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王金兰指控刀郎偷歌”的言论在网络蔓延,当“真棒棒自称真正刀郎”的论调搅乱舆论,公众习惯性地等待刀郎所属的成都啊呀啦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称“阿依拉索公司”)拿出熟悉的维权姿态。毕竟,这家公司曾因版权纠纷迅速发声,也曾为驳斥诽谤果断报案。但面对这两起直指核心
当“王金兰指控刀郎偷歌”的言论在网络蔓延,当“真棒棒自称真正刀郎”的论调搅乱舆论,公众习惯性地等待刀郎所属的成都啊呀啦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称“阿依拉索公司”)拿出熟悉的维权姿态。毕竟,这家公司曾因版权纠纷迅速发声,也曾为驳斥诽谤果断报案。但面对这两起直指核心权益的争议,阿依拉索公司却选择了沉默,与此前的强硬态度形成鲜明反差,留下了诸多待解的迷惑。
指控与回应的错位:王金兰事件中的“速战”与“静守”
2024年11月,网络争议人物王金兰掀起的波澜,本应是阿依拉索公司维权名单上的“常规目标”。她在社交媒体实名举报,声称刀郎24年间剽窃其20多首原创作品,甚至盗用“刀郎”笔名进行权钱交易,还具体提及《2002年的第一场雪》等经典作品及所谓“创作笔记本”细节 。这种带有明确指向性的指控,若属实将严重动摇刀郎的创作声誉根基。
回顾过往,阿依拉索公司对同类争议向来反应迅速。此前面对不实信息,公司曾第一时间取证报案,明确表态追究刑事与民事责任。而此次针对王金兰的指控,公司仅在事发后不久发布一则严正声明,否认虚假信息并报案追责,之后便归于沉寂。既未像处理版权侵权那样公布证据细节,也未跟进案件进展通报,任由王金兰后续持续发布相关言论而未再回应。这种“一次声明即收尾”的处理方式,与该公司过往“一追到底”的维权风格大相径庭,难免让公众疑惑:为何不再进一步澄清以彻底击碎谣言?
身份争议的冷处理:“真假刀郎”闹剧下的沉默
比王金兰事件更显诡异的,是阿依拉索公司对“真假刀郎”争议的全然沉默。网络上名为“真棒棒”(实为重庆万州男子曾帅)的人物公开宣称,自己才是“真正的刀郎”,而正在“三哥巡演”舞台上表演的是冒牌货,甚至直言模仿冒充的目的就是“骗钱”。这种直接否定刀郎身份、涉嫌欺诈的言论,已触及艺人权益保护的核心底线。
要知道,阿依拉索公司对刀郎的身份标识与作品权益向来珍视。此前仅因网传歌曲授权问题,公司便紧急发布辟谣声明,明确版权归属与授权范围;面对伪造的公司声明,也第一时间提醒公众甄别真伪。但此次“真棒棒”公然混淆公众认知、诋毁演出真实性,公司却未发表任何官方回应。既未驳斥“假刀郎”言论,也未针对其欺诈暗示采取法律行动,与此前对版权细节的敏感度形成强烈反差。要知道,“真假刀郎”的争议并非首次出现,早年类似事件中曾通过法律途径明确界定侵权,如今面对更为直白的身份冒用宣称,沉默的选择更显不合逻辑。
沉默背后:维权逻辑的三重猜想
阿依拉索公司的反常沉默,显然并非“疏忽遗漏”,其背后或许藏着多重考量。
从争议性质来看,两起事件的“碰瓷”属性远超实际威胁。王金兰的指控虽具体却无实质证据支撑,其提及的部分歌曲甚至与刀郎作品并无关联,且公司已完成报案程序,后续交由司法处理或许是更高效的选择,过多回应反而可能助推话题发酵。而“真棒棒”的言论虽荒诞,但影响力多局限于小众圈层,且其自身已承认“骗人”的目的,公众辨识度较低,主动回应反而可能使其获得更多关注,形成“越骂越红”的反效果。
从维权策略来看,或许存在“轻重缓急”的权衡。彼时阿依拉索公司可能正聚焦于巡演版权保护、作品授权管理等核心业务维权,这类争议对核心权益的威胁程度较低,因此优先处理更关键的法律事务。对于此类“噪音式争议”,选择“冷处理”避免资源消耗,可能是经过评估后的策略选择。
从舆论风险来看,过度介入反而可能陷入被动。无论是王金兰的持续纠缠,还是“真棒棒”的故意碰瓷,都带有强烈的“求关注”属性。若公司反复回应,可能被对方利用进行话题炒作,甚至陷入“自证身份”的荒诞陷阱。沉默或许是避免沦为对方流量工具的无奈之举。
迷雾未散:沉默维权的代价与启示
无论背后逻辑如何,阿依拉索公司的沉默已引发连锁反应。部分不明真相的网友因缺乏官方后续信息,对争议产生“或许有隐情”的猜测;极端粉丝则可能将公司的沉默解读为“默认”,反而加剧了舆论混乱。这种与过往强硬风格的割裂,也让外界对其维权标准产生了模糊认知。
事实上,粉丝与公众对“失声”的疑惑,本质是对刀郎权益保护的关切,也是对阿依拉索公司专业度的信任。或许在法律框架与舆论策略的平衡中,沉默是当下的最优解,但对于公众而言,适当的信息同步与立场重申,远比彻底沉默更能消解疑虑。毕竟,维权的终极目的不仅是法律层面的胜利,更是对公众认知的正向引导——而这,往往需要清晰的态度作为支撑。
这场沉默的谜题,或许只有在司法程序推进或公司主动披露后才能解开。但它已然揭示:在复杂的舆论场中,维权不仅是法律的较量,更是策略的博弈,而每一次沉默的选择,都在接受公众对“权益边界”的重新审视。
来源:经典音乐老男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