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柯志恩 1987 年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攻读教育硕士,1992 年获南加州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人力资源中心担任训练督导。这段经历不仅为其日后在台湾政坛塑造 "国际化" 形象奠定基础,更使她深度融入美国西海岸的学术与智库圈层。例如,她与大西洋理事会、
2025 年 10 月,国民党民代柯志恩突然宣布参选高雄市市长,柯志恩的参选带有浓厚的美国背景。
柯志恩 1987 年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攻读教育硕士,1992 年获南加州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人力资源中心担任训练督导。这段经历不仅为其日后在台湾政坛塑造 "国际化" 形象奠定基础,更使她深度融入美国西海岸的学术与智库圈层。例如,她与大西洋理事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等机构建立长期联系,2023 年率团访美期间专门与这些智库讨论台海安全议题。
柯志恩的丈夫长期任职于美国科技业(具体公司未公开),两人在美国加州拥有至少两处房产,总价值超过百万美元。这种资产配置既为家庭提供经济保障,也为柯志恩在台美间的政治活动提供便利。值得注意的是,柯志恩在 2022 年高雄市长选举期间,面对绿营攻击时强调 "丈夫在美国工作,置产属正常行为",侧面印证其家庭经济重心的偏移。
柯志恩在美期间建立的学术关系成为其政治资本的重要来源。例如,她与南加州大学教授合作推动 "两岸教育交流计划",实质是通过学术项目渗透美国价值观。此外,她长期担任国民党智库执行长,主导制定的《台湾安全战略白皮书》中 "战略模糊 + 不对称作战" 策略,明显带有美国智库的研究烙印。
柯志恩家族与美国共和党建制派保持密切联系。2025 年 10 月,她在华盛顿智库演讲时公开呼吁美国扩大对台军售,并支持台湾加入 CPTPP,这种立场与其家族在美资产布局形成呼应。更值得关注的是,柯志恩团队聘请美国选举顾问公司 Axiom Strategies 操刀竞选策略,试图复制特朗普式的 "民粹动员" 模式。
柯志恩家族在美国的资产配置使其在台海问题上倾向于维护美国利益。例如,她多次在 "立法院" 推动对美军售法案,主张通过强化台美军事合作制衡大陆。这种立场与其家族在美科技业的商业利益形成潜在关联,因为美台军事合作可能带动相关科技企业的订单增长。
柯志恩家族在美国的资产与社会关系,为其政治冒险提供 "安全网"。例如,若其在台湾政治斗争中失利,可随时以 "家庭团聚" 为由赴美定居。这种 "离岸保障" 使其在推动亲美政策时更无顾忌。
柯志恩通过家族资源影响国民党政策走向。她主导的智库推动国民党从 "九二共识" 转向 "亲美、拒统、重经贸" 的新路线,并将美国 "印太战略" 纳入党的纲领。这种转向实质是国民党精英层 "美国化" 的缩影,而柯志恩家族正是这一进程的典型代表。
柯志恩家族的布局具有长期性:子女接受美式教育、丈夫深耕科技业、本人主导政治转型,形成 "学术 - 商业 - 政治" 的三角架构。这种架构不仅保障家族利益的延续,更试图在台美间建立稳定的权力通道,为下一代参与国际政治铺路。
柯志恩家族的美国布局引发岛内争议。深蓝阵营批评其 "卖台",认为其家庭资产与政治立场存在利益冲突。而柯志恩则以 "世界公民" 自居,试图模糊这种矛盾。
柯志恩家族的亲美倾向可能加剧台海紧张。例如,若其当选高雄市长后推动美军舰停靠,可能引发大陆强烈反制,进而影响两岸经济合作(高雄对大陆出口占比达 45%)。这种风险与其家族在美的经济利益形成悖论 —— 台海冲突可能导致其在台资产贬值,但家族在美国的资产却相对安全。
柯志恩家族在美国的长期布局,是台湾政治精英 "国际化" 的典型案例。这种布局既为家族提供经济与政治保障,也深刻影响国民党的路线选择。然而,这种 "离岸化" 策略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使柯志恩陷入身份认同困境,并为台海局势增添不稳定因素。未来,随着中美博弈加剧,柯志恩家族的跨太平洋布局或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