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重新回到娃哈哈 是保命自救,还是布了盘大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11:53 1

摘要:2025年9月,宗馥莉辞任娃哈哈董事长时,外界都以为“娃哈哈时代”要谢幕了——她控股的宏胜集团早已注册“娃小宗”商标,18家分厂换挂“宏胜系”招牌,连经销商合同都在悄悄转签。可仅仅41天后,剧情突然反转:宏胜系紧急通知全国经销商“2026年继续卖娃哈哈”,“娃

文/白鸽

2025年9月,宗馥莉辞任娃哈哈董事长时,外界都以为“娃哈哈时代”要谢幕了——她控股的宏胜集团早已注册“娃小宗”商标,18家分厂换挂“宏胜系”招牌,连经销商合同都在悄悄转签。可仅仅41天后,剧情突然反转:宏胜系紧急通知全国经销商“2026年继续卖娃哈哈”,“娃小宗”直接按下暂停键,宗馥莉本人也以宏胜总裁身份杀回娃哈哈总部 。

这波“弃新返旧”的操作,让不少人嘀咕:曾经铁了心要搞“去娃哈哈化”的宗馥莉,怎么突然认怂了?难道真是内忧外患逼得她只能靠老品牌“自保”?别急着下结论,这事儿远比“自保”俩字复杂,藏着民企传承里最真实的权力博弈与生存智慧。

一、先搞懂:这哪是“重新启用”,分明是“悬崖勒马”

要聊明白动机,得先厘清一个关键事实:宗馥莉不是“重新启用”娃哈哈,而是在“抛弃娃哈哈”失败后,被迫回头抓牢这根救命稻草。这41天里发生的三件事,把她逼到了必须妥协的墙角。

1. 新品牌“娃小宗”刚露头就凉了

2025年9月宗馥莉辞职后,“娃小宗”的微博立马完成认证,一副接棒的架势。可现实给了她狠狠一击:首先是商标审批卡壳,387件核心商标还攥在娃哈哈集团手里,国资股东放话“商标是集体资产,不能私用” ;更要命的是经销商不买账,山东一位老经销商直言“卖了三十年娃哈哈,突然换个新牌子,消费者不认,我这百万库存谁赔?” 数据更打脸,她之前推的KELLYONE在抖音一年才卖8.1万,新品牌想打开市场纯属做梦。

2. 家族内斗把她逼成“孤家寡人”

宗庆后去世才一年多,家族里的“夺权战”就撕破了脸。2025年7月,三名自称非婚生子女的人直接在香港起诉,要分走350亿的股权和信托资产;这边官司还没开庭,她叔叔宗泽后又插一脚,推出“娃小智”品牌,用“加盟送SUV”的套路挖走大批老经销商。内忧外患之下,宗馥莉手里的筹码只剩宏胜的代工产能,可没有娃哈哈的品牌授权,这些工厂就是一堆废铁。

3. 国资股东“坐山观虎斗”,最后亮了底牌

娃哈哈的股权结构早埋着雷:国资持股46%,宗馥莉才29.4%,职工持股会占24.6%,这种“三足鼎立”全靠宗庆后生前的威望撑着。宗馥莉想把商标转去宏胜时,国资直接叫停,啥也没说就卡了她的脖子。等她辞职折腾了41天,国资才通过中间人传话:“品牌垮了,谁都没好处”。潜台词很明确:想继续玩,就得守规矩用娃哈哈品牌 。

这三件事凑在一起,宗馥莉根本没得选:不回头用娃哈哈,新品牌起不来,老渠道要跑路,股权还可能被分走。但要说这只是“自保”,又把这位留洋归来的接班人想得太简单了。

二、核心观点:不是单纯“自保”,是“以守为攻”的精明算计

如果只看表面,这确实像一场狼狈的“自救”:化解品牌危机、稳住经销商、讨好国资股东。但往深了挖就会发现,宗馥莉借着这波“回归”,悄悄把主动权攥回了手里。这根本不是被动保命,而是一场算准了的“战略回调”。

1. 用“娃哈哈”当盾牌,先堵死控制权旁落的缺口

宗馥莉最核心的焦虑,从来都是“控制权”。非婚生子女的诉讼、职工持股会的股权争议,都在动摇她的根基。而娃哈哈品牌,就是她守住控制权的最佳盾牌。

道理很简单:所有股东都清楚,“娃哈哈”这三个字值几百亿。只要她还在操盘这个品牌,还能拿出业绩(2024年营收从529亿涨到728亿,增长40% ),国资就不会轻易换帅,经销商也会站在她这边——毕竟没人愿意跟着一个把品牌搞砸的掌舵人。果不其然,宣布继续用娃哈哈后,山东、浙江的经销商续约率立马回升到92%,比之前高了14个百分点。

更妙的是,这招还能分化家族对手。叔叔宗泽后的“娃小智”本来靠“复刻娃哈哈经典”抢生意,现在宗馥莉亲自操盘正主,“娃小智”瞬间成了“仿冒品”,经销商自然不会再冒风险押注小品牌。这哪是自保,分明是用品牌当武器,打了场漂亮的防守反击。

2. 借“回归”之名,把改革成果钉死在集团里

宗馥莉接班后搞的那些改革,其实早就见效了:推“超链生态”产业园搞数字化生产,给销售人员加薪30%,投智能冰柜把纯净水市场份额从4.17%拉到17.9%。但这些成果,之前因为“去娃哈哈化”的折腾,随时可能被股东推翻。

现在她借着“回归娃哈哈”的由头,顺势把这些改革固化下来。2024年销售大会上,她直接宣布“2025年决胜终端”,把数字化培训、终端考核、经销商奖励这些新规矩,全都塞进“娃哈哈品牌复兴计划”里。国资和老臣就算想反对也没理由——毕竟这些招确实让业绩涨了,总不能为了反对而反对吧?

这就像先把新房子盖起来,再把老招牌挂上去,既保住了大家认的“老字号”,又悄摸摸完成了内部翻新。要是真放弃娃哈哈另起炉灶,这些改革成果恐怕早就被老势力拆干净了。

3. 靠“品牌绑定”,让宏胜从“代工小弟”变“核心搭档”

很多人没注意,宗馥莉手里的宏胜集团,早就和娃哈哈绑成了“连体婴”:宏胜承担了娃哈哈1/3的代工产能,年营收80多亿里大部分来自娃哈哈订单。之前她想让宏胜“独立”,结果发现离开娃哈哈的品牌授权,宏胜就是个没牌子的代工厂。

现在回头用娃哈哈,看似是宏胜“依附”集团,实则是宗馥莉反过来把宏胜变成了娃哈哈离不开的“核心供应链”。她关停娃哈哈18家旧厂,同时在天津、郑州建宏胜的智能产线,把核心产能抓在自己手里。等于是告诉所有人:“娃哈哈要想卖货,就得用我宏胜的生产线;我宏胜要想赚钱,就得靠娃哈哈的牌子。” 这种互相绑定,比单纯控股更牢固。

三、深扒:这场“回归”藏着民企传承的3个底层逻辑

宗馥莉的这波操作,不光是她个人的算计,更戳破了中国民企传承的三大“生死命题”。看懂这些,才明白她为啥必须这么做。

1. 控制权的本质:不是“持股多少”,是“谁离不了谁”

很多继承人总盯着“股权比例”,觉得控股才能掌权,但宗馥莉用行动证明:比股权更重要的是“不可替代性”。

娃哈哈的股权里,国资持股46%比她还高,但为啥最后还是得听她的?因为只有她能把品牌做起来,能搞定经销商,能搞懂数字化改革。要是换个外人来,别说增长40%,能保住基本盘就不错了。

反过来看那个反面案例:有家食品企业继承人非要“绝对控股”,把核心商标放自己名下,结果和股东闹掰,经销商全跑了,年营收从50亿跌到不足5亿。这就是把“持股比例”当命根,却丢了“不可替代”的根本。宗馥莉的聪明之处,就是用娃哈哈品牌把自己和企业绑在一起,变成“离了她不行”的存在。

2. 改革的真谛:不是“推翻过去”,是“给老东西装新引擎”

宗馥莉刚接班时,想一刀砍掉低效产品线,结果老臣直接放话“要改先换我们”。后来她学乖了,搞“三步走”:给老臣留顾问职位,引职业经理人搭班子,给经销商搞数字化赋能。最后老管理层支持率从35%涨到78%,改革顺理成章推进。

这就是改革的秘诀:不能把“老传统”当敌人,要当“载体”。娃哈哈的品牌、老经销商、甚至那些老产品,都是经过市场验证的“财富”,没必要全盘否定。就像她一边卖了几十年的AD钙奶(2024年增长70%),一边推新茶饮“茶知否”(单月卖亿瓶),老的稳住基本盘,新的负责冲增长,这才是聪明的玩法。

反观那些一接班就“烧三把火”的继承人,把老班底全换掉,把老产品全下架,看似大刀阔斧,实则是自断根基。没有老载体托底,再新的改革也落不了地。

3. 外部资源:不是“敌人”,是“压舱石”

宗馥莉最开始也想“自己说了算”,排斥国资介入,结果商标转移直接被卡壳。后来她换了思路,主动跟国资谈“共同维护品牌独立性”,承诺接受监督,国资立马帮她协调政策、稳供应链。这一下就从“孤军奋战”变成了“强强联手”。

民企做到娃哈哈这个规模,早就不是“自家的生意”了,涉及国资、产业链、就业一大堆利益。继承人要是抱着“我的企业我做主”的执念,迟早要碰壁。就像新能源企业主动跟地方国资合作,国资给土地政策,企业带动就业,最后一起把规模做大——这才是“借势而为”。

宗馥莉的转变,其实是想通了一个道理:企业越大,越要学会“搭班子”。国资、老臣、经销商,不是要抢你权力的对手,而是能帮你稳住船的压舱石。把他们拉到一条船上,才能抗住家族内斗、行业竞争这些风浪。

四、结局猜想:这盘棋能下赢吗?还有3个坎要跨

宗馥莉这波“回归娃哈哈”,暂时稳住了局面,但想真正掌控这个商业帝国,还有三道坎必须迈过去。

1. 法律战:能不能保住股权是关键

非婚生子女的诉讼还没判,这是最大的雷。要是输了,她手里29.4%的股权可能被分割,到时候别说掌权,能不能留在股东名单里都不好说。现在她能做的,就是靠娃哈哈的业绩证明“只有她能管好企业”,争取国资和职工持股会的支持——毕竟股东们更在意“谁能带来利润”,而不是“血缘纯度”。

2. 品牌年轻化:老招牌怎么吸引年轻人

娃哈哈的品牌认知度虽高,但消费者信任度已经跌到41%。年轻人觉得它“土”,更喜欢元气森林、农夫山泉的新玩法。宗馥莉已经在试了:推低糖茶饮“茶知否”,搞数字化冰柜,但还不够。接下来能不能把AD钙奶和新消费场景结合,能不能做出像“东方树叶”那样的爆品,才是决定品牌寿命的关键。

3. 宏胜与娃哈哈:能不能平衡好“亲疏关系”

宏胜和娃哈哈的“代工+品牌”绑定,现在是优势,但也可能变成隐患。要是宏胜只靠娃哈哈订单活,永远长不大;要是宏胜抢了娃哈哈的核心业务,又会引发新的利益冲突。宗馥莉接下来得想清楚:宏胜是要做娃哈哈的“供应链后盾”,还是要发展自己的自主品牌?这个边界划不好,迟早要出问题。

最后想说:不是“自保”,是“长大”

回头看宗馥莉这41天的反转,与其说是“自保”,不如说是“长大”。从一开始想靠“去娃哈哈化”掌控权力,到后来明白“靠娃哈哈才能巩固权力”;从排斥外部力量,到学会借势而为;从想推翻过去,到懂得优化传统——这其实是所有民企继承人的必经之路。

娃哈哈这三个字,从来不是宗馥莉的“包袱”,而是她最硬的底牌。她现在做的,不是“躲在底牌后面保命”,而是用这张底牌重新布局:稳住股东,激活品牌,绑定资源,为自己真正掌权铺路。

这场传承大戏还没落幕,但至少现在,宗馥莉终于搞懂了父亲宗庆后留下的最宝贵财富:不是多少股权,不是多少工厂,而是“娃哈哈”这三个字背后的品牌价值、渠道信任和社会认同。能守住这些,才能守住这个商业帝国;能激活这些,才能开创真正的“宗馥莉时代”。#宗馥莉#

来源:白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