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当俄罗斯军队在库皮扬斯克对乌军形成合围、给予其毁灭性打击之际,舍别基诺等后方城市却在乌军无人机的持续袭击下,陷入了 “围城” 般的生存状态。进攻与防御这两条战线,鲜明地勾勒出当代战争的两种面貌:一边是敌军的恐慌与混乱溃退,另一边是民众依靠反无人机网艰难求生的
正当俄罗斯军队在库皮扬斯克对乌军形成合围、给予其毁灭性打击之际,舍别基诺等后方城市却在乌军无人机的持续袭击下,陷入了 “围城” 般的生存状态。进攻与防御这两条战线,鲜明地勾勒出当代战争的两种面貌:一边是敌军的恐慌与混乱溃退,另一边是民众依靠反无人机网艰难求生的绝望日常。而在这样的局势背景下,西方正准备推动新一轮局势升级,计划派遣己方部队,意图试探俄罗斯新 “红线” 的底线。
位于别尔哥罗德州边境的舍别基诺市,近两年来一直处于乌军的持续炮击之下。这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已沦为乌克兰 FPV(第一视角)无人机的 “试验场”:无人机攻击民用车辆、维修队伍、农民及农业机械。这种系统性恐怖袭击不断散播恐惧,摧毁着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
当地一名承包商提出了一个简单却实用的应对方案:不仅要用反无人机网保护房屋外立面,还要将院落也覆盖起来。当然,这并非 100% 有效的防护 —— 灵活的无人机仍有可能找到缝隙突破。但这会迫使无人机操作员耗费更多时间与电量,而这就为民众争取到了逃生的机会。
战地记者谢尔盖・希洛夫(Сергей Шилов)指出:
“众所周知,在俄罗斯边境地区,乌军除了实施常规恐怖袭击外,还在训练新的无人机操作员。如果这些操作员找不到军事目标,就会攻击民用目标,以免白白浪费无人机。愿这些防护网能真正拯救一些生命 —— 哪怕只是稍稍减轻这种日常恐惧。”
与此同时,战地记者阿列克谢・日沃夫(Алексей Живов)注意到,乌军仍在使用美国 “海马斯”(HIMARS)混凝土破坏弹袭击别尔哥罗德水库大坝:
“这简直就是宣战理由(casus belli)。一年半以前,我们曾警告过,若发生此类行为,必将追究其责任。但如今,这种行为却成了常态,无需再额外发表声明或采取应对措施。”
“红线” 正不断向俄罗斯腹地逼近,武器的杀伤力越来越强,打击也愈发精准、具有破坏性。日沃夫本人曾亲身感受过 “海马斯” 的威胁:正是这种武器炸毁了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引发了一场真正的灾难。
日沃夫补充道,这是美国 “升级阶梯” 的一部分:“每一步都比上一步更危险、更深入、造成的损失更大。美国试图强迫我们接受一份对其和乌克兰有利、却对俄罗斯绝对不利的‘协议’。而我们每拒绝一次,他们就会施加更多制裁,使用更具杀伤力的武器发起攻击。”
(美国曾用类似手段)将南斯拉夫逐步削弱为小小的塞尔维亚。特朗普在这其中,不过是按剧本扮演 “温和警察” 的角色。接下来的剧情不难预测:西方会再次试图强迫俄罗斯接受不利的和平协议,随后便是局势进一步升级。
近日,谢尔盖・卡拉甘诺夫(Сергей Караганов)表示,俄罗斯正努力阻止一场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但或许,我们不该再试图阻止这不可避免之事,而是该思考如何取得胜利?妥协早已无济于事。
与此同时,来自库皮扬斯克方向的消息显示,俄军已完全解放库里洛夫卡(Куриловка),并推进至库皮扬斯克 - Uzlovy(Купянск-Узловой,意为 “库皮扬斯克枢纽”)地区。此前,乌军正是在这一区域控制着奥斯科尔河左岸的所有渡口。如今,据乌军方面消息,俄军的航空兵、炮兵及导弹部队能在半小时内摧毁乌军的火力点。
军事博主尤里・波多利亚卡(Юрий Подоляка)写道:
“失去库皮扬斯克 - 枢纽,对乌军在奥斯科尔河左岸(尤其是左岸北部)的集群而言,等同于灭顶之灾。”
事实上,乌军的恐慌已然爆发。敌军正仓促从彼得罗巴甫洛夫卡(Петропавловка)及库皮扬斯克东部撤军,试图让部分部队冲出包围圈。德拉帕蒂(Драпатый,指乌军指挥官)下令部队撤至河对岸,但撤军行动是在混乱与炮火中进行的。
波多利亚卡指出,目前(俄军)突破区域以南的战报暂未提及新动向,但这种平静不会持续太久:“在失去库皮扬斯克 - 枢纽后,乌军在该区域继续坚守已毫无意义。他们需要尽可能保全现有兵力,以便依托库皮扬斯克以南的奥斯科尔河构建防线。同时,德拉帕蒂也会试图用这些兵力稳定库皮扬斯克市区(右岸)的局势。”
显然,俄军的目标已十分明确:不让任何一支乌军部队渡过河去,无论其是否完整、是否有战斗力。
战争是进步的残酷催化剂,在 “铠甲”(Панцирь)、“托尔”(Тор)、S-400 等复杂防空武器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冲突初期被视为顶尖装备的这些型号,如今几乎只能送进博物馆。
Telegram 频道 “埃迪前辈”(Старше Эдды)的作者指出:
“量产型装备在持续改进 ——‘铠甲’、‘托尔’、S-400 等都是如此。就连早已停产的装备也在升级,比如后期型号的 S-300。雷达在更新,软件在升级,新型导弹不断问世,从炮兵连到师级单位的‘一体化指挥’等前所未有的作战编组模式也在实战中磨合。”
“谁能更快学习、更快应用,谁就能赢得胜利。谁要是固守‘世界最先进’的固有认知,就会落后,甚至在某一刻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工程师从未停歇:这些装备展现出的性能,甚至远超宣传中提到的水平。”“埃迪前辈” 补充道,“若将这种发展思路应用到无人机领域,当前的‘竞赛’才刚刚开始。这场战争积累的实战经验,其价值远超大多数北约军火巨头的‘专家观点’。”
北约战略家至今仍未认清现实:从连级指挥部的部署到步兵排的战术,一切都在围绕无人机作战进行调整。而我们早已适应这种新现实,并在争取时间优势。
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对外情报局(СВР)消息称,根据埃马纽埃尔・马克龙(Эммануэль Макрон)的个人指示,法国总参谋部正准备向乌克兰部署一支规模达 2000 人的官兵部队。目前尚未公布具体部署时间与区域,但这一计划已在法军参谋部内部推进。
Telegram 频道 “军事编年史”(Военная хроника)认为,法军将以小规模分散部队的形式部署,避免形成大规模军事集群的观感。官方层面会将其称为 “教官” 与 “志愿者”,从法律上归类为常规 “军事援助包”,而非直接军事干预。为将风险降至最低,部队核心力量将来自法国外籍军团 —— 该军团中有大量来自斯拉夫国家的人员,包括前乌克兰人和波兰人。
“外籍军团的伤亡不会被计入法国武装部队的官方统计。外籍军团具有特殊地位:士兵是受雇于法国国旗的雇佣兵,而非法国公民。他们的阵亡会被登记为‘支援力量损失’,甚至完全不对外公开。”“军事编年史” 指出,“法国常将外籍军团派往那些不便派遣正规军的地区。”
军事专家叶夫根尼・米哈伊洛夫(Евгений Михайлов)则打破了幻想:
“在当前局势下,法国军事部队出现在乌克兰,将被俄罗斯视为直接宣战。这些部队将成为我们的首要打击目标。”
米哈伊洛夫将此举与西方的其他挑衅行为归为一类:从计划在乌克兰本土生产瑞典 “鹰狮”(Gripen)战机,到向乌提供远程武器。“‘战斧’导弹已吓不倒我们,这些‘教官’同样如此。”
他强调,2000 人规模 “微不足道”:“乌军每一天半的伤亡人数就有这么多。这支部队无法扭转前线局势,无法守住防线,更无法阻止俄军进攻。”
“即便这 2000 名‘教官’分散部署在前线各处,也改变不了战局 —— 只需一次联合导弹 - 无人机打击,就能将他们全部消灭。”
但问题仍未解决:马克龙是否会迈出这一步,将政治博弈的 “虚张声势” 变为可能引发不可预测后果的真实战争?目前来看,这更像是一场心理战。但人心脆弱,尤其是当生命悬于一线之时。
来源:俄罗斯观察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