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皇”的记载,最早起源于《庄子-外篇-天运》,如「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其中明确提到三皇五帝,但只有黄帝、尧、舜、禹四人。
作者:自由山人
(二)、三皇起源考证
1、三皇之说起源于何时
(1)三皇记载起源于战国晚期
“三皇”的记载,最早起源于《庄子-外篇-天运》,如「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其中明确提到三皇五帝,但只有黄帝、尧、舜、禹四人。
另外《吕氏春秋》也两次提到“三皇五帝”,如其《孟春纪-贵公》:「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孟夏纪-用众》:「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於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以及《孝行览-孝行》:「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
然而,这两本书籍里的“三皇”只是一个模糊的称呼,没有具体的名单,甚至“五帝”也不是固定的。《天运》篇提及「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老聃曰:“小子少进, 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尧之治天下……舜之治天下……禹之治天下……」,其中子贡分别提到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老聃则补充了黄帝,一共七人,但没有说明三皇和五帝分别是谁。
《吕氏春秋》根据春夏秋冬四纪五行方位提出五帝,分别是东方春天太昊、南方夏天炎帝、西方秋天少昊、北方冬天颛顼,《季夏纪》则提到中央土,其帝黄帝。
(2)三皇概念起源于三王五霸
仔细推论,战国晚期所提到的三皇五帝,原型是战国早期流行的“三王五霸”称呼。
墨子首先提出三代之圣王的概念。《墨子-鲁问》:「子墨子曰:“可。昔者,三代之圣王禹、汤、文、武……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
《左传》进一步扩展出“六王二公”的概念。《左传-昭公四年》:「椒举曰:“夫六王、二公之事,皆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由用命也。六王即其前文提到的“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蒐,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六王即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二公即齐桓公、晋文公。
战国中期逐渐独立诞生出“三王”的概念,如《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提到的三王,即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夏启、商汤、周武王。
五霸版本不同,《孟子》其中明确指出的五霸之一,只有齐桓公。而《墨子》、《荀子》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为五霸,这五人确实有称霸的实力,如《墨子·所染》五霸为:「谓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所染当,故霸诸侯。」
这一时期还有“四王五霸”的说法,如荆州秦家咀墓地出土的楚简里《四王五霸》简文中四王即夏启、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五霸则为“齐桓公、晋文公、楚文王、越王勾践、吴王阖庐。”至东汉时期,五霸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为五霸,另一种以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晋文公为五霸。
战国中期,三王五霸逐渐演变为五帝三王。《庄子-外篇-秋水》提到「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秦始皇同时期,《韩非子-五蠹》:「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李斯《谏逐客书》有:「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其中三王依旧是夏启、商汤、周武王。
其中的五帝,最早的版本应该是《左传-昭公十七年》的说法,应该是黄帝、炎帝、共工、太昊、少昊。《吕氏春秋》版本则是太昊、少昊、炎帝、颛顼、黄帝。战国末期《世本》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后来被《史记》所继承。
而战国末期的《荀子-议兵》提出了“四帝两王”的概念:「是以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其中尧舜禹汤是帝,文王、武王是王。
战国晚期,在道家庄子门徒口中,才出现“三皇五帝”的说法,被道家影响较深的《吕氏春秋》所继承,然而法家门徒韩非子、李斯二人著作中,还是以“五帝三王”为提法,也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夏启、商汤、周武王。
(3)三皇具体名单诞生于西汉
三皇具体名单的称呼,首次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臣(廷尉斯)等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之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此处“泰”字还未通“太”,是取泰字的安宁之意,泰皇即意为安宁之皇,是人皇的别称,故而后世改泰皇为人皇,如东汉无名氏谶纬类数据《春秋纬命历序》:「人皇出暘谷,分九河。」
三皇的版本不同。西汉《尚书大传》以伏羲、神农、燧人为三皇,东汉早期班固所著的《白虎通德论》继承这种说法,并且给出了另外一种说法:伏羲、神农、祝融。东汉《春秋纬命历序》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三国时期徐整《三五历纪》云:「天皇、地皇、人皇。」北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南宋《三字经》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众多版本中以伏羲、燧人、神农三皇之说以及伏羲、女娲、神农三皇之说流传最广。
(4)、皇帝原型是皇天上帝
实际上,战国时期《尚书周书-吕刑》就提到了“皇帝”,其文曰:「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
西周中期《师询簋》铭文曰:「王若曰:“师询,不显文武,膺受天命亦则,于汝乃圣祖考,克左右先王,作厥肱股,用夹召厥辟,奠大命,盩和于政。肆皇帝无斁,临保我又(有)周,雩四方民亡不康静。”」此两处的“皇帝”都指的是天帝,天帝又称昊天上帝、皇天上帝,此处的“皇帝”即是“皇天上帝”的简称。
《礼记-王制》:「有虞氏皇而祭,夏后氏收而祭,殷人冔而祭,周人冕而祭。」在这里,“皇”“收”“冔”“冕”都是指冠冕,东汉郑玄注释为:「皇,冕属也,画羽饰焉。」商朝甲骨文皇字像是人头戴羽毛头冠,后期还特意加了戌(钺)字来强调王者头戴羽毛冠,因此商朝甲骨文的皇表示王冠之意,有的学者认为西周金文的皇字底部像是加了灯盘和灯座,故皇为辉煌的煌字本字,实则误也,煌字加火乃西周后起之字,西周金文的皇字底部是甲骨文表示王权的戌字演变而来,底部戌字替换为王字,含义不变,至战国大篆才见明显的上部是煤油灯的形象。皇字表示盛大,盛丽,《诗经·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凤凰本作凤皇,如《诗·小雅》:「凤皇鸣矣。」一直到东晋十六国的前秦时期,民谣依旧是凤皇凤皇止阿房,唐朝《唐韵》才见凰字。
(5)、秦始皇为何自称皇帝
“皇”字本义为羽冠,西汉《礼记·王制》:「有虞氏皇而祭,夏后氏收而祭,殷人冔而祭,周人冕而祭。」在这里,“皇”“收”“冔”“冕”正是相当的,所以郑玄注释为:“皇,冕属也,画羽饰焉。”“皇”字在上古是个充满“美、大”之义的褒义词。“皇”字在商周时期的金文和文献中,都用做形容词,与“大”的意义相关。如称天为“皇天”,对已故的长辈尊称为“皇考”“皇祖”。如《诗经·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战国时期,皇天与后土并称,如《左传-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秦始皇在位时期,确实有三皇五帝的说法,然而,他之所以自称“皇帝”,并非如《史记》所说,吸收上古圣王三皇五帝,常提到“三皇五帝”,的是《庄子》及《吕氏春秋》学者,但是这一时期三皇为天皇、地皇、泰皇的说法并未诞生。而且道家这一派学者秦始皇并不喜欢,他喜欢的法家学者韩非子、李斯,经常提到的是“五帝三王”。
秦始皇可能吸收了《尚书》里的说法,以天帝称号称呼自己这种人王,这是他模仿秦国的传统,秦昭襄王自称西帝,当时东方以齐国为首,因此秦昭襄王曾奉齐湣王为东帝,以施行连横之策,据1973年在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秦国还采用过另一个策略,以秦国为西帝,赵国为中帝,燕国为东帝。但按商朝到春秋习惯,能称帝者只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去世的商王,一个是自然神天帝。显然秦昭襄王是以天神的称号而自称。秦始皇可能正是继承了这一点,并且认为功业已经超过曾祖父秦昭襄王,故而以天神“皇天上帝”为自己称呼,简称为“皇帝”,即盛大之帝之意。
《里耶秦简》提到秦始皇改制:「毋敢曰王父,曰泰父。毋敢谓巫帝,曰巫。毋敢曰豬,曰彘。王马曰乘舆马。泰王观献曰皇帝。天帝观献曰皇帝。」
学者臧知非:《从里耶秦简看“书同文字”的历史内涵》一文认为:
「秦始皇又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不能永恒的,只有神是永恒的,要想永恒,就要由人变成神;天帝是最高神,皇帝要得到天帝的保佑,才有可能长生,如果能够变成神仙队伍的一员,当然是最理想的目的。天帝居于苍穹之上,而秦始皇是人间皇帝,人是不能上天做天帝的,于是把天帝请下来,拉近天帝与凡间的距离,因而改天帝曰皇帝——— “天帝观献曰皇帝”。天帝是永恒的,意味着皇帝也是永恒的,俗权和神权相统一,皇权具有了令世人顶礼膜拜的神圣性。周王自称天子,和上帝是父子关系,用血缘关系巩固天帝的护佑;秦始皇则和上帝平起平坐,在人间至高无上,在神界也是至高无上,对君权的神化集历史之大成而有所创造。」
因此,秦始皇取“皇帝”称号,并非《史记》所说的合三皇五帝为一,而是在其高祖父秦昭襄王已经称西帝的基础上,更加强化,取皇天上帝之称呼,自比人间之帝为天帝,故而自称为“皇帝”。
2、伏羲起源考证
《庄子》中提及伏羲的地方共有五处,其中《内篇》两处,《外篇》三处。《庄子·内篇·人间世》:「是万物所化也,禹舜应物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庄子·内篇·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伏戏氏得之,以袭地母……」
《庄子·外篇·田子方》:「古之真人……伏戏、黄帝不得友……」
《庄子·外篇·缮性》:「道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
《庄子·外篇·胠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犠氏、神农氏……」
对这五处加以对比,会发现即使同是出自《庄子》,伏羲的描述也存在不同,《内篇-人间世》先提到禹、舜,再提到伏羲,似乎表示伏羲在禹、舜之后。而《胠箧》中的伏犠,位在轩辕氏之后;但《田子方》与《缮性》中的伏羲,则位在轩辕氏之前。《胠箧》一篇将伏羲氏与其他古帝王一同并列,并没有唯一的崇高地位,而且列在祝融之后,神农之前。
而学界研究一般认为《庄子-内篇》大部分出自庄子本人著作,《外篇》、《杂篇》则应该是其弟子门人所著。
而且在《庄子》中的伏羲,共有“伏羲”、“伏戏”、“伏犠”三种不同写法。而从《庄子》开始,直到伏羲定型为止的典籍之中,伏羲的名号也驳杂不一,包括雹戏(《楚帛书》)、包牺(《易经-系辞传》)“虙戏”(《管子》)、虙羲(《史记》)、宓戏(《礼记》)、包羲(《汉书》)、炮牺(《汉书》)等多种写法。从并无定字可以看出,此时的伏羲属于未定型的、生成中的神话人物。
其中最早的是战国中期晚段(约公元前309年—前284年)《楚帛书-乙篇》提到「粤古包戏,出自(?)雬。……风雨是於,乃取虚(?)(?)子之子。曰女呙(?)」这是伏羲与女娲并提的最早记录,很明显吸收了《庄子》的说法,而且应该是外篇的影响。
3、女娲起源考证
(1)女娲出自《山海经》
女娲最早见于战国早期成书的《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这里的女娲是天神,能化成十个神。至于女娲十肠。而《楚辞-天问》里则有「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此句意为女娲有着特殊形体,是谁将她造成这样?应当指的是《山海经-大荒西经》里女娲十肠的描述。
(2)女娲十肠在西北方向
女娲所处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如《大荒西经》:「有禹攻共工国山。……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此处的共工国山位置在今甘肃平凉市泾川县城关镇共池村,后面的西周之国即甘肃平凉市宁县,是周人始祖后稷的起源地,可见女娲最早是在甘肃东部泾川县境内。
(3)女娲本名女呙
而从《楚帛书-乙篇》女娲名为“女呙(wǒ)”,这才是其本名,这个称呼的含义可以进行推论,如呙字由甲骨文“丁”与“内”字组成,丁本义为铜锭,应当表示铜块之内,女娲十肠的描述形似一个绵延的矿脉,表示此地出产锡青铜,甚至是铸造青铜方法比较发达,这也与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制作技术由新疆、甘肃传入陕北、陕南、河南的路径相符合。如《列子·汤问》:「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昆吾之剑、火浣之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
(4)《楚帛书》里与伏羲结合的女娲
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晚段《楚帛书-乙篇》,最早提到伏羲娶女娲为妻。如:「曰古包虚,出自(?)雬。居于颻(?),氒田渔渔。(?)(?)(?)女,梦梦墨墨。亡章弻(?),(?)(?)水(?)。风雨是於,乃取虚(?)(?)子之子。曰女呙,是生子四(?)。是襄天践,是格参化废逃,为禹为契。以司堵襄,晷天步途。乃上下朕断,山陵不疏[。乃命山川四海,(?)寮气豁气。以为其疏,以涉山陵。泷泔渊澫,未有日月。四神相隔,乃步以为岁。是隹四时,长曰青榦。二曰朱单,三曰黄难。四曰墨榦……」其中包虚即是伏羲的别名,伏羲和女娲生了四个孩子,青干、朱单、黄难、墨干,其中的女娲从《山海经》中简单的西北神人,升级成了代表阴阳中阴的一面的创世神。
(5)《列子》中补天的女娲
西汉成书的《列子·汤问》:「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这是最早的关于女娲补天的记载,至西汉时期,女娲的形象逐渐固定。
4、燧人氏最早起源
燧人氏最早出自《庄子·外篇·缮性》:「道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应该成书于战国后期。
5、神农氏最早起源
神农则最早出自农家创始人许行,许行的农家思想主张国君与百姓同耕同食。约公元前326年—前320年,许行来到滕国,见到滕文公,向他推行自己的学说,同时在这里遇到了孟子。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此时的神农与炎帝还未结合。而上博楚简《容成氏》中却写作“慎农氏”。从楚文字的使用习惯来看,“慎”不能通假为“神”。“慎”“神”应该是同义关系,《尔雅·释诂下》:“神,慎也。”又:“神,治也。”慎农,即谨于农事,与治理农事意思相近。因此神农氏之“神”很可能并非天神之意,而是指治理农事之意。
至战国末年《世本·帝系篇》则首次把炎帝和神农氏融合在一起称“炎帝神农氏”,说炎帝即神农氏。
然而此时形象并不固定,《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此处记载隐喻炎帝似乎是互相侵伐的诸侯之一,与神农无关。
此外,《史记·封禅书》分列炎帝和神农氏为二人,足见两人并不统一。东汉初年班固《白虎通义》也没有提到神农即是炎帝。
到东汉末年高诱注解《淮南子·时则训》,提到赤帝时又把赤帝与神农氏合起来,说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这是第二次把炎帝与神农联系。
同时期东汉郑玄注《礼记》和三国韦昭注《国语》,都说烈山氏为炎帝。可见此时说法并不统一,还处于说法各自演变中,大致是南北朝以后,神农氏和炎帝逐渐捆绑在了一起。
来源:自由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