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又伸“文化黑手”?妄图偷汉字,教授惨遭全网打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15:42 1

摘要:一位韩国教授在电视上语出惊人,称“汉字是韩国发明的”,瞬间引爆舆论,但令人意外的是,最犀利的吐槽并非来自国外,而是韩国网友自己:“我们连祖先的史书都读不懂,还敢说发明了汉字?”[作揖]

一位韩国教授在电视上语出惊人,称“汉字是韩国发明的”,瞬间引爆舆论,但令人意外的是,最犀利的吐槽并非来自国外,而是韩国网友自己:“我们连祖先的史书都读不懂,还敢说发明了汉字?”[作揖]

汉字在公元前3世纪就传入了朝鲜半岛,考古学家在韩国境内发现的古代碑文,几乎都是用汉字刻写的,那个时期的朝鲜半岛贵族阶层,写诗作文、记录历史都用汉字。

三国时期的新罗和百济,朝堂上的正式交流也使用汉语,高句丽太王碑上密密麻麻的汉字,至今保存完好,当时的朝鲜语虽然在民间流传,但没有文字系统,更不用于正式场合。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446年,朝鲜王朝世宗大王主持创制了训民正音,目的是让普通百姓也能读书识字。

但即便有了本民族文字,汉字在上层社会的地位依然没有动摇,官员考试、公文往来、学术著作,都离不开汉字。

1948年韩国独立后,新政府决定全面废除汉字,政策推行几个月,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公务员写的文件错误百出,老百姓看政府公告像看天书,社会正常运转都受到影响。

不到一年政府就悄悄恢复了汉字使用,这次短暂的尝试,让人们意识到完全抛弃汉字并不现实。

1960年代朴正熙执政时期再次推动“韩文专用”政策,报纸标题、街道路牌、学校教材全部改用韩文,学校里的汉字课被取消,这项政策执行得相当彻底。

但韩文里同音字太多,一个发音可能对应十几个不同意思的汉字,法律文书和学术论文里频繁出现歧义,有些专业术语根本没法用纯韩文准确表达。

1972年韩国政府又一次调整政策,部分恢复了汉字教育,但这次恢复很不彻底,汉字只是作为选修课出现在中学阶段。

反反复复的政策调整,造成了普通家庭的孩子基本不学汉字,从小到大接触的都是纯韩文,但医生、律师、大企业高管这些职业,却把汉字当作必备技能。

首尔江南区的高档律师事务所,招牌上往往写着汉字,这些事务所招聘新人时,会专门考察汉字水平,能认识上千个汉字,成了区分精英和普通人的隐形门槛。

现在韩国年轻人平均认识的汉字不到50个,回老家翻看家谱,连祖先的名字都看不懂,而财阀家族的子弟,从小就接受系统的汉字教育,能熟练书写一两千个汉字。

掌握汉字的人能读懂历史文献,在法律、医学等专业领域占据优势,不懂汉字的人,想要进入这些行业就困难重重。

朝鲜的情况截然不同,1960年代开始,朝鲜把汉字列为中学必修课,学生毕业前要掌握1800个常用汉字。

朝鲜留学生来中国交流,看中文资料基本没有障碍,反而是韩国学生,需要从头补习汉字基础。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和中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时任总统金大中推出“汉字复兴计划”,要求小学开设汉字课,银行等机构招聘时加试汉字。

结果遭到了激烈反对,一些民族主义团体打着“保护韩文纯洁”的旗号抵制,认为恢复汉字是倒退,医生和律师行业的一些人也担心,如果汉字变成必修课,他们原有的优势就会被削弱。

在各方压力下,汉字课最终只能以选修形式存在,直到今天韩国小学三年级才开始有常用汉字选修课,一周就上一节,很多学校根本不重视。

走在首尔街头,能看到一种很分裂的景象,江南区的高档写字楼、律师事务所,招牌还用着汉字,而普通社区的商店、餐馆清一色的韩文。

韩国大学历史系的教授,研究古代史必须懂汉字,否则连基本的史料都看不懂,但这些教授教出来的学生,大部分连基本的汉字都认不全。

2018年有个调查显示,韩国本科毕业生能认识100个汉字就算不错了,能流畅阅读汉字文献的,主要集中在历史、哲学等少数专业,而且这些人往往来自家境较好的家庭。

不少韩国学者感到担忧,一位首尔大学的教授曾在采访中说,如果年轻一代完全不懂汉字,他们就没法直接阅读本国的古代文献,对历史的理解只能依赖别人的翻译和解读。

韩国的古籍绝大部分都是汉字书写的,朝鲜王朝五百年的历史档案全是汉字,如果看不懂汉字,就意味着看不懂自己的历史。

也有人认为没必要恢复汉字,他们的理由是现代社会有了翻译和注释,不懂汉字也不妨碍了解历史,而且学习汉字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对普通人来说性价比不高。

这场关于汉字的争论,在韩国社会持续了几十年,至今没有定论,每隔几年就会有人提出要加强汉字教育,也总会有人跳出来反对。

韩国教授在电视上提出的那个观点,虽然在学术上站不住脚,但确实折射出了韩国社会对汉字的复杂心态。

既想摆脱汉字的影响,建立纯粹的民族文化认同,又不得不承认汉字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这种矛盾在短期内恐怕很难解决,汉字在韩国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而是牵涉到文化认同、民族情绪和社会阶层的复杂议题。

了解了这场跨越时空的汉字之争的来龙去脉,当消息传到国内,网友们更是炸开了锅。

“好家伙这教授是刚挖完祖坟出来的吧?自家历史书都得靠中国学者帮忙翻译,居然好意思说汉字是他们的?下次是不是要说孔子是韩国人了?”

“作为在韩留学生深有体会!我们教授板书经常汉字韩文混着写,本地同学一脸懵,我只能偷偷当翻译,他们精英阶层确实离不开汉字,但普通年轻人真是一问三不知。”

“说实话能理解这种心态,谁不想自家历史辉煌点,但硬抢就难看了,就像邻居非说你家祖传宝贝是他爷爷的,可他自己连宝贝上刻的字都认不全。”

“我在韩企上班,部长级以上邮件经常夹带汉字,新人要是看不懂基本晋升无望,这边职场潜规则就是,想挤进核心圈,先认五百个汉字起步。”

“最惨的是韩国大学生,上次看综艺他们连总统、通缉都分不清,用韩文写出来一模一样,不懂汉字真的会闹笑话,警察局文件都能看错。”

“不过朝鲜这方面挺实在,直接规定中学生学1800汉字,平壤地铁站都有汉字标注,反而首尔明洞全靠猜,有时候觉得南方是不是太要面子活受罪了?”

“其实咱们唐朝时期新罗派了多少留学生来长安,白江口战败后全盘唐化,这些史书都记着呢,现在首尔国立大学图书馆还有《洪武正韵》手抄本,这不都是铁证吗?”

“说个扎心的韩国古装剧里王念圣旨都是汉语读音,他们演员都得专门学文言文,要是汉字真是他们家发明的,至于拍个电视剧还要当外语来学?”

“我发现个规律,越是混得好的韩国人汉字水平越高,三星李家孩子从小请汉文家教,普通家庭孩子学校不教补习班上不起,这波属于是阶层固化了。”

“其实文字发明权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谁更能传承发扬,咱们文化自信不是靠抢来的,韩国这样硬拗反而显得很自卑。”

你怎么看待韩国社会的这种汉字困境?如果你有跨文化交流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

信息来源:环球网

来源:三楼的泡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