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乾隆年间,江南常州府有个书生叫顾彦卿,出身书香门第,却性情孤僻,不喜应酬,唯独痴迷于观察草木虫鱼,家中藏书大半都是《虫经》《本草图经》之类的典籍。他三十岁那年,科举失利,索性辞官归隐,在城郊买下一处带庭院的老宅,每日闭门研究虫豸,日子过得清贫却自在。
乾隆年间,江南常州府有个书生叫顾彦卿,出身书香门第,却性情孤僻,不喜应酬,唯独痴迷于观察草木虫鱼,家中藏书大半都是《虫经》《本草图经》之类的典籍。他三十岁那年,科举失利,索性辞官归隐,在城郊买下一处带庭院的老宅,每日闭门研究虫豸,日子过得清贫却自在。
这年夏日,顾彦卿得了一场怪病,高烧不退,药石罔效,躺了半月才勉强痊愈。病愈后,他发现自己的视力变得异常敏锐,竟能看清空气中漂浮的尘埃,甚至能辨识出蛛网缝隙里的螨虫。起初他只当是大病初愈的错觉,直到一日,他在书房整理古籍时,瞥见书架角落的紫檀木盒里,有几粒“尘埃”在缓缓蠕动。
那木盒是他祖辈传下的,用来盛放砚台残墨,平日里极少打开。顾彦卿心中好奇,取来放大镜细看,只见那并非尘埃,而是一群极小的生灵——它们通体莹白,形如蚕蚁,长不足半分,身上竟穿着比发丝还细的锦绣衣裳,正两两相携,在墨渍形成的“湖泊”边漫步。
“世间竟有如此微小的生灵!”顾彦卿又惊又喜,屏息凝神观察。他发现这些小东西不仅有衣裳,还有简陋的居所——它们将几粒碎墨丸垒成房屋,用蛛网丝线编织门窗,甚至在一片干枯的菊花瓣上晾晒细小的“织物”,一举一动都透着人的灵性。
自那以后,顾彦卿便将木盒当作珍宝,每日用细竹枝蘸取晨露,滴在盒中供它们饮用,又小心翼翼地放入碾碎的花粉、蜂蜜,当作它们的食物。这些小生灵似乎并不怕他,渐渐习惯了他的存在,有时还会顺着竹枝爬到他的指尖,用细小的触角轻轻触碰他的皮肤,带来一阵微痒。
顾彦卿给这群小生灵取名“尘芥仙”,因为它们渺小如尘,却有仙人般的雅致。他整日与尘芥仙为伴,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渐渐发现它们不仅通人性,还身怀异术。一日,顾彦卿不慎将一滴墨汁洒在书页上,正要擦拭,却见数十只尘芥仙爬过来,口中吐出细小的银丝,将墨汁缓缓吸附干净,书页上竟未留下半点痕迹。
图片为AI生成
又一日,顾彦卿得了风寒,咳嗽不止。夜里,他昏昏欲睡时,感觉无数细小的生灵爬到他的鼻尖、喉头,吐出清凉的汁液。次日醒来,他的风寒竟不药而愈,神清气爽。顾彦卿心中感激,愈发善待尘芥仙,将木盒安置在通风向阳的窗台,每日必亲自照料。
他的异常举动引起了妻子沈氏的注意。沈氏温柔贤淑,却也迷信鬼神,见丈夫整日对着一个木盒喃喃自语,神色痴迷,心中不免担忧。一日,顾彦卿外出访友,沈氏趁他不在,偷偷打开了木盒,见里面只有几粒墨渍和一些细小的白色虫豸,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原来夫君是被妖虫迷惑了!”
她想起坊间流传的“蛊虫”之说,以为这些小虫是害人的妖物,当即找来沸水,就要往木盒里倒。就在这时,顾彦卿恰好归来,见状大惊,连忙拦住妻子:“娘子住手!它们不是妖虫,是尘芥仙,是我的恩人!”
沈氏不解道:“夫君糊涂!这不过是些害人的小虫,怎能称之为仙?你近日性情古怪,定是被它们所迷!”说罢,她挣脱顾彦卿的阻拦,将沸水泼向木盒。
顾彦卿惊呼一声,伸手去救,却已来不及。木盒中传来一阵细微的悲鸣,那些莹白的尘芥仙在沸水中挣扎片刻,便化作了点点白霜,消散无踪。唯有一只体型稍大的尘芥仙,侥幸躲过沸水,顺着木盒边缘爬出,停在顾彦卿的指尖,发出微弱的颤动,似在哀求,又似在告别。
顾彦卿看着指尖的小生灵,泪水夺眶而出。他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入一片新鲜的荷叶中,滴入晨露,可那尘芥仙依旧气息奄奄,没过多久便不动了。
沈氏见丈夫悲痛欲绝,心中也有些后悔,却依旧嘴硬道:“夫君,那些妖虫死了便死了,你何苦如此伤心?”
顾彦卿怒视着妻子,悲痛道:“你不懂!它们是有灵性的生灵,曾救过我的性命,待我如友。你这般鲁莽,害死了它们,也毁了我的念想!”
自那以后,顾彦卿便郁郁寡欢,时常对着空木盒发呆,视力也渐渐恢复了正常,再也看不清那些微小的生灵。他心中愧疚不已,将木盒妥善收好,每日焚香祭拜,祈求尘芥仙的亡魂安息。
数月后的一个深夜,顾彦卿正在书房落泪,忽闻一阵细微的窸窣声。他抬头一看,只见无数点莹白的微光从木盒中飘出,汇聚成一道小小的人影。那人影身着白衫,身高不足一寸,面容清雅,正是尘芥仙的首领。
顾彦卿又惊又喜,连忙起身行礼:“仙长,你……你未死?”
白衣小人拱手道:“顾先生不必悲伤,我等尘芥仙本是天地灵气所化,生死不过是形态转换。那日沈夫人虽用沸水伤了我等,却也让我等感悟到天劫,得以脱胎换骨。今日前来,一是向先生道别,二是报答先生昔日的照料之恩。”
说罢,白衣小人抬手一挥,无数微光落在顾彦卿的书房中。那些微光所到之处,书架上的古籍自动排列整齐,墨渍污渍尽数消散,就连墙角的蛛网也化作了细小的银丝,编织成精美的帘幕。
“此乃‘净尘术’,送与先生。”白衣小人道,“日后先生无论遇到何种污秽,只需默念咒语,便可洁净如初。此外,先生命中有一劫难,三日后将有一场大火降临宅中,还望先生早做准备。”
顾彦卿连忙道谢:“多谢仙长提醒!不知仙长日后去往何处?”
“我等将前往昆仑仙境,继续修行。”白衣小人微微一笑,“先生宅心仁厚,与我等有缘,日后若有难处,可对着木盒呼唤三声‘尘芥仙’,我等自会赶来相助。”说罢,身影渐渐化作微光,消散在空气中。
顾彦卿将咒语牢记于心,连夜收拾家中财物,带着沈氏搬到了城外的别院。三日后,城中果然突发大火,顾彦卿的老宅被烧成一片废墟,若非尘芥仙提醒,他与沈氏恐怕早已葬身火海。
沈氏得知此事后,又惊又愧,对着空木盒深深一拜:“是我有眼无珠,错杀了仙长,还望仙长恕罪。”
经此一事,顾彦卿夫妇愈发敬畏生灵,时常救济贫苦,行善积德。顾彦卿依旧痴迷于观察虫豸,却不再执着于尘芥仙,只是每日都会擦拭那个木盒,感念那段奇异的缘分。
多年后,顾彦卿的儿子顾文轩长大成人,考取了功名,被任命为地方知府。文轩为官清廉,却因得罪了权贵,被诬陷贪赃枉法,打入大牢。顾彦卿四处奔走,却无济于事,心中焦急万分。
一日,他想起尘芥仙的话,对着木盒呼唤三声“尘芥仙”。片刻后,无数莹白微光从木盒中飘出,汇聚成白衣小人的身影。
“先生何事相求?”白衣小人问道。
顾彦卿含泪道:“仙长,犬子蒙冤入狱,还望仙长出手相助!”
白衣小人点头道:“先生放心,此事包在我等身上。”说罢,微光化作一道细线,从窗缝飞出,消失在夜色中。
当晚,关押文轩的大牢中,无数细小的尘芥仙爬进牢门,咬断了文轩身上的锁链,又将权贵诬陷文轩的证据——一封伪造的书信,悄悄送到了巡抚大人的书房。
巡抚大人见证据确凿,连忙重审此案,文轩的冤屈得以洗刷,官复原职。而那位诬陷文轩的权贵,也因罪证败露,被削职查办。
文轩出狱后,听闻是尘芥仙救了自己,心中感激不已,与父亲一同对着木盒祭拜。白衣小人再次现身,道:“先生父子行善积德,此乃应得之报。我等与先生的缘分已尽,今日便要远去,日后不必再呼唤我等。”
顾彦卿不舍道:“仙长,多谢你屡次相助。不知日后何时才能再见?”
“有缘自会相见。”白衣小人微微一笑,“愿先生父子平安顺遂,善始善终。”说罢,身影化作点点微光,彻底消散,再也没有出现过。
此后,顾彦卿将木盒传给了儿子,告诫他:“万物有灵,皆可结缘。即便再微小的生灵,也不可轻辱,唯有心存敬畏,善待万物,方能遇难成祥,福报绵长。”
文轩牢记父亲的教诲,为官期间,始终体恤百姓,敬畏生灵,深受百姓爱戴。而那个紫檀木盒,也成为了顾家的传家宝,代代相传。
多年后,顾家后人依旧能在木盒中看到点点微光,却再也见不到尘芥仙的身影。但那段人与微小生灵结缘的佳话,却在顾家代代相传,也在当地流传开来。人们都说,顾彦卿因善待尘芥仙,才换来了三代人的福报。而这个故事,也告诫着世人:天地间的生灵,无论大小,皆有灵性,善待万物,便是善待自己。唯有心存敬畏,常怀善意,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意想不到的温暖与相助。
来源:朵朵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