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主儿子高考680分,保姆送红包1688,保姆女儿考720分,雇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7 18:34 1

摘要:查分那天,家里的空气是凝固的,像一块巨大的,看不见的果冻,把我们所有人都包裹在里面,动弹不得。

查分那天,家里的空气是凝固的,像一块巨大的,看不见的果冻,把我们所有人都包裹在里面,动弹不得。

我儿子小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从早上八点开始,就没出来过。

我没去敲门,我怕。

我怕门一开,看到的是一张垮掉的脸。

那种恐惧,像无数细小的蚂蚁,从我的脚底心,密密麻麻地爬上来,一直钻进我的头皮里。

家里的保姆陈姐,倒是和平常一样,擦地板,洗衣服,手脚麻利,没发出一丁点多余的声响。

她走路的脚步声,总是很轻,像猫,踩在厚厚的地毯上,悄无声息。

只有偶尔从厨房传来水龙头被拧开的声音,哗啦啦的,短暂地打破这片死寂,然后又迅速被寂静吞没。

我的心,就跟着那水声,起起伏伏。

终于,下午三点,小驰房间的门,“咔哒”一声,开了。

我猛地从沙发上站起来,心脏在胸腔里像一面被擂响的战鼓。

小驰走出来,脸上没什么表情,看不出是好是坏。

他径直走到我面前,把手机递给我。

我手抖得厉害,几乎拿不稳。

屏幕上,一串数字,像烙铁一样,烫进了我的眼睛里。

680。

我盯着那个数字,看了足足有半分钟,脑子里一片空白。

这个分数,怎么说呢?

不算差,甚至可以说,很不错了。

上一个重点大学,绰绰有余。

但,离我们的目标,离他爸爸给他定下的那所顶尖学府,还差着那么一口气。

那口气,像一根鱼刺,不大,但就那么不上不下地卡在喉咙里,让你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时时刻刻提醒着你它的存在。

我抬起头,看着小驰。

他眼神里,有紧张,有疲惫,还有一丝如释重负。

我心里的那块大石头,落下来一半,又悬起来一半。

我挤出一个笑,想说点什么,比如“不错了,儿子,你尽力了”,但话到嘴边,又觉得虚伪。

最后,我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去,给你爸打个电话。”

他爸正在国外出差,接到电话,听完分数,沉默了很久。

电话这头,我都能感觉到那股穿透了半个地球的失望。

最后,他只说了一句:“知道了,晚上订个好点的餐厅,庆祝一下吧。”

庆祝。

这个词,听起来,多少有点讽刺。

但我们都需要一个台阶下,一个仪式,来宣告这场持续了三年的,高强度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不管结局是否完美。

餐厅订在黄浦江边的一家五星级酒店,落地窗外,是璀璨的夜景,东方明珠像一根巨大的棒棒糖,在黑夜里闪着五彩的光。

菜是早就点好的,都是小驰爱吃的。

气氛有些沉闷。

我努力地找着话题,从小驰小时候的趣事,说到他未来的大学生活。

小驰只是低着头,有一搭没一搭地应着。

我知道,他心里也不好受。

就在这时,陈姐来了。

她坐地铁过来的,额头上还带着一层薄汗,手里提着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布袋子。

她走到我们桌前,有些局促地站着,两只手不停地搓着衣角。

“太太,小驰少爷。”她声音很低。

我点点头,示意她坐下。

她摇摇头,从布袋子里拿出一个红色的,有点旧的信封,双手递给小驰。

“少爷,恭喜你。这是阿姨的一点心意,你别嫌弃。”

小驰愣了一下,接过来。

信封很厚,捏在手里,沉甸甸的。

我心里有些好奇,但当着孩子的面,不好多问。

我说:“陈姐,你太客气了,快坐下一起吃吧。”

她还是摇头,笑着说:“不了不了,太太,我家里还有事。我就是……就是过来看看,替少爷高兴。”

她的笑容里,带着一种我看不懂的东西,很真诚,又似乎藏着点别的。

她说完,就转身走了,背影很快消失在餐厅门口。

小驰捏着那个信封,有些不知所措。

我拿过来看了一眼,信封没有封口,我能看到里面一沓崭新的人民币,红色的,边角整齐。

我抽出来数了数。

十六张,还有一张五十,一张二十,一张十块,五块,两块,一块。

凑在一起,是1688。

一路发。

真是个好彩头。

我心里,突然涌上一股很复杂的情绪。

有感动,也有一丝说不出的优越感。

陈姐在我家做了五年保姆,一个月工资八千块。

这1688,是她小半个月的收入了。

对她来说,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我把钱重新塞回信封,递给小驰,说:“收下吧,这是陈阿姨的心意。”

小驰点点头,把信封小心翼翼地放进了书包里。

那一晚,江边的风很大,吹在脸上,凉飕飕的。

我看着窗外流光溢彩的夜景,心里那根叫“遗憾”的鱼刺,似乎被这1688块钱的温情,稍稍抚平了一些。

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接下来的几天,家里开始忙着填报志愿。

我找了最好的咨询机构,花了五万块钱,请专家给小驰做一对一的规划。

专家说,680分,很稳,可以选择一所顶尖的985,挑一个热门的专业。

比如金融,或者计算机。

我看着那些学校和专业的名录,心里那点不甘,又悄悄冒了出来。

如果,再多考个十几分,那选择的余地,就完全不一样了。

那将是金字塔的顶端,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我叹了口气,把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从脑子里赶出去。

人要知足。

这天下午,我正在书房和咨询老师通电话,陈姐在客厅打扫卫生。

她女儿的电话,打了进来。

陈姐接电话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走到阳台,声音压得很低,生怕打扰到我们。

但我家的隔音并不算太好,书房的门又没关严。

我隐隐约约地,能听到一些片段。

“……真的吗?”

“……多少?”

“……你再说一遍?”

陈姐的声音,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颤抖的激动。

像是在极力克制,却又无法完全掩盖的狂喜。

我挂了电话,心里有些好奇。

是什么事,能让她这么激动?

过了一会儿,陈姐从阳台走进来,眼圈红红的,像是哭过。

但她的脸上,却洋溢着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光彩。

那种光,是从心底里透出来的,比窗外的阳光还要灿烂。

她看到我,似乎想说什么,但嘴唇动了动,又咽了回去。

只是对我笑了笑,那笑容,比她送红包那天,还要真切。

我没多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喜怒哀乐。

我只是她的雇主,没必要探究太多。

直到两天后。

我约了几个朋友喝下午茶,其中一个朋友,在市教育局工作。

我们聊着各自孩子的高考成绩,互相吹捧,也互相安慰。

说着说着,朋友突然想起了什么,对我说:“对了,老林,今年我们市出了个状元,你猜猜,考了多少分?”

我没什么兴趣,随口问:“多少?”

“720分!理科!简直就是个神话!”

720分。

这个数字,像一颗子弹,瞬间击中了我的心脏。

我端着咖啡杯的手,微微一抖。

这比小驰,整整高出了40分。

40分,在高考这个战场上,意味着什么?

那是一道天堑。

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是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最直观的距离。

我心里,涌上一股说不清是羡慕还是嫉妒的情绪。

我问:“哪家学校的?谁家的孩子这么厉害?”

朋友喝了口咖啡,慢悠悠地说:“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不是那些名校,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区重点。那孩子,叫张静月,听说家庭条件很一般,单亲家庭,妈妈好像是……做家政的。”

做家政的。

张静月。

我的脑子里,“轰”的一声,像是有什么东西炸开了。

陈姐,她就姓陈。

她的女儿,好像就叫……月月。

一个可怕的,几乎不敢相信的念头,从我心底里升腾起来。

我看着朋友,声音有些发干:“她妈妈……叫什么名字?”

朋友想了想,说:“好像叫……陈……陈什么来着,我记不太清了,就是个很普通的名字。”

我的心,一点一点地沉了下去。

那天下午茶,后面她们聊了什么,我一句也没听进去。

我满脑子,都是陈姐在阳台上打电话时,那张又哭又笑的脸。

还有她眼里的光。

原来,那束光,叫720分。

回到家,陈姐正在厨房准备晚饭。

夕阳从窗户照进来,给她瘦削的背影,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

她正在切菜,刀和砧板碰撞,发出“笃笃笃”的,富有节奏感的声音。

一切,都和往常一样。

但我的心,却乱成了一团麻。

我走过去,靠在厨房门口,尽量用一种不经意的语气,问道:“陈姐,你女儿,是不是叫月月?”

陈姐切菜的手,顿了一下。

她转过头,看着我,有些惊讶,随即又了然地笑了笑。

“是啊,太太。您怎么知道的?”

“她……高考成绩,出来了吧?”我接着问,心脏跳得飞快。

陈姐的脸上,再次浮现出那种混合着骄傲和喜悦的光芒。

她点点头,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音:“出来了。考得……还行。”

还行。

她说得那么轻描淡写。

我却觉得,这两个字,比任何炫耀,都更有分量。

“考了多少?”我几乎是屏住呼吸,问出了这句话。

陈姐放下手里的菜刀,在围裙上擦了擦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720分。”

确认了。

真的是她。

那一瞬间,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感觉。

震惊,难以置信,还有一种……被迎头痛击的,尖锐的刺痛感。

我的儿子,从小上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

我给他请最贵的家教,报最贵的补习班。

钢琴,奥数,英语,击剑……我把他所有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g。

我们家的书房,比陈姐租的那个小单间还要大。

里面一整面墙的书,都是我从世界各地给他淘来的。

而陈姐的女儿呢?

我见过一次。

那是一个周末,陈姐临时有事,把她带到了我们家。

一个很安静,很瘦弱的小姑娘。

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

她就坐在客厅的一个小角落里,捧着一本书,安安静静地看,一整个下午,都没发出一点声音。

我当时,只是觉得,这孩子,挺文静,挺懂事。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我从未想过,就是这样一个,在我眼里毫不起眼,甚至带着一丝怜悯看待的女孩,会用一个720分,给我,给我的儿子,给我引以为傲的,用金钱和资源堆砌起来的教育,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看着陈姐,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厨房里,只剩下抽油烟机“嗡嗡”的声响。

那声音,像是无数只蜜蜂,在我脑子里盘旋,搅得我心烦意乱。

陈姐似乎看出了我的失态,她低下头,继续切菜,小声说:“也是她运气好,赶上题都会。”

运气好?

这三个字,像一根针,又狠狠地扎了我一下。

我知道,这绝不仅仅是运气。

这背后,是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苦读,是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努力。

那天晚饭,我没什么胃口。

小驰倒是很高兴,因为志愿填报的事情,终于尘埃落定。

他眉飞色舞地跟我讲着他选的大学,选的专业,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

我看着他年轻的,充满朝气的脸,心里却像压着一块石头。

我突然想起了陈姐送来的那个红包。

1688。

她用自己小半个月的工资,来祝贺我的儿子,考了一个在她看来,已经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而她自己的女儿,考了全市状元,她却连一句都没有向我提及。

这是一种怎样的隐忍和体面?

或者说,在她心里,她是不是早就清楚地知道,我们之间,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我们的喜悦,和她的喜悦,是不一样的。

我的烦恼,在她的世界里,可能根本不值一提。

晚上,我失眠了。

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子里,一会儿是小驰那张带着些许遗憾的脸,一会儿是陈姐那张闪着光的脸。

两张脸,在我脑海里交替出现,像一场无声的电影。

我开始回忆,陈姐在我家这五年的点点滴滴。

她总是那么安静,那么本分。

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给我们准备早餐。

然后打扫卫生,买菜,做饭,洗衣服。

晚上,等我们都睡了,她还要把厨房再彻底清洁一遍。

她的话很少,脸上总是带着一种温和的,甚至有些谦卑的笑。

我一直以为,我很了解她。

我知道她来自哪个省份,知道她丈夫早逝,知道她一个人拉扯着女儿长大。

我知道她每个月都要给老家的父母寄钱。

我知道她省吃俭用,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年。

我甚至,还带着一种施舍般的心态,把一些自己不再穿的,但其实还很新的名牌衣服,送给她。

她每次都感激地收下,说:“谢谢太太,这衣服真好,月月肯定喜欢。”

现在想来,我的那些自以为是的“善意”,是多么的可笑。

我从未真正地,去了解过她的内心世界。

我不知道,在那些我看不见的夜晚,她是如何陪着女儿,度过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时刻。

我不知道,她那双因为常年做家务而变得粗糙的手,也曾捧着女儿的课本,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认字。

我更不知道,在她那个狭小,简陋的出租屋里,藏着一个怎样璀璨的,不为人知的梦想。

我突然想起一件事。

有一次,我整理书房,发现一本旧的笔记本。

很厚,牛皮纸的封面,已经磨损得很厉害。

我以为是小驰不要的,就随手扔进了垃圾桶。

第二天,我看到陈姐在垃圾桶里翻找着什么。

我问她找什么。

她很不好意思地说,她的一本笔记,不见了。

我当时没在意,说:“一本笔记而已,再买一本就是了。”

她听了,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把垃圾袋又翻了一遍。

最后,她找到了那本笔记本,像找到了什么稀世珍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拍掉上面的灰尘,放回了自己的包里。

那个时候,我只觉得她有点小题大做。

现在,我才恍然大悟。

那本笔记本里,记着的,或许不仅仅是她自己的东西。

可能,还有她女儿的学习笔记,错题集,甚至是……她们母女俩,对未来的全部期望。

我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

第二天早上,我起得很早。

陈姐已经把早餐准备好了。

小米粥,小笼包,还有几样精致的小菜。

我坐在餐桌前,看着她忙碌的背影,第一次,有了一种想要和她好好聊一聊的冲动。

我叫住她:“陈姐,你坐下,我们聊聊。”

她愣了一下,有些受宠若惊地在我对面的椅子上,只坐了半个屁股。

我给她盛了一碗粥,推到她面前。

“月月……她,打算报哪所大学?”我问。

提到女儿,陈姐的眼睛,又亮了起来。

“她说,想去北京,报最好的那两所之一。”她有些羞涩,又难掩自豪地说。

最好的那两所。

那也是我曾经,为小驰设定的目标。

我的心,又被刺了一下。

“学费和生活费,都准备好了吗?”我问。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我知道,对于陈姐来说,这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

陈姐的笑容,淡了一些。

她说:“我这些年,攒了点钱。月月也争气,学校说,可以申请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总会有办法的。”

总会有办法的。

她说得那么平静,那么笃定。

我看着她,突然觉得,自己以前,是多么的浅薄。

我以为,金钱和资源,就是通往成功唯一的路径。

我以为,我给了小驰最好的条件,他就能理所当然地,站上金字塔的顶端。

可是,我错了。

我忽略了,比金钱和资源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望,对改变命运的决心。

而这些,是我用再多钱,也买不来的。

也是我的儿子小驰,所缺乏的。

我沉默了很久,然后对陈姐说:“陈姐,我……”

我想说,我想资助月月上大学。

我想用这种方式,来弥补我内心的那份愧疚,那份失衡。

但话到嘴边,我又咽了回去。

我突然觉得,如果我这么说了,那和以前我把旧衣服送给她,又有什么区别呢?

那依然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带着怜悯和施舍意味的“善意”。

那会伤害到她的自尊。

一个能培养出720分女儿的母亲,她的内心,是何等的骄傲和强大。

她不需要我的怜悯。

我换了一种方式,我说:“陈姐,等月月的录取通知书下来了,一定要告诉我。我们家,要好好地,为她庆祝一下。”

陈姐的眼睛,一下子就红了。

她看着我,嘴唇翕动着,半天,才说出一句:“谢谢你,太太。”

那一天,我和陈姐,聊了很多。

我第一次,真正地,走进了她的世界。

她跟我讲,她是如何在工地的食堂里,一边洗碗,一边背英语单词。

她跟我讲,她是如何把别人扔掉的旧书,一本一本地捡回来,给女儿建起了一个小小的“图书馆”。

她跟我讲,在那些最难的日子里,女儿是如何趴在小小的饭桌上,一边写作业,一边对她说:“妈妈,你放心,我以后一定让你过上好日子。”

我听着,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

我不是在同情她。

我是在……敬佩她。

我敬佩她的坚韧,她的乐观,她的智慧。

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她能培养出那么优秀的孩子。

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闪闪发光的人。

只是她的光芒,被生活蒙上了太多的尘埃,以至于,我一直没有发现。

从那天起,我和陈姐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

我们不再仅仅是雇主和保姆。

我们更像是……朋友。

我会和她聊小驰的烦恼,她会和我分享月月的喜悦。

我发现,她虽然学历不高,但看问题,却常常比我这个读过大学的人,还要通透。

她告诉我,孩子就像一棵树,你不能强行把他掰成你想要的样子。

你只能给他浇水,施肥,让他晒到太阳。

至于他最后能长多高,能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那要看他自己。

她说:“太太,小驰少爷已经很优秀了。你别给他太大压力,他会找到自己的路的。”

她的话,像一剂良药,慢慢治愈了我内心的焦虑和失落。

我开始学着,去欣赏我的儿子。

我发现,他虽然没有考到我期望的分数,但他善良,正直,有同情心。

他会偷偷给楼下的流浪猫买猫粮。

他会帮陈姐提很重的垃圾。

他会在我累的时候,给我倒一杯热水。

这些,是我以前,从未在意过的优点。

我意识到,我一直以来,都只盯着他的成绩,却忽略了,他作为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

一个月后,月月的录取通知书,下来了。

是那所最好的大学,最好的专业。

通知书寄到了我们家。

是陈姐拜托我的,她说,她租的那个地方,信件总是容易丢。

我拿着那封印着烫金校徽的信封,比小驰收到通知书的时候,还要激动。

我把它,郑重地交到陈姐手里。

陈姐的手,在颤抖。

她慢慢地,撕开封口,拿出那张薄薄的,却承载着千钧之重的纸。

当她看到“张静月同学”那几个字时,眼泪,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

她没有哭出声,只是捂着嘴,肩膀一抽一抽的。

那是喜悦的泪,是释放的泪,是苦尽甘甘来的泪。

我站在一旁,看着她,也跟着红了眼眶。

那天晚上,我兑现了我的承诺。

我在家里,办了一场小小的庆祝宴。

没有外人,只有我,小驰,还有陈姐和月月。

月月还是和以前一样,文静,腼腆。

但她的眼睛里,多了一种自信和从容。

那是一种,对未来,充满了掌控力的笃定。

小驰和她,很聊得来。

他们聊大学,聊专业,聊未来的梦想。

我看着他们,突然觉得,分数,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且,愿意为之努力。

饭后,我把陈姐,单独叫到了书房。

我拿出一张银行卡,递给她。

我说:“陈姐,这里面,是我的一点心意。不是给你的,是给月月的。算是……一个长辈,给晚辈的升学礼物。”

我怕她拒绝,又补充道:“你别多想,这和我们之间的雇佣关系,没有任何关系。我只是,单纯地,欣赏这个孩子。我希望,她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陈姐看着那张卡,没有立刻接。

她沉默了很久,然后,抬起头,看着我,说了一句,让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的话。

她说:“太太,您的心意,我领了。但是,这个钱,我不能收。”

“为什么?”我有些不解。

她说:“因为,我想让月月知道,我们不穷。我们只是,暂时没有那么多钱。”

“我们有手有脚,有知识,有骨气。我们想要的,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而不是,靠别人的施舍。”

“您能看得起我们,看得起月月,为她高兴,这份情谊,比多少钱,都珍贵。”

她说完,对我深深地鞠了一躬。

那一刻,我站在我宽敞明亮的书房里,看着眼前这个,穿着朴素,身形瘦削的女人。

我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

我的财富,我的地位,在她那颗丰盈而高贵的灵魂面前,显得一文不值。

我收回了那张银行卡,心里,却没有丝毫的尴尬。

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我明白了,对她最好的尊重,就是相信她,相信她有能力,给女儿一个美好的未来。

后来,月月去北京上大学了。

陈姐没有辞职,她还是留在我家,做着保姆的工作。

她说,她要继续攒钱,将来,要在北京,给月月买一套小小的房子。

她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着星光。

我相信,她一定能做到。

小驰也去了他的大学。

他选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他不再是我眼里的“差一点”,他就是他自己,一个独一无二的,正在努力发光的少年。

而我,也变了。

我不再执着于那些虚无的,表面的东西。

我开始学着,去关心身边的人,去感受生活里,那些细微的,却真实的温暖。

我会陪着陈姐,一起看她女儿发来的照片。

照片上,月月站在大学的校门口,笑得灿烂如花。

我也会在周末,和小驰视频,听他讲学校里的趣事。

他告诉我,他参加了辩论社,还拿了“最佳辩手”。

我发现,生活,其实可以很简单,很快乐。

只要你,愿意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执念。

有一天,陈姐在打扫书房的时候,看到了那本,被我扔掉过一次的,牛皮纸笔记本。

它就放在我的书桌上,最显眼的位置。

陈姐有些惊讶。

我笑了笑,说:“陈姐,这本笔记,能借我看看吗?”

她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

我翻开那本笔记。

里面的字迹,有两种。

一种,娟秀工整,是月月的。

记录着各种各样的知识点,错题分析,还有一些激励自己的话。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你吃的苦,会照亮你未来的路。”

另一种字迹,虽然有些歪歪扭扭,但却充满了力量。

那是陈姐的。

她在笔记的空白处,写下了很多话。

有对女儿的鼓励:“月月,妈妈相信你,你是最棒的。”

有对生活的感悟:“日子再难,也要笑着过。因为笑着笑着,天就亮了。”

还有一些,是她从各种地方,摘抄下来的,优美的句子,和一些她自己都未必完全理解的,物理公式。

我看到,有一页,她用红色的笔,重重地画了一个圈。

里面写着一句话:

“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那一刻,我的眼眶,又湿了。

我终于明白,那720分,是怎么来的。

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它是用爱,用坚持,用不向命运低头的骨气,一点一点,浇灌出来的。

这本笔记,才是这个家里,最珍贵的“教科书”。

它教会我的,比我读过的任何一本书,都要多。

我把笔记本,还给陈姐。

我说:“陈姐,谢谢你。”

她有些不解地看着我。

我笑着说:“谢谢你,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不是用金钱堆砌,不是用分数衡量。

而是,言传身教。

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告诉孩子,如何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坚韧,有骨气的人。

这一点,陈姐做到了。

而我,曾经,差一点就走偏了。

幸好,我遇到了她。

是她,用最朴素的方式,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故事到这里,似乎就该结束了。

但生活,还在继续。

四年后,月月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

她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声音里,充满了自信和喜悦。

她说:“林阿姨,谢谢您。谢谢您这些年,对我妈妈的照顾。”

我说:“傻孩子,是我该谢谢你们。”

小驰也大学毕业了。

他没有选择金融或者计算机,而是选择去了一家公益组织,做环保方面的工作。

工资不高,但他说,他很快乐。

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他爸爸一开始,很不理解。

是我,说服了他。

我对他说:“就让他去吧。我们这辈子,赚的钱,已经够多了。就让孩子,去做点,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的事情吧。”

他看着我,看了很久,最后,点了点头。

而陈舍,她还在我们家。

但她,已经不再仅仅是保姆了。

她用这些年攒下的钱,加上月月拿到的奖学金,报了一个营养师的培训班。

她拿到了高级营养师的证书。

现在,她是我们家的“健康顾问”。

她会根据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给我们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

她还在一个美食APP上,开了一个账号,分享她的健康食谱。

粉丝,已经有好几万了。

有一次,我看到她,对着手机,开着直播,教大家做一道养生汤。

她穿着干净的围裙,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她在镜头前,侃侃而谈,自信,从容,优雅。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她和四年前,那个在我家阳台上,偷偷抹眼泪的女人,判若两人。

不,她还是她。

她一直都是那个,内心强大,闪闪发光的女人。

只是,现在,她的光芒,再也无法被掩盖了。

而我,也终于,从那个被分数和名校束缚的,焦虑的母亲,变成了一个,懂得欣赏,懂得尊重的,平和的女人。

我常常在想,如果,那天下午,我没有听到陈姐的那通电话。

如果,我没有从朋友口中,得知那个720分。

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可能,我依然会活在那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里。

我会把小驰的“不够优秀”,归咎于他的不努力。

我会继续用我的方式,去规划,去控制他的人生。

我和他的关系,可能会越来越紧张。

而我和陈姐,将永远,只是雇主和保姆。

我会错过,她身上那些,最宝贵的品质。

我也会错过,这四年里,我们之间,建立起来的,这份超越了阶层和身份的,温暖的情谊。

所以,我真的很庆幸。

庆幸那个720分。

它像一块石头,投进了我平静的,甚至有些 stagnant 的生活里,激起了万丈波澜。

它击碎了我的骄傲,也击碎了我内心的壁垒。

让我有机会,去重新审视自己,审视我身边的人,审视这个世界。

让我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成为什么。

让我懂得,真正的富有,不是银行卡里的数字,而是内心的丰盈和安宁。

去年冬天,我做了一个决定。

我把我名下的一套小公寓,过户给了陈姐。

那套房子,离月月学校不远,虽然不大,但很温馨。

我办好手续,把房产证,交到陈姐手里。

这一次,她没有拒绝。

她只是看着我,眼睛里,含着泪。

她说:“太太,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说:“什么都别说。这不是施舍,也不是报答。这只是……一个朋友,送给另一个朋友的,一份礼物。”

“你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你和月月,都值得。”

她握着我的手,握得很紧很紧。

那一刻,我感觉到,我们之间的那道鸿沟,那道曾经我认为,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彻底消失了。

我们都只是,这个世界上,最普通的,努力生活的女人。

我们都是,深爱着自己孩子的,母亲。

阳光,从窗外照进来,落在我们紧握的手上。

暖暖的。

就像,我此刻的心情。

来源:等风来的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