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坑道唯一女兵,26年后前往美国,被当年美战俘在餐馆认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17:30 1

摘要:刘禄曾在1979年陪同吴贻芳前往美国母校领奖,夜色中坐在白罗可仓博物馆餐厅里,专心吃着西餐,但看见一名美国男人突然走来,“我是您以前的战俘!”这话一出口,满桌都愣住了。谁会想到西餐厅里会遇见二十多年前的“敌人”?刘禄曾眼睛眨了眨,细看对方,好像真有几分面熟。“

刘禄曾在1979年陪同吴贻芳前往美国母校领奖,夜色中坐在白罗可仓博物馆餐厅里,专心吃着西餐,但看见一名美国男人突然走来,“我是您以前的战俘!”这话一出口,满桌都愣住了。谁会想到西餐厅里会遇见二十多年前的“敌人”?刘禄曾眼睛眨了眨,细看对方,好像真有几分面熟。“你是詹姆斯·伯特纳?”她试探地问。男人一笑点头。时光拉扯出复杂的回忆,这场意外重逢,是不是还藏着更深的故事?

回头翻查刘禄曾的成长轨迹,上海、三层小洋楼、父亲是银行行长,家里有的是富足。出生书香门第,又带点资本家的气息,刘禄曾的童年完全不用为生活奔忙。大花园、兄弟姐妹嘻戏,唯有学习是她的主业。考上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算是水到渠成。漂亮、聪慧,还思路清晰,这些标签她一样不缺。

1949年后,战火蔓延,刘禄曾主动想投身文工团,惜因为家里出身没有入选。后来抗美援朝爆发,士兵会打仗,外语却不灵。志愿军审讯美军俘虏时缺少懂英语的人,于是前线向中央求助。很快,各地动员学英语的青年加入,刘禄曾也是其中一员。她报上名,从上海一路辗转抵达军队,第九军团政治敌工部成了她的新岗位。

1950年冬,朝鲜战场,废墟和硝烟夹杂在风雪里,空气里有血腥味。刘禄曾一进阵地,什么洋楼生活都扔到脑后,得和战士们挤在防空洞。困了累了只能随地打个盹,可半夜飞机来了,轰炸声一响经常把人吓醒。有时候冷、饿,身体还没适应,但她硬是撑住了,想退却又觉得丢人。

刘禄曾的主要任务是审讯美军战俘,翻译文件,监听敌军。开头,有个高傲的美军上校根本不把这位中国女孩放在眼里。刘禄曾冷静介绍战俘政策,也不多劝。几天后,那上校回心转意,变得配合。处理不同肤色和信仰的俘虏,她制定了自己的细化管理。鼓励竞争,表现好的能有奖励,但从不轻易给惩罚。以德服人、以爱感化,这一套颇让战俘们长记性。

多数俘虏对她印象极深,伯特纳就是典型。伯特纳在美国时不过是洗盘子的服务员,没什么手艺,生活潦倒。后来因为偷东西坐牢,美国一打仗,政府把监狱里的人往前线送,还承诺奖金和免刑。结果刚上阵头几天,志愿军就把他生擒了,成了俘虏。他对这场战争毫无认识,直到刘禄曾给他剖解美军动机,他才明白过来——原来自己成了工具?

恶劣环境总能留下最深刻记忆。伯特纳回忆,志愿军对战俘没有苛刻,物资有限,可还是尽力供给。刘禄曾细心做翻译,战俘生病时还帮忙请求药物。走时交待他休息,不急着完成任务,这点细致让伯特纳彻底心软。他觉得中国军人不是表面仁慈,而是打心眼照顾俘虏。

临走美国前,伯特纳专门跑来向刘禄曾道别。“刘长官,是您让我明白了战争真相!”他哽咽着话。刘禄曾送他一枚胸针:红底上写着“和平”。“中国人民希望和平,你要记得这俩字。”伯特纳攥着胸针,泪眼模糊。这样的场面,冷漠的人也会动容吧!

1952年,上甘岭打响,刘禄曾被调入第24军政治部敌工科。她要求去前线广播,刚开始没人同意——做广播的是前沿阵地,随时炮弹落下。她再三坚请上阵,只好批准。广播队进坑道,设备简陋,食物稀缺、空气闷浊,刘禄曾在坑道干活时还曾晕倒——原来是缺氧太久,一下子吸了新鲜空气反而犯晕。坑道厕所都不能随意用,只在封锁时才开。女生如厕要摸黑钻出去,身子在壕沟里一搁,炮弹掉落也管不了那么多。白天只能不喝水,晚上有机会才出去,苦不堪言,但说出来没啥人信。

心理战搞得很有一套,她选播美国民谣,还有敌军家信。夜里八点到凌晨一点,广播不断。有的电线被炮打断,宣传员得爬上山顶去抢修。圣诞节快到,枪炮声反倒变得稀疏,原本的激烈对抗有些冷清,只有广播响彻整片阵地。这让美军将领很头疼,许多时候炮轰掩不住宣传内容。

有意思的是,美军士兵习惯广播后,悄悄称刘禄曾为“夜莺姑娘”。有的被俘士兵还主动要求见她。有些节目都是大家在坑道里用蜡烛筹划出来的,艰苦环境下依然能让美军动搖。

直到美军士兵打听:投降能不能活着回家?刘禄曾很干脆:“能!”一声回绝,打消了不少疑虑。后来他们不再顽抗,等待停战协议。

1953年停战,抗美援朝结束,刘禄曾广播告别美军。有些美军看到她从黑暗坑道走出,不禁动容,她的夜莺之声已被许多人铭记。

之后回国,调到南京军区,凭着英语本事,刘禄曾成为中国国际旅行社南京分社美大部经理,专门负责接待美国客人。外交工作越做越顺,1979年赴美访问,与吴贻芳同行。事情流程简单但细节复杂,谁料餐厅会遇再熟悉不过的伯特纳。现场气氛缓和,两人聊起当年点滴,伯特纳说自己成了反战先锋,还在美国开了家中餐馆。言语间全是怀旧意,时光真会开玩笑。

伯特纳说刘禄曾是“中国来的民间大使”,美中友谊桥梁,他要向她学习。感情流露不用刻意修饰。分别后两人保持书信往来,从“敌人”变成朋友。转念一想,他们的友谊不就是战争中的奇迹吗?彼此身份本该对立,却在特殊环境里结下善缘,一辈子都忘不了。这种关系很难用几句话解释,但其实也不用解释。

有人提“榜样”或“骄傲”,又有人质疑:她的经历能不能复制?面对这种问题,只能说历史没办法重演,个人轨迹太多偶然。不安于现状,刘禄曾常常推翻自己,投身事业后觉得战场改变了性格,但又时常怀念旧日平静。退休后她并没急于独善其身,而是继续参与祖国建设,这种态度跟年轻时或许又相反。说到底,人就是活得不那么规整。

其实这段历史不全是教科书能记下的那些字句,刘禄曾的故事被官方文件定格为“唯一的女兵”,但要是真细嚼慢咽,能发现女性在战场上其实经历的是超乎常人的磨砺,强撑的背后有太多不为人知的挣扎。说战争残酷吧,刘禄曾却还认为人性闪光远比苦难更直接。“善待俘虏”的原则在物资短缺、环境压抑下更显珍贵。“友谊”的言语也不是一厢情愿——有的人一生都没亲历过敌我转化的那团乱麻。

也有人专注争议,说她是不是太善良?是否应该更坚决?这一句拆开看也没个标准答案。面对战俘,她既柔软又苛刻,既体贴又冷静。有人觉得哪里不对,却又说不清哪儿不对。

每个人的感受都对,在历史褶皱里我们只能各自找自己的路。刘禄曾的经历,好像就是把人生的复杂性展示出来——不是样板,没有绝对,没有模仿。就是这样,能留下点东西吗?大概能吧,就像和平胸针上那两个字。

来源:蝉鸣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