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乎每个华夏人张口都能说出“三皇五帝”这六个字,可真要问一句,“三皇到底是哪三个皇?五帝是哪五个帝?”多半答不上来!别说普通人,就是不少学者也拿不准。每本古书给的排序都不带重样,从《史记》、《尚书大传》到各类志怪野谈,总结起来,三皇至少有七种说法,五帝也有五种
几乎每个华夏人张口都能说出“三皇五帝”这六个字,可真要问一句,“三皇到底是哪三个皇?五帝是哪五个帝?”多半答不上来!别说普通人,就是不少学者也拿不准。每本古书给的排序都不带重样,从《史记》、《尚书大传》到各类志怪野谈,总结起来,三皇至少有七种说法,五帝也有五种组合。哪种才是“正解”?谁又敢拍着胸脯指定标准!
三皇,说法极乱。第一种,《史记·秦始皇本纪》给的是天皇、地皇、泰皇——听着有点架空世界那劲。第二种,包括天、地、人三皇,其他几种则多用伏羲、女娲、神农当主角,读到这儿不少人脑袋都懵了,谁和谁组队都能是三皇?不过最常见的还是伏羲和神农,女娲时有时无。这些名字,明面上是“神”,其实又像是早期部落领袖的马甲,名字流传可是一代又一代,不记得故事也记着名字,好像记住了就能给家里祖宗找个出生牌坊。
五帝更有意思,记载里不是换一茬人就是变个顺序。主流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些老哥,偶尔混进少昊、太昊这种人物。至于组合,不是凑数,就是抢头名。有人说,选择背后其实藏着地域文化的拉锯战,也许吧。有的地方觉得黄帝是龙的传人,有的则拉炎帝做祖。细琢磨,谁是正统倒无所谓,反正核心就那几位,剩下的都是陪跑。已经数不清这个江湖站了多少派,学者开会也吵得天昏地暗。
主线归拢,三皇里伏羲出现最高频,其次神农。五帝里颛顼领先,黄帝、帝喾、尧、少昊紧随其后。严格讲,三皇五帝,不管版本怎样,骨干其实就那么几个,轮流把持话语权。真要说清从哪儿来的,基本都是神话,像盘古劈天、女娲造人、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共工触山、遂人钻火。这些故事算不上多离奇,本质是老百姓和部族对天地万物的致敬,毕竟那个年代人穷事少,幻想就成了日子的一部分。
古籍考证起来也挺有趣。比如,《太平御览》说女娲捏土造人,累了就“拉泥带人”,好家伙,听着就接地气。还有《韩非子》,那段典故提到有巢氏造木为巢,带着大家躲野兽,有点像现在社区的治安主任,保护民众。后来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烤熟了腥臭的食物,这才让大家肠胃安生些。想一想,这两豪杰其实不是谁家“超人”,很可能是某个时代的小能手。那个“氏”,仔细查查,实际上是族群的标记,连名字都不给个人留。或许,这种模糊感才最贴合那个年代真实的历史状态。
时间往前推,到了治水时代就轮到鲧、禹上场了。鲧失败,禹又上,这一对父子成了后世“治水双雄”,在经典里消磨了整整两个时代。可奇怪的是,有巢氏、隧人氏算三皇,鲧、禹归到五帝之后,分界清楚得像是刻意分家,实际这条线早就模糊成一团浆糊,没法理清。
神话当然不是乱造的,七嘴八舌传下来,每个版本背后其实都映射了部落迁徙、技术变革、图腾崇拜。比如,伏羲女娲的传说里,有一副新疆出土的唐代绢画,伏羲揽着女娲,手持工具,下半身蛇尾纠缠,周围点缀日月星辰。这画考古专家认定出自唐朝,可内容明显在隔代往前演绎,说明伏羲女娲的崇拜千年不断档。这样的神话,其实早渗透到后来的民族心理,成了凝聚族群的原点,不只是故事,简直就是文化图腾。
神农也是三皇里绕不开的人物。几乎每个孩子都听过“神农尝百草”,好像所有苦药都被他吃过,他的形象不是个人,更像“炎帝部落”的代号。到了黄帝再出场,神农氏已经撑不住场子,《史记》写得清清楚楚——黄帝操兵练武,征讨四方,才算一统局面。五帝时代,才正经进入带点历史感的阶段,尽管里面神话味道也不少,但至少比三皇有了细节,有了人情冷暖。
再比如大家都熟悉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黄帝先打败炎帝,随后把炎黄两大部族合并,联手又击败蚩尤。看着像神话,实际里头隐含着科技、器具的变迁。《越绝书》提到,神农用石头做兵器,黄帝用玉,禹用铜。考古学家对比仰韶、良渚、二里头三个文化带,不偏不倚地对应石器、玉器、青铜器三个时代,书里边写的事情跟考古发现对上了,这真让人难以相信只是巧合!
那到底三皇五帝是真是假?其实不重要。关键是这些名字代表着什么,他们是人们心中的祖先。也许三皇故事更像幻象,五帝记载更偏向半神半人,还是那些名字——伏羲、女娲、神农、共工、遂人、祝融、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太昊、少昊、炎帝,它们反复出现,只表明一种坚守,不放弃自己的根。
有人讲,三皇五帝全靠嘴巴传,信史只有从黄帝开始。可又有人较真,说三皇其实也是真人,只是故事多神了一点。到底是谁对?讲道理,现在依据考古发现,石器、玉器、青铜器三个时代全都有实物佐证,三皇和五帝里的主角再三被提起,该有戏也就是真的。可万一是古人穿凿附会,那我们是不是还要继续信他们就是先祖?不信谁才叫形式主义吧?
追溯这些神话,能理解一件事:无论历代怎么改组名单,哪些角色留名都是靠集体口口相传、自发选择。谁的本事大,谁的名字就被大家反复喊,慢慢变成民族记忆里不可或缺的一环。即便有些细节模糊、年代错乱,或许烟雾缭绕才是上古历史的底色——毕竟,那是时间太久远,还是说古人故意捣糨糊?
但其实三皇五帝的排行榜跟后来的历史王朝没啥关系,神话归神话,史实归史实,最重要的是,“我们是谁”这个问题总有个答案。不同朝代能选出不一样的版本,不等于谁的地位更高。谁代表过民族精神、谁带来过技术革命,那才是名字能流传下来的原因。
不过,有观点认为,三皇五帝就是为了给天下找个归属,虚构了些故事,把部落时代的一切浓缩成几个人物。大部分民众可能根本不在乎名字里的那些纠结,重要的是故事背后的归属感与荣誉感!也有人拼命考据遗迹、器物,就是要证明自己民族的起源真实,谁对谁错,还真没人说得清。
但三皇五帝的存在,至少让人们有了方向感,散乱的传说串成线,变成了华夏民族一个个根的链接点。这种链接,不需要过度考据,更不用总追问为什么这样安排。
过去怎么讲,现在还怎么讲。故事讲得乱,人物排得杂,名字依旧都是这几个,绵延千年始终没变。哪个版本才可信,没人能给最后定论。只要这故事还在流传,人们就能找到自己的根——这便是三皇五帝最实际的价值。
来源:河畔悠闲观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