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辅储:贞观年间李世民为李承乾择师育治国之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15:34 1

摘要:武德九年(626 年)冬,长安东宫显德殿内,刚满八岁的李承乾身着太子冕服,在礼官的指引下完成册封仪式。随着 “皇太子承乾” 的册文宣读,这位李世民的长子,正式成为大唐王朝的储君。彼时的李世民,刚经历权力更迭登上皇位,深知 “国之根本,在于储君”—— 他不仅希望

武德九年(626 年)冬,长安东宫显德殿内,刚满八岁的李承乾身着太子冕服,在礼官的指引下完成册封仪式。随着 “皇太子承乾” 的册文宣读,这位李世民的长子,正式成为大唐王朝的储君。彼时的李世民,刚经历权力更迭登上皇位,深知 “国之根本,在于储君”—— 他不仅希望李承乾未来能稳定传承基业,更盼其习得治国之道,延续贞观初年的清明政风。为此,李世民亲自遴选朝堂最负盛名的贤臣,将魏徵、于志宁等名臣派往东宫,担任太子师傅,为李承乾搭建起一套 “以史为鉴、以贤为师” 的教育体系。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储君培养,不仅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期许,更是贞观之治 “治国理念传承” 的重要实践。

李承乾能被早早立为太子,既有 “嫡长子” 的礼法依据,更源于他早年展现的聪慧特质。幼时的李承乾 “性聪敏,好读书”,三岁便能诵《孝经》,五岁可辨《论语》章句,李世民曾在朝会上对群臣感叹:“朕观承乾,虽年幼却有仁心,见宫人疾苦会主动体恤,此乃社稷之幸。” 但李世民也清醒地认识到,储君之责非仅靠聪慧便能胜任 —— 他自己历经隋末战乱,从沙场到朝堂积累的治国经验,需通过贤臣引导,才能转化为李承乾的执政能力。

贞观元年(627 年),李世民召集群臣商议东宫师傅人选,提出 “三选标准”:一需 “通经史,明兴衰”,能以历史为镜教太子辨是非;二需 “敢直言,不徇私”,能及时纠正太子偏差;三需 “历实务,懂治国”,能教太子处理政务的实操之法。满朝文武中,魏徵与于志宁无疑是最佳人选。

此时的魏徵,已因 “犯颜直谏” 深得李世民信任,他曾辅佐李建成却仍被重用,其 “以隋亡为鉴” 的治国理念与李世民不谋而合;于志宁则出身关陇士族,自幼博览经史,曾任隋末著作郎,入唐后又参与修订《唐律》,既通礼法又懂实务,且性格沉稳,擅长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当李世民提出让二人兼任东宫师傅时,魏徵曾躬身推辞:“臣性刚直,恐对太子过于严苛;于公学识渊博,更适合担此重任。” 李世民却摇头道:“正需卿之刚直,方能让太子知敬畏;于公之沉稳,可补卿之锐,二者相辅相成,乃太子之福。” 最终,魏徵被任命为太子太师,主授 “治国理念与纳谏之道”;于志宁任太子左庶子,主授 “经史典籍与政务实操”,东宫的育储格局就此确立。

魏徵教导李承乾,从不空谈理论,而是以 “直言” 为器,将治国的核心 “仁” 与 “戒奢” 融入日常对话。贞观四年(630 年),李承乾见东宫宫人数量不足,便向李世民请求增加,魏徵得知后,当即入宫劝谏太子:“陛下即位之初,便下令削减宫廷用度,释放冗余宫女,为的是让百姓休养生息。太子作为储君,当效仿陛下节俭,而非追求宫室奢华。今百姓仍有流离失所者,太子若增宫人,恐失民心。”

彼时的李承乾虽年仅十二,却也明白魏徵的用意,当即撤回请求,还主动减少东宫膳食种类。事后,魏徵特意带李承乾前往长安城郊的农户家,让他亲眼见农夫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的辛劳,亲口尝粗茶淡饭的滋味。李承乾回宫后对魏徵说:“先生带我见百姓疾苦,才知‘节俭’非仅口号,而是让百姓能有饭吃、有衣穿。” 魏徵闻言欣慰:“太子能知此理,便是大唐百姓之幸。治国者,需时刻记挂百姓,而非自身享乐,隋炀帝国破家亡,皆因忘了这点。”

除了日常劝谏,魏徵还为李承乾编撰《谏苑》,收录历代贤臣向君主进谏的故事,从商汤纳伊尹之谏到汉文帝听贾谊之言,每则故事后都附上自己的点评,教李承乾 “如何听谏、如何辨忠奸”。贞观七年(633 年),李承乾处理东宫属官违纪事件时,因愤怒欲重罚,想起《谏苑》中 “齐景公听晏子谏,从轻处罚大臣” 的故事,遂改为 “罚俸三月”,还特意将此事告知魏徵。魏徵当即称赞:“太子能学以致用,懂得‘怒时思理’,此乃治国者应有的素养。”

魏徵的教导,虽常以 “直谏” 呈现,却始终带着对储君的期许。他曾对人说:“太子乃未来君主,今日我严之,是为他日百姓不受苛待。若因怕得罪太子而纵容,便是害了太子,也害了天下。” 这种 “严中有爱” 的教导,让李承乾早年对魏徵既敬畏又依赖,每逢遇到困惑,都会第一时间找魏徵商议。

如果说魏徵教的是 “治国之道”,于志宁则更侧重 “执政之术”—— 他将经史典籍与政务实操结合,教李承乾如何处理具体事务,如何平衡礼法与民情。贞观五年(631 年),于志宁开始为李承乾开设 “政务模拟课”:选取地方上报的简单案件,如 “邻里争田”“商户纠纷” 等,让李承乾尝试裁决,自己则在一旁指导。

一次,有农户因邻居占了自家半亩田前来申诉,李承乾起初想按 “占田者归还并罚粮” 裁决,于志宁却问道:“太子可知这半亩田为何会被占?” 李承乾摇头,于志宁便带他前往当地调查,发现占田者是因妻子重病无钱医治,才误占了邻居田地。了解实情后,李承乾改判 “占田者归还田地,由东宫出资为其妻子治病”,既维护了律法,又体恤了民情。于志宁趁机教导:“处理政务,不可只看条文,需知背后的人情事理。律法是底线,仁心是温度,二者结合,才能让百姓信服。”

为了让李承乾熟悉朝堂运作,于志宁还会带他旁听朝会(非重要议题时),教他 “如何观察大臣言论、如何判断政务轻重”。贞观八年(634 年),朝议 “关中水利修缮” 时,于志宁在会后对李承乾分析:“房玄龄大人提议‘先修主干渠,再补支渠’,是因主干渠受益范围广;魏徵大人建议‘优先修受灾县渠’,是因百姓急需灌溉。陛下最终采纳‘主干与受灾县并重’,是兼顾长远与当下。太子日后执政,也需学会平衡各方意见,而非偏听偏信。”

于志宁还尤其重视 “历史教训” 的传授,他为李承乾讲解《汉书》《后汉书》时,会重点分析 “外戚专权”“藩王作乱” 的案例,教他如何防范朝堂风险。贞观十年(636 年),李承乾问起 “如何对待宗室子弟”,于志宁便以 “汉景帝七国之乱” 为例:“宗室子弟若权力过大,易生叛乱;若过于疏远,又失宗室助力。陛下如今分封宗室却不授实权,让他们享有俸禄却不掌兵权,便是吸取了汉初七国之乱的教训,太子日后需谨记此法。”

李世民虽将教导重任交给魏徵、于志宁,却从未放松对李承乾教育的关注。他规定 “每月初一、十五,太子需向朕汇报学习情况”,内容包括 “读何书、辨何理、处理何案”;每季度还会召魏徵、于志宁入宫,详细询问太子的进步与不足,甚至会亲自出题考核李承乾的治国认知。

贞观六年(632 年),李世民让李承乾 “拟一份赈灾诏书”,李承乾在诏书中写道 “百姓为邦本,赈灾需先查灾情,再定赈济之策,不可滥发粮款”,既体现了魏徵教的 “以民为本”,又融入了于志宁教的 “实务思维”。李世民看后大喜,拿着诏书对魏徵、于志宁说:“二位先生教导有方,太子已懂‘治国需务实’的道理。” 随后,他还将这份诏书修改完善后颁行天下,让李承乾感受到 “所学能致用” 的成就感。

遇到李承乾出现偏差时,李世民也会及时介入。贞观九年(635 年),李承乾因沉迷骑射耽误学业,于志宁多次劝谏无果,便向李世民禀报。李世民并未斥责李承乾,而是带他前往长安城西的练兵场,让他观看士兵训练,说:“骑射可强身,却不可误主业。朕年少时也爱骑射,但从未因之耽误军务;太子作为储君,学业与治国认知才是主业,若因喜好荒废,日后何以担天下之责?” 李承乾听后羞愧不已,从此严格规划时间,不再沉迷骑射。

李世民还注重营造 “君臣共护储君” 的氛围,他允许魏徵、于志宁 “可直接入宫向朕禀报太子问题,无需避讳”,甚至鼓励其他大臣也参与太子教育 —— 房玄龄曾为李承乾讲解 “官员选拔之法”,杜如晦曾教他 “军事与民政的平衡”,形成了一套 “多位名臣共同参与” 的育储体系。这种体系,不仅让李承乾学到多方面的知识,更让他早早熟悉朝堂的协作模式,为未来执政打下基础。

贞观年间对李承乾的培养,虽最终因后续变故未能完全实现预期,但这段 “名臣辅储” 的经历,仍成为贞观政治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李世民 “治国先育储,育储用贤臣” 的远见 —— 通过魏徵、于志宁等名臣的教导,将 “以民为本”“纳谏明理”“务实治国” 等贞观核心理念,试图传递给下一代,确保王朝治理的连贯性。

更重要的是,这种 “择贤师育储君” 的模式,为后世树立了典范。此后的唐朝,乃至后世王朝,都常效仿贞观做法,选派名臣担任太子师傅,以经史为基、以实务为要,培养储君的治国能力。而魏徵、于志宁在教导中展现的 “严而不苛、教而有方”,也成为古代 “帝师” 的标杆,彰显了贞观年间贤臣 “既尽忠君主,又尽责育储” 的双重担当。

回望贞观年间的东宫,魏徵的直谏、于志宁的细授、李世民的督学,共同构成了一幅 “君臣同心育储” 的图景。这幅图景的核心,不仅是对一位太子的培养,更是对贞观之治 “清明政风与治国理念” 的守护与传承 —— 它证明,一个王朝的长久,不仅需要一代明君的开创,更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将治国的智慧与仁心传递下去,这正是贞观育储留给后世最宝贵的启示。

来源:雁飘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