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5日晚,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冰舞自由舞比赛刚结束,赛场上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中国选手任俊霏和邢珈宁滑完节目后来到等分区,冰面上散落着观众投掷的毛绒玩具和鲜花,这本是花滑比赛的常见场景。
一个玩偶就让某些人破防了吗?[无辜笑]
10月25日晚,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冰舞自由舞比赛刚结束,赛场上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中国选手任俊霏和邢珈宁滑完节目后来到等分区,冰面上散落着观众投掷的毛绒玩具和鲜花,这本是花滑比赛的常见场景。
但其中一个毛绒玩具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个灰白色的导弹造型玩偶,长约30厘米,上面清晰地标注着“DF—61”字样,任俊霏弯腰捡起这个特殊的礼物,脸上露出惊讶又好奇的表情,举着给搭档邢珈宁看。
两人的教练郑汛也凑过来,接过这个导弹玩偶仔细端详,在等待分数的间隙,郑汛举起玩偶做了个模拟发射的动作,手臂向前一推,像是让“导弹”飞出去,这个动作只持续了几秒钟,任俊霏和邢珈宁在旁边笑着看,整个过程显得轻松自然。
现场的转播镜头完整记录下了这个画面,视频很快被剪辑出来,在推特、微博、抖音等平台疯狂传播,到10月26日相关话题在微博阅读量已经突破5000万,推特上的讨论帖超过2万条。
美联社在10月28日率先发布报道,称国际滑联已经注意到这起事件,国际滑联在声明中使用了“内容不当”这个措辞,表示对此事感到遗憾,将启动进一步调查程序。这份声明篇幅很短,只有三句话,但用词相当谨慎。
声明发布后争议迅速升级,推特上一些美国和日本网友开始批评这一行为,认为在体育赛场上展示军事武器造型的物品破坏了体育精神,一位拥有15万粉丝的美国体育博主发帖称,这违反了奥运会的政治中立原则,要求国际滑联对涉事选手进行处罚。
还有更激进的声音,加拿大一个花滑粉丝群里,有人发起请愿,要求取消任俊霏和邢珈宁参加2026年冬奥会的资格,这份请愿在两天内收集到超过3000个签名。一些外国媒体也跟进报道,标题用了“武器”“政治宣传”“争议”等字眼。
但中国网友的反应完全不同,微博上的主流观点认为,这只是粉丝送给运动员的应援礼物,就像韩国粉丝会送泡菜造型玩偶,俄罗斯粉丝送套娃一样,都是带有本国特色的物品。
这款玩偶最早在今年9月出现在某电商平台,由国内一家模型玩具厂商生产,这家厂商的主营业务是军事模型,最近推出了Q版军事装备系列,把坦克、战斗机、导弹等做成萌版玩偶,DF—61玩偶是根据中国最近公开的一款新型导弹设计的,售价89元,月销量超过500件。
体育赛场上观众送礼物的传统由来已久,在花样滑冰比赛中,这个习俗尤其盛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粉丝们就会在选手表演结束后向冰面投掷毛绒玩具和鲜花,到了90年代,这种行为已经成为花滑比赛的标志性场景之一。
不同国家的粉丝送礼物的风格各有特色,日本粉丝喜欢送精致的和服造型玩偶和樱花,俄罗斯粉丝常送套娃和熊玩偶,美国粉丝倾向于送运动员喜欢的卡通形象,加拿大花滑名将奥瑟曾在采访中说,他职业生涯收到过上千个玩偶,其中不乏造型奇特的,但他都视为粉丝的心意。
羽生结弦和小熊维尼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每次羽生结弦比赛,冰面上都会下起“维尼雨”,多的时候能收集好几麻袋,羽生结弦会把这些玩偶捐赠给慈善机构。国际滑联从未对此提出异议。
选手收到礼物后的反应也是赛场文化的一部分,大多数选手会捡起玩偶挥手致谢,有的会举起来展示给观众看,有的会抱在怀里滑一圈,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金博洋收到一个中国龙造型的玩偶后,高兴地举着做了个飞龙在天的动作,现场欢声一片,没有任何人质疑这有政治含义。
这次事件的特殊性在于导弹造型,在西方舆论环境中,任何与军事武器相关的符号都容易被解读为政治表达,但在中国社交媒体上,不少人认为这种解读本身就是过度敏感。
任俊霏和邢珈宁至今没有公开回应此事,他们的社交媒体账号在事件发生后继续正常更新,发布的都是训练和生活日常,没有提及导弹玩偶,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也保持沉默,没有发表任何声明。
国际滑联表示将进行调查,但截至目前还没有公布任何调查进展,按照以往惯例,类似调查通常需要几周时间,调查内容可能包括玩偶的来源、选手是否事先知情、现场管理是否存在漏洞等。
在中国,导弹、战斗机等军事装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流行文化中,被做成模型、玩具、表情包,年轻人把这些视为国家实力的象征,购买和展示这类物品是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之一,但在西方语境中,军事武器始终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不适合出现在体育等应该保持中立的场合。
社交媒体放大了这种文化冲突,以前类似的小插曲可能只在现场观众之间流传,现在一个几秒钟的视频可以瞬间传播到全世界,引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激烈争论,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场上发声,很难找到共识。
中国杯大奖赛的其他比赛正常进行,任俊霏和邢珈宁最终获得第三名的成绩,颁奖典礼上,他们站在领奖台上微笑挥手,现场观众给予热烈掌声,如果不是这个导弹玩偶事件,这场比赛可能很快就会被遗忘,但现在这个灰白色的小玩偶成了国际体育舆论场上的一个符号,不同立场的人各取所需,进行着各自的解读。
最近花样滑冰圈里的一件事引起了不小的风波,这事儿在网络上炸开了锅,网友们各有各的看法,评论非常热烈。
“这不就是个毛绒玩具吗?做得可爱点就是卡通导弹,又不是真家伙,至于这么上纲上线吗?我看是有些人内心戏太多了。”
“花滑传统就是扔公仔,扔什么的都有,扔飞机模型、扔卡通人物的多了去了,怎么到了中国观众扔个有特色的,就成‘不当物品’了?这不是双标是什么?”
“选手们比完赛拿到观众的心意,展示一下是礼貌行为,他们就是觉得好玩,比划了一下,脸上都是笑容,哪有半点不好的意思?非要扯上政治,真是吃饱了撑的。”
“DF—61是我们国家最新的科技成果,老百姓感到自豪,用这种方式表达一下支持,有什么错?难道只准别国展示他们的文化符号,不准我们表达爱国情感?”
“说实话,观众扔这个玩具的时机不太合适。虽然是好心,但确实容易授人以柄,现在国际环境复杂,一点点小事都可能被放大,还是应该多点为选手考虑,避免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玩偶本身没问题,但印上具体型号确实有点扎眼,换个普通的火箭或者卫星造型,既表达了支持,又避免了争议,不是更好吗?咱们表达热情也可以更巧妙些。”
“看到有外国网友说‘这是不合时宜的挑衅’,我真是无语了,体育赛场早就不单纯了,但心里想着什么,眼里就看到什么,我们觉得是萌,他们觉得是威胁,这心态差距也太大了。”
“还有人嚷嚷着要禁赛我们选手,真是可笑至极。这分明就是想把体育政治化,打压中国运动员的又一借口,我们必须坚决支持我们的运动员,不能让他们被这种莫须有的指责影响。”
“国际滑联要调查就调查吧,身正不怕影子斜,但我们希望的是公正的调查,而不是迫于某些舆论压力的偏袒裁决,体育精神应该是纯粹的啊。”
你觉得在这次“导弹玩偶”事件中,观众的表达方式和选手的反应有不当之处吗?
官方信源:澎湃新闻
来源:扶苏秘史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