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有财政拨款,靠的是村民自发众筹;没有专业团队,从舞台表演到现场维稳均由村民一手包办。10月26日,在宜章县长村乡,这场“情暖重阳·孝行长村”活动,以其“政府零投入、群众唱主角”的纯粹模式,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基层治理实验。它不仅在重阳节里用糍粑的糯香“黏”住了满
上图为闭幕大合唱合影《常回家看看》
没有财政拨款,靠的是村民自发众筹;没有专业团队,从舞台表演到现场维稳均由村民一手包办。10月26日,在宜章县长村乡,这场“情暖重阳·孝行长村”活动,以其“政府零投入、群众唱主角”的纯粹模式,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基层治理实验。它不仅在重阳节里用糍粑的糯香“黏”住了满堂的笑声与温情,更悄然重塑着长村的治理生态与精神风貌。
上图为全场品尝手工糍粑。
一、民资民办:一个自然村的破局,小预算激活大治理。
没有财政专项拨款,活动如何办?长村村的实践给出了响亮回答:党建引领是“主心骨”,自然村是“主战场”,广大群众更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
面对资金缺口,长村村自然村在村支书、村长的带头下,率先扛起承办重任。村民李书锋、李叁国、李书文等51名村民群众热烈响应倡议,短短时间便众筹17130元的重阳敬老活动专项资金,并成功将本次活动总成本严控在四千元内。
上图为茶礼《孝心奉茶》。
这笔“众筹”款成功承办了一场覆盖全乡的敬老盛会。在文化站统筹与自然村执行下,农特产展销、文艺汇演、抖糍粑擂台、安全维稳四条战线全由本村骨干和志愿者认领。这套“自然村承办、村委发动、文化站策划”的“长村模式”,在零乡级财政专项投入下高效运转,同时生动证明:当家园建设真正契合民愿,群众中蕴藏的巨大能量便会彻底激活。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甚至“不花钱也办事”的智慧,是基层治理中最可宝贵的“民心资本”。
上图为开场合舞《相亲相爱》。
二、文化搭台:平凡榜样走上C位,乡风文明的浸润。
整场活动,在八朵烟花的映照下温情开“抖”,拉开了一台文艺汇演更是一堂流动道德实践课的序幕。
节目单上,开场合舞《相亲相爱》、舞蹈《爸妈养育恩比天大》、茶礼《孝心奉茶》、三句半《长村孝道代代传》、政策宣讲《平安重阳·孝行礼遇》、亲情连线《看见你的声音》、大合唱《常回家看看》等共计20个节目轮番上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所有节目均由村民与县好人艺术团自编自演,实现了专业引导与群众主体的完美融合。 乡文化站联合县好人艺术团把“灶台边”的道德模范请上舞台——“花甲骑摩托、日奔六十里伺候病母”的彭善德、“五年守瘫娘在床”的王名芳……他们的故事被改编成三句半,唱得台下观众边笑边抹泪。
上图为亲情连线《看见你的声音》。
上图为三句半《长村孝道代代传》。
“谁把邻居的难处扛在肩上?请告诉我!让好人不再只是‘隔壁那个谁’!”文化站长的现场喊话,将演出升格为一场公开的道德评议。文艺搭台,治理唱戏,长村乡把“孝”字写进节目单,更刻进村民心间。
三、孝行延伸:从集体欢庆到家庭温情。
“第一口必须给长辈!”村长李国光一声吆喝,志愿者便将刚蘸好红糖芝麻的第一盘糍粑送到96岁李建利老爷爷手中。老人牙齿已缺,却笑得像个孩子:“软、糯、甜,和小时候一个味。”
温情在代际间与法理中流淌。活动现场,一场名为《平安重阳·孝行礼遇》的政策宣讲,将“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暖心规定清晰道出,为传统的孝道注入了文明的法治内核。紧接着的“亲情连线”环节,则让这份家国同构的关怀瞬间具象化——82岁的李国器老人虽有大娘在身旁陪伴,但儿女均在外地生活。 活动现场,他与远在北京的儿子接通了视频电话。“爸,我看到家里搞活动了,真热闹!”儿子熟悉的面孔和问候传来,老人眼眶湿润,对着镜头连连点头。一幕《看见你的声音》,让法律的叮嘱化为跨越山海的牵挂,击中了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从法律宣讲到亲情连线,长村乡用一场活动证明:有效的治理,是将宏大的价值与法规,融入一次连线、一口糍粑的具体体验中。 活动最终在《常回家看看》的全场大合唱中落下帷幕,乡长与村民一同放声歌唱。大家高呼“情暖重阳·孝行长村!”口号定格合影。许多人带着“回家为长辈做一件事”的孝心任务离开,而文化站通过直播回放与精选短视频,让孝行的温度从集体欢庆延伸至无数家庭,在指尖与心间持续传递。
四、启示与期盼:文化应成为乡村“软基建”。
活动的成功与村民的自发募捐,共同印证了乡村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深切渴望。台上黄梅戏与伦巴舞同台竞艳展现多元文化需求,台下“亲情连线”环节触动游子与空巢老人的牵挂。
这些鲜活需求表明,群众文化活动已不仅是娱乐,更是凝聚人心、纾解社会问题、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治理工具,是与修路、架桥同等重要的乡村“软基建”。
如今,“四季村晚 长村节日”品牌多个项目已初具雏形,“星星之火”已燃,如何助其形成“燎原之势”,成为摆在面前的新课题。群众“捐资捐力”展现了巨大诚意,基层也已探索出有效模式。若此时能有体系层面的稳定支持——如一笔常态化经费、一系列配套资源、一个功能完善的文化阵地——必将与澎湃的民间热情产生“乘数效应”,让“长村经验”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长村乡用一锅糯米、一方石臼证明:有效治理关键在“燃多少心”;文明乡风重在“舌尖甜味”与“心间距离”。当文化的力量被唤醒,便如刚出臼的糍粑,将人心越揉越韧,将共同体越粘越紧。
这场重阳盛宴是一次成功的“基层治理实验”,验证了长村公式:【文化需求】×【组织创新(文化站策划牵头+村委响应发动+自然村落地承办)】×【群众主体】=乡风治理与人心凝聚。
实验价值远超活动本身。它昭示:投资长村文化已非简单“花钱办事”,而是以最小成本放大治理成果,为乡村振兴“软基建”打下坚实桩基。
群众已备好柴薪,基层已点燃火种。此刻,亟待自上而下的资源精准赋能。而这场500人仅耗3000多元的村晚,其价值早已超越活动本身——它真正重塑的,是一个乡村的凝聚力,更是它面向未来的发展图景。 长村探索的这条道路,必将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伟业,贡献出独特的长村智慧与长村方案。
来源:美食文艺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