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滨州撤地设市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15:40 1

摘要:2001年1月11日的滨州,渤海的风裹着细雪,却吹不散市政府门前的热闹——当“滨州市人民政府”的红绸被缓缓揭开时,人群里突然有人喊了一嗓子:“咱滨州,总算从‘地区’熬成‘市’啦!”这话里藏着老滨州人的感慨:从“惠民专区”到“滨州地区”,再到这天的地级市,这座城

2001年滨州撤地设市:寒风里揭幕的不只是牌子,还有千年古城的“盐枣传奇”

文/南坊夜话

2001年1月11日的滨州,渤海的风裹着细雪,却吹不散市政府门前的热闹——当“滨州市人民政府”的红绸被缓缓揭开时,人群里突然有人喊了一嗓子:“咱滨州,总算从‘地区’熬成‘市’啦!”这话里藏着老滨州人的感慨:从“惠民专区”到“滨州地区”,再到这天的地级市,这座城的身份变迁,其实早藏在近千年的历史里。

很多人只知滨州“濒渤海得名”,却未必清楚它的“千年家底”有多实。后周显德三年(956年)设州时,滨州就因“渤海之滨,渔盐丰饶”成了战略要地;到了北宋,这里更是“京东东路的盐仓重地”,县志里记载着当时的盛况:“盐场沿渤海湾绵延数十里,盐工晨起淋卤,日暮煎盐,盐船白日泊港,夜里灯火如星”——现在去滨州无棣县的海丰镇,还能找到北宋盐场的“卤水井”遗址,井口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盐工的号子声。更有意思的是,相传北宋名相范仲淹青年时曾在滨州求学,常去盐市观察民生,后来他推行“庆历新政”,其中“盐法改革”的灵感,就源自滨州盐场的实践。

若说历史是滨州的“骨”,那沾化冬枣就是它的“肉”,藏着满是烟火气的趣事。上世纪80年代,沾化的冬枣还只是“野果子”,老枣农李大爷总说:“那时候枣熟了没人摘,孩子们放学就往枣园跑,一颗冬枣换一颗水果糖,能乐半天。”转机出现在90年代,当地农技员蹲在枣园里研究三年,改良出“沾化冬枣”品种,可一开始没人信这“小枣能卖钱”。直到有一年,一位客商偶然尝了颗冬枣,当场拍板:“这枣比蜜甜,我包十亩地的货!”如今的沾化,早不是当年的“枣没人要”,每年10月的冬枣节,枣园里的直播架比枣树还多,一颗优质冬枣能卖到8块钱,连外地游客都知道“来滨州不吃沾化冬枣,等于白来”——这颗小小的冬枣,硬是让沾化成了“中国冬枣之乡”,也成了滨州“农业转型”的活招牌。

再往深了说,滨州的根还扎在黄河与齐文化里。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冲积出肥沃的三角洲,战国时就是齐国的“粮仓”,考古学家在博兴县挖出的战国“陶量”,上面刻的“齐法化”铭文,证明当时这里就推行齐国统一的度量衡;而管仲“煮海为盐、通商工之业”的治国理念,更是刻进了滨州人的基因里——从古代的海盐贸易,到现在的高端铝产业(全球每3辆汽车,就有1辆用滨州产的高端铝部件),滨州的“实干”从来没变过。

2001年的撤地设市,不是滨州的“起点”,而是它的“加速键”。从北宋盐场的商船云集,到沾化冬枣的“一颗成名”,再到如今高端铝产业的全球布局,这座城从来不是“低调小城”,而是把千年底蕴揉进发展里,悄悄活成了山东的“潜力股”。

来源:信马由缰齐鲁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