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旗下有3个兵团9个军。分别是邱清泉兵团(74军-70军-5军-12军),李弥兵团(8军-9军),孙元良兵团(41军-47军),另有剿总直辖的余锦源的72军。
杜聿明集团一向被视为国军淮海战役实力最强的一个集团。
旗下有3个兵团9个军。分别是邱清泉兵团(74军-70军-5军-12军),李弥兵团(8军-9军),孙元良兵团(41军-47军),另有剿总直辖的余锦源的72军。
这个集团,番号最多,兵力最大,一般而言,对这个集团,一般战史爱好者往往喜欢高看一眼,认为它是徐州战区国军战力基石,是徐蚌会战计划的战术原核和基干。
很多问题,泛泛一谈,什么毛病没有。但是大多印象和通论,往往经不住细思量,深研究。
我们结合中央军委淮海战役期间对杜聿明集团9个军的战力估价和解决方案建议,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徐州集团的战力配比和派系组成上的不均匀,缝隙大,短板多。
1948年12月4日,中央军给刘陈邓、粟陈张、谭王李,韦吉发来指示。
指示原文见下图:
这个指示的标题是“关于歼灭强敌必须用强攻方法的指示”。也就是说,它的指向是针对国军序列中战力较强的军级单位的一套解决办法。
既然有强敌,那就相对应的有弱敌。这份指示中提到对12军-41军-47军-72军这四个军,可以参考东北我军解决廖耀湘兵团的方法,大胆穿插,急袭猛打予以解决。也就是说,这四个军是中央军委眼中的弱敌。
对于剩余的5个军:74军-70军-5军-8军-9军,则必须用强攻办法解决之。
具体来说,就是“大分割,小分割,侦察,迫近作业,集中兵力火力,步炮协同等”来解决之。
我曾经多次比较过徐州国军几个主要野战兵团的战力。我一直认为黄百韬兵团(特别是加强了100军之后)战力上是足够和邱清泉-黄维兵团平起平坐的。徐永昌日记也明确写过:“黄维兵团,精锐能战有如黄百韬兵团”(将两个黄兵团精锐能战的素质等量齐观)。
邱清泉兵团虽然有5军的三个老底子师打底,但是该军战力不均,强的强,弱的弱。远不如黄维兵团和黄百韬兵团战力均匀。
黄维兵团,如果18军战力95分,那么85军可能为84分,10军战力80分,14军战力77分。兵团军级单位平均战力84分。
邱清泉兵团,如果5军战力93分,那么74军战力87分,70军战力76分,12军战力62分。兵团军级单位平均战力79分。
黄百韬兵团,如果25军战力87分,那么100军战力84分,64军战力83分,63军战力78分。兵团军级单位平均战力83分。黄百韬兵团的优势是无明显的弱旅和短板拉低平均分。(44军不纳入计算)
李弥兵团,如果8军82分,9军80分,则兵团军级单位平均战力81分。
以上拍脑门,通过战力估分粗暴核算,国军徐州战场,平均素质最高的兵团是黄维兵团和黄百韬兵团,战力均分达到了80分以上。邱清泉兵团则不够80分。李弥兵团够80分,但是本钱太小,兵力偏低。
而淮海战役事实上的过程,就是和中央军委的作战原则指示基本一致的。
华野和中野,对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都先后放弃了,急袭式速吞计划,用艰苦的对壕作业,极大的炮火优势,结合不断的步炮协同,以小分割式的对村庄据点的不断蚕食冲锋,逐渐耗光两大国军精锐兵团的战斗兵,而最终拿下的。
淮海战役,不存在东北战场围歼廖耀湘式的,急袭式速吞战模式。
三大集团的解决,都经历了漫长的对峙,对壕作业。只是陈官庄包围圈里,尽管有5个强军打底,但是因为给养断绝,外援无望,又加上10天大雪,彻底断绝了国军有限空投,最终把国军的士气彻底耗光,也是通过一波流拿下。
从而避免了碾庄和双堆集那样艰苦卓绝的以大量战斗兵的冲锋,付出重大伤亡来解决的结题模式。
以上对国军徐州各军战力打分,是个人拍脑门的随性之举,欢迎留言探讨校正。
来源:忧伤of碧池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