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叔,我家危房改造补助啥时候能下来?""张哥,村头这条路啥时候能硬化?"在农村,村干部的办公室永远不缺人。他们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也是村民诉求的"第一窗口"倾听者。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随着"
"王叔,我家危房改造补助啥时候能下来?""张哥,村头这条路啥时候能硬化?"在农村,村干部的办公室永远不缺人。他们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也是村民诉求的"第一窗口"倾听者。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随着"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的渐近,村干部这支扎根基层的队伍,正迎来新一轮变革。
一、从"经验型"到"专业型":村干部门槛在提高
过去提起村干部,很多人会想到"本村能人""种地好手"。如今这个群体的"含金量"正在肉眼可见地提升。农业农村部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村干部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已达45%,较2020年提高15个百分点;平均年龄42岁,比2019年下降5岁,"80后""90后"占比超过30%。在河南某农业大县,去年新当选的28名村支书中,有12人是返乡创业大学生,还有5人有企业高管经历。
这种变化背后是政策的引导。早在2023年,中组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启动"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明确要求到2025年底,每个村至少储备2名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后备干部。甘肃某县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已累计培养本土大学生村干部670名,其中32人当选为村支书。"现在干工作光靠热情不够,得懂政策、会技术、善协调。"刚当选的"90后"村主任小李坦言,他去年参加了县里组织的电商培训,带着村民把土蜂蜜卖到了外省。
二、从"催粮收款"到"服务民生":工作重心在转移
"以前村干部的主要任务是收农业税、抓计划生育,现在变成了'民生服务员'。"从事农村工作30年的老支书王建国感慨道。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列出的"农村重点工作清单"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到村"被放在突出位置——这意味着村干部不仅要"管好事",更要"办好事"。
在东部沿海某发达镇,村干部的工作台账里已经看不到"催收"字样,取而代之的是"高龄老人津贴认证""留守儿童学业辅导""农田灌溉调度"等服务事项。该镇推行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网格员"模式,让村民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人帮"。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农村地区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已达92%,其中80%的事项可通过村级代办点完成。
更值得关注的是村干部考核机制的变化。多地已建立"群众评议+实绩考核"双轨制,比如浙江某市将"村民满意度"权重提高到考核总分的40%,四川某县推行"村干部承诺践诺"制度,每年初向村民公开办实事清单,年底接受评议。"现在干得好不好,不光看领导评价,更要看村民给不给'好评'。"一位村支书笑着说。
三、从"单打独斗"到"制度护航":监督保障更完善
村干部手握一定权力,如何防止"微腐败"一直是农村治理的难题。2025年中央纪委全会明确要求"深化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配套出台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已在31个省份落地。这份清单详细规定了村干部在集体资产处置、低保评定、项目招投标等方面的27项职责边界,让权力运行"有章可循"。
在监督方面,"数字化"成为关键词。农业农村部推行的"村级事务阳光工程",要求2025年底前全国90%的村庄实现"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线上公开。山东某县开发的"智慧村务"APP,村民只需扫码就能查看村集体收支明细、干部履职情况,还能在线反映问题。"过去想了解村里账目,得跑到镇上查档案;现在手机上点点就能看,心里亮堂多了。"村民张大爷说。
激励机制也在同步完善。2024年,全国已有28个省份提高了村干部基本报酬,平均增幅达12%。重庆某区实行"基本报酬+绩效奖励+村集体经济发展分红"的薪酬体系,2024年村支书年平均收入达到6.8万元,比2020年增长40%。"待遇有保障,干劲自然足。"一位连续任职20年的村主任表示,现在政策还明确"优秀村干部可定向考录公务员",让更多人看到了奔头。
四、从"管理村庄"到"经营乡村":发展能力待升级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村干部作为"领头雁",发展经济的能力至关重要。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庄占比达28%,其中100万元以上的占15%,比2020年分别提高10个和5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仍有30%的村庄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在产业规划、市场对接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针对这一问题,多地开始探索"导师帮带制"。江苏某市组织200名优秀企业家与薄弱村结对,帮助制定产业方案;湖北某县设立"乡村产业发展顾问团",邀请高校专家为村干部提供技术指导。在安徽某村,村干部牵头成立的合作社通过电商直播,把当地茶叶销售额提升了3倍,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00万元。"过去觉得守着几亩地就行,现在明白'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村干部也得学当'CEO'。"村支书老周笑着说。
结语:乡村振兴路上的"关键少数"
村干部虽小,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少数"。从"管理型"到"服务型",从"经验型"到"专业型",他们的角色转变折射着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随着"十五五"规划的推进,相信会有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更多创新机制赋能乡村,让每一个村庄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对于亿万农民来说,一个有能力、有担当、受监督的村干部队伍,不仅是政策落地的保障,更是乡村振兴的底气。正如一位村民所说:"村子好不好,关键看'头羊';农民富不富,全靠村干部。"这条"头羊"的成长之路,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来源:阿哲的随笔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