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区里的张大爷一早就在翻箱倒柜找护膝,老伴儿笑话他“过节还折腾”,张大爷却认真说:“老话讲‘九月怕初九’,这可不是瞎念叨,去年重阳登高摔了一跤,到现在膝盖还疼。”今天就是九月初九重阳节,不少人只知道登高、吃糕、敬老,却没琢磨过老祖宗为啥说“怕初九”。
小区里的张大爷一早就在翻箱倒柜找护膝,老伴儿笑话他“过节还折腾”,张大爷却认真说:“老话讲‘九月怕初九’,这可不是瞎念叨,去年重阳登高摔了一跤,到现在膝盖还疼。”今天就是九月初九重阳节,不少人只知道登高、吃糕、敬老,却没琢磨过老祖宗为啥说“怕初九”。
其实这句老话里的“怕”,不是怕节日本身,更不是迷信,而是老辈人在长期生活里摸透的规律——重阳这天的节气特点、生活习惯里藏着不少容易被忽视的风险。尤其是对老人和种地的农户来说,这一天的“怕”,全是实打实的经验教训。今天就把老祖宗的提醒拆解开,看看“怕初九”到底怕的是啥,哪些讲究该信,哪些要结合现在的情况调整。
一、第一个怕:“双九遇重阳,阴阳失衡招病害”?老说法里藏着健康密码
老祖宗对数字“九”有特殊的讲究,《周易》里说“九为老阳”,九月初九是“两九相重”,也就是“重阳”。古人觉得“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两个极阳碰到一起,反而容易“阳过则溢”,对人和庄稼都不是好事,这才有了“怕初九”的说法 。放到今天看,这其实是对节气变化引发健康风险的精准预警。
1. 最怕“温差过山车”,心脑血管扛不住
重阳前后正好是寒露到霜降之间,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下,南方暖湿气流还没退,早晚温差能拉到十几度——早上穿外套嫌冷,中午脱了外套嫌热,晚上又得裹上厚衣服。年轻人可能只觉得“穿衣麻烦”,但对老人来说,这种忽冷忽热的刺激,简直是心脑血管的“天敌”。
医生朋友说,每年重阳前后门诊都特别忙,不少老人都是清晨出门登高,突然头晕心慌被送过来的。这是因为清晨本身是血压升高最猛的时段,再加上冷空气一刺激,血管收缩太快,很容易引发意外。老家的李叔就吃过这亏,去年重阳早起去爬山,没穿够衣服,爬到一半就胸口发闷,幸好及时下来休息才没出事。
老祖宗对付这个问题的办法很实在:“重阳穿衣要‘叠穿’,腰腹膝盖别露着”。现在看来这招依然管用,早上出门可以穿件薄羽绒服,中午热了脱下来系在腰上,既方便又能护住腰腹。尤其膝盖、脚踝这些关节部位,哪怕年轻人也该戴个护具,毕竟膝盖软骨磨损了可是不可逆的。
2. 最怕“应节食物瞎吃”,美味里藏着“健康雷”
重阳少不了吃重阳糕、啃柿子、喝菊花酒,这些传统吃食看着喜庆,吃不对却能惹麻烦。老祖宗早有提醒:“糕不贪多,酒不贪杯,柿子不空腹吃”,这话里全是经验。
先说重阳糕,看着软糯香甜,其实是“糖衣炮弹”。它主要用糯米做的,升糖指数特别高,糖尿病人吃一小块,血糖就能飙升。就算是健康人,一次吃太多也容易消化不良,毕竟糯米在胃里排空得慢。去年邻居家的阿姨,重阳当天吃了三块重阳糕,晚上就胃胀得睡不着,去医院开了助消化的药才缓解。
再说说柿子,重阳前后的柿子正好熟透,甜滋滋的特别诱人,但空腹吃就是大忌。柿子里的鞣酸遇到胃酸会形成硬邦邦的“胃结石”,严重的还得手术。更别跟牛奶、酸奶一起吃,两者混在一起会让鞣酸沉淀得更快,肠胃不好的人很容易犯病。老祖宗的办法是“柿子饭后吃,一次别超一个”,现在看来这就是最安全的吃法。
至于菊花酒,古人说它能“祛灾延寿”,但说到底还是酒。尤其是平时不喝酒的老人,千万别因为过节就“尝两口”。年纪大了肝脏代谢酒精的能力下降,看似少量的酒也可能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要是想应景,不如泡杯菊花茶,加两颗枸杞,既能解腻又不含酒精,对身体还友好。
3. 最怕“登高逞强”,热闹里藏着“安全险”
登高是重阳的核心习俗,老祖宗说这是“避灾”,其实也是鼓励大家多出门活动。但现在不少人把登高当成“挑战”,专挑陡的山爬,反而容易出事。
前几天看新闻,有个小伙子为了拍登高视频,爬没有护栏的野山,结果脚下一滑摔了下来,幸好被救援队及时找到。就算是正规景区,下坡时的风险也比上坡大——下坡时膝盖承受的冲击力是平地的4倍,要是姿势不对,很容易扭伤脚踝。还有些老人喜欢拄着登山杖,但要是没调整好高度,反而会因为支撑不稳摔跤。
老祖宗的“登高规矩”其实很科学:“不攀险峰,不赶速度,结伴而行”。现在去登高,最好选有平缓步道的公园,别追求“登顶”,走半小时歇十分钟,累了就停下来赏赏风景。老人一定要有人陪着,别穿拖鞋、皮鞋,穿双防滑的运动鞋才稳妥,毕竟摔一跤对老人来说太危险,股骨颈、脊椎这些部位最怕摔,一旦受伤恢复起来特别慢。
二、第二个怕:“重阳无雨一冬干”,农户怕的是“收成账”
对种地的农户来说,“九月怕初九”更多是怕天气不好,影响来年的收成。老祖宗留下了不少关于重阳天气的谚语,比如“重阳有雨大利禾,来年丰收不消说”“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这些都是靠几代人观察总结出的“气象密码”。
为啥农户这么在意重阳的雨?因为九月初九正好是秋收收尾、冬小麦播种的关键时候。要是这天能下点小雨,土壤湿润,既利于秋粮晾晒储存(太干容易招虫),又能给冬小麦的播种打基础。反之要是重阳这天大晴天,后面很可能整个冬天都少雨雪,来年春天就容易干旱,庄稼长势肯定受影响。
老家种了一辈子地的王大爷,每年重阳都要早起看天。他说要是重阳下雨,就赶紧把麦种泡上,准备播种;要是晴天,就得提前挖好灌溉的水渠,防着冬天干旱。去年重阳我们老家没下雨,王大爷就提前给地里浇了水,后来整个冬天果然少雪,邻居家没准备,来年小麦出苗率比他家低了不少。
不过现在有了天气预报,农户不用再单靠“看天吃饭”,但这些谚语依然有参考价值。气象学家也说,重阳前后的大气环流模式,确实能反映冬季的气候趋势,比如重阳晴朗往往预示冬季降水偏少,阴雨则可能冬季降水较多。老祖宗的观察,其实和现代气象学的规律不谋而合,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
除了看天气,农户重阳还有个“怕”:“怕晚收作物冻着”。九月初九过后,霜冻就越来越近了,地里的白菜、萝卜要是不及时收,一冻就没法吃了。老祖宗的办法是“重阳前收菜,窖里铺层草”,把收回来的蔬菜放在地窖里,铺点干草保温,整个冬天都能吃到新鲜菜。现在农村还在用这办法,简单又实用。
三、第三个怕:“重阳思亲易伤感”,藏在热闹里的“情绪坎”
1989年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赋予了敬老孝亲的新内涵,但对不少人来说,这一天也容易触发情绪波动。老祖宗说“重阳易‘思亲’,心境要放宽”,这其实是提醒大家关注情绪健康。
对孤寡老人来说,重阳的热闹反而会放大孤独感。小区里的陈奶奶,儿女都在外地,每年重阳看到别人家团聚,自己就忍不住难过,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这种“情绪返潮”比身体不舒服更难调理,心理的“冷风”往往比秋风更刺骨。
老祖宗对付这种情绪的办法是“重阳多出门,少独处”,现在看来这正是心理学上的“情绪疏导法”。社区每年重阳都会组织茶话会,让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天、做手工,陈奶奶今年参加了之后,回来跟我说“比在家待着舒坦多了”。要是家里有老人,就算没法回家,打个视频电话聊聊家常也管用,毕竟老人最缺的是陪伴。
年轻人也有自己的“重阳情绪坎”。王维那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尽了在外打拼者的心声。不少人在这天会格外想念老家,情绪容易低落。老祖宗的办法是“重阳插茱萸,遥寄相思”,现在虽然不插茱萸了,但给家里寄点特产、跟父母视频报平安,也能缓解这种思念。
其实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重阳的情绪波动都很正常,关键是别憋着。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情绪要‘疏’不要‘堵’”,找个人说说心里话,或者出门散散步赏赏菊花,坏情绪自然就散了。毕竟重阳的本意是“久久长寿”,开开心心的才符合这个节日的寓意。
四、老话新解:“怕初九”不是怕节日,是怕“粗心大意”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说,老祖宗的这些“怕”,不就是些生活细节吗?确实是,但这些细节里藏着最实在的生存智慧。“九月怕初九”从来不是怕这个节日,而是怕在节气交替、习俗扎堆的时候,因为粗心大意忽略了健康和安全。
那些看似“迷信”的说法,其实都能找到科学依据:怕“双九重阳”,本质是怕温差引发的健康风险;怕“无雨”,是怕影响农业生产;怕“瞎吃登高”,是怕饮食和活动不当伤了身体。老祖宗用最直白的“怕”,把这些风险点指了出来,代代相传提醒后人。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天气预报能提前看温差,有医生能随时咨询健康问题,有现代农业技术能应对干旱,但老祖宗的提醒依然没过时。毕竟不管时代怎么变,“关注健康、顺应自然”的道理永远不会变。就像现在大家登高时会穿防滑鞋、吃重阳糕时会控制量、看到老人独自过节会主动问候,这些都是把老说法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关爱。
最后想跟大家探讨的是:你老家关于重阳还有哪些“怕”的说法?是怕登高摔着,还是怕天气不好?你身边有没有人吃过重阳习俗的“亏”,又或者有什么应对的小妙招?其实老祖宗的智慧从来不是死板的规矩,而是需要我们结合当下灵活运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咱们一起把这些实用的经验传下去。
来源: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