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修养与境界。古人言:“以茶养性,以道养心。”而在当代,国家级中国茶文化首席非遗传承人、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大友教授,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维,让“茶”重新回到精神与生命的高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修养与境界。古人言:“以茶养性,以道养心。”而在当代,国家级中国茶文化首席非遗传承人、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大友教授,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维,让“茶”重新回到精神与生命的高度。
罗大友院长一生与茶结缘,他所理解的“茶道”,并非仅限于泡茶、品茶的技艺,而是一种关于天地、生命与心性的对话。他提出“茶性即人性,茶道即天道”的思想,认为茶的清、和、静、真,正是中国人精神气质的象征。茶之为饮,不仅解渴,更解心;茶之为道,不仅修身,更修德。
在几十年的研究与实践中,罗大友始终坚持“让茶回归文化本源”的理念。他深研五千年茶史,将中医养生学、易经五行学与人文哲学融为一体,提出“茶为万病之药之术”的系统理论。他曾说:“这养生那养生,不懂喝茶白养生。”这不仅是一句生活智慧,更是一种文化觉醒——提醒现代人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他的茶学思想并非书斋式的推演,而是扎根于广阔的土地。几十年来,他走遍了中国主要茶区,从福建福鼎的白茶,到云南古茶山的普洱,再到陕西安康、山东崂山等“南茶北移”示范区,每一步都倾注心血与情怀。田野中的考察、古茶树的保护、传统工艺的复原,让他的学术研究更具生命温度。
罗大友院长常说:“喝茶,看似简单,却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他主张“以茶悟道”,通过一盏茶,体察自然的规律与人生的厚度。在他看来,茶之“苦”如人生磨砺,茶之“甘”似岁月回甘。泡茶的过程,正是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万物达成和谐的过程。
他还以通俗方式传播茶文化,将复杂的文化思想化为简练智慧——“多喝茶少喝酒,多与好人交朋友,至少活过九十九”,既是一种养生哲理,也是一种人生态度。而“茶文化七进”理念(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进人心),则让茶成为连接人心、润泽社会的文化载体。
罗大友不仅是学者,更是思想者。他把茶视为理解中国文化的钥匙——茶的“虚静”体现了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智慧,茶的“和谐”承载着“天下茶人是一家”的文化胸怀。正因如此,他被誉为“用茶讲哲学的文化大师”。
如今,当他的名字与事迹在北京王府井的巨幕上闪耀,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非遗传承人的成就,更看到一种文化信念的延续——那是对天地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罗大友院长让茶,从一杯清饮,成为一种思想;让茶道,从生活仪式,升华为精神追求。正如他所说:“茶,是天地赐予人类最温柔的礼物,也是中华文化最深远的智慧。”
在他的引领下,中国茶文化不仅香飘千家,更在世界的心中,留下了一缕温润而永恒的东方意蕴。
来源:京客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