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了17年感觉就走下坡路了,十公里和半马不是很明显,但是全马跑越来就没有以前那么轻松,并且成绩下滑的厉害,到了19年跑杭马的时候成绩已经下滑到400了。
我是从12年开始跑步的,到了16年我的状况基本上达到了巅峰,三公里11分多,10公里不到21分,半马128,全马325,那年我46岁。
到了17年感觉就走下坡路了,十公里和半马不是很明显,但是全马跑越来就没有以前那么轻松,并且成绩下滑的厉害,到了19年跑杭马的时候成绩已经下滑到400了。
特别是三年疫情后,我的跑步状态断崖式下滑,就跑十公里配速也很难提到四分多,十公里能慢十几分,半马能慢二十多分钟,我对我身体有点担忧,难道我真的衰老的这么快吗?直到我咨询了有关方面的专业人员,才知道这都是正常的,属于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从生理发育规律来看,人体肌肉量与肌力的衰减进程通常始于30岁,此后每10年将出现3% - 8%的自然流失;60岁后,这一衰减速率会显著加快,尤其表现为下肢爆发力与支撑力的快速下降,直接影响跑步时的动力输出。
除肌肉系统外,增龄还会引发多系统生理功能的协同衰退:关节软骨磨损加剧、韧带弹性纤维减少,导致关节活动度与稳定性下降;骨密度随年龄增长逐步降低,骨骼抗冲击能力减弱;心肺功能与基础代谢率同步下滑,不仅使运动中耐力储备减少、疲劳感提前出现,还会增加体脂堆积风险;同时,身体组织的修复效率显著降低,运动后恢复周期延长,以前我可以背靠背跑半马,现在想都不要想。这些生理变化的叠加,共同导致中老年群体的跑步表现难以与年轻人媲美。
对中老年跑者而言,跑步的核心目标应从“追求速度与跑量”转向“通过运动维持生理机能、延缓衰老”,具体需从训练与生活方式两方面进行科学调整。
优先强化基础体能:将肌肉力量训练、关节灵活性训练与平衡能力训练纳入常规计划,而非单一聚焦跑步。例如通过深蹲、弓箭步等动作增强下肢肌力,借助动态拉伸改善关节活动度,通过单腿站立等训练提升平衡感,这些训练能从根本上降低跑步受伤风险,延缓身体机能衰退。
优化训练与休息配比:摒弃“多跑即有效”的误区,根据自身恢复能力调整跑量与强度,避免过度训练。通常建议中老年跑者的训练间隔期比年轻跑者延长1 - 2天,确保身体有充足时间修复,同时减少高强度间歇跑等对身体冲击较大的训练形式占比。
重视营养补充与身体信号:跑步期间需针对性补充蛋白质促进肌肉修复与合成、钙与维生素D维持骨密度,并保证碳水化合物的合理摄入以支撑耐力;同时密切关注身体反馈,若出现关节持续疼痛、异常疲劳等信号,需及时暂停运动并排查原因,而非强行坚持。
同时需明确的是,“跑不快”往往是身体潜在问题的外在表现,如肥胖导致的运动负荷增加、代谢能力下降引发的能量供应不足、肌肉力量薄弱造成的动力不足,或心肺功能受限导致的耐力短板。此时若盲目追求跑量与速度,或因生活方式不节制,如饮食失衡、作息紊乱,进一步削弱身体机能,最终可能陷入“只能低速慢跑甚至无法坚持跑步”的困境,违背运动初衷。
真正的健康跑,是以科学方法为支撑,在享受跑步乐趣的同时,实现“越跑越健康、越跑越有活力”的目标,通过系统性训练与合理生活方式,改善身体机能、降低受伤风险,让跑步成为中老年群体维持健康、延缓衰老的长期选择。
来源:洛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