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芬芳》:女人这一生,终究要自己渡自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09:13 1

摘要:朋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明明付出了全部,却换不来一句体谅;明明忍让到了极限,却还是被人当作理所应当。

朋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明明付出了全部,却换不来一句体谅;明明忍让到了极限,却还是被人当作理所应当。

婚姻里,你渐渐忘了自己的名字,成了某某的妈妈、某某的妻子。那个曾经爱笑、爱美、有梦想的你,好像被生活的琐碎一点点吞噬了。你问自己:我是不是,已经不芬芳了?

《我本芬芳》是杨本芬老人的自传体小说,写的是她自己的真实人生。她六十多岁开始写作,八十多岁出版成书。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情的煽情,只有一个普通女性在动荡年代里,如何一边挣扎,一边开花。

她告诉我们:生命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跳舞。

哪怕没有人给你撑伞,你也要自己跳一支不辜负此生的舞。

杨本芬出生在湖南一个贫苦农村,小时候没读过什么书,十几岁就嫁了人。丈夫是个沉默寡言的医生,不坏,但也谈不上体贴。她跟着他,从农村到县城,再到城市,一路迁徙,一路漂泊。

在那个物质与精神都极度匮乏的年代,她不仅要操持家务、带孩子,还要外出打工贴补家用。丈夫常常值夜班,家里的大小事全是她一个人扛。有一次,小女儿夜里发高烧,她一个人背着孩子走了十几里路去医院。没有路灯,没有伴,只有手里的电筒和一身的汗。

她不是不累,也不是不怕。只是她知道,哭没有用,等也没有用。生活从不会因为你是女人就对你心软。

于是她学会了在夜里备课,在灶台边写字,在孩子睡后读书。她没有学历,没有背景,却硬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成了一名小学老师,后来又做了图书管理员。她没有等待谁的救赎,而是自己一点一点,把苦日子熬出了香味。

坚强不是不流泪,而是流泪之后,依然能抬起脚步往前走。

很多女人都曾以为,婚姻是人生的避风港。可走进去了才发现,所有的风雨,几乎都来自那里。

杨本芬的丈夫不算坏男人,但他不懂她。他不明白她为什么要在忙碌一天之后还坚持写字,不明白她为什么对一本旧书那么珍惜。他觉得她“想太多”、“不实际”。

有一次,她好不容易攒钱买了几本书,被他一句“这些有什么用”说得心凉半截。她没有吵,也没有怨,只是默默把书收好,继续在夜深人静时写她的日记、她的故事。

她渐渐明白:婚姻不能定义你,只有你能定义自己。

她不再指望从他那里得到理解,也不再为他的冷漠而自责。她开始为自己活——哪怕只是每天写几行字,读几页书,那也是属于她自己的时间,自己的世界。

她后来在书里写:“我这一生,就像一棵野草,被人踩了又踩,却还是硬生生地从石头缝里钻了出来。”

是的,没有人能给你永远的依靠,除非你自己站成一座山。

杨本芬六十多岁那年,丈夫去世了。孩子们也各自成家,她突然成了一个“闲人”。很多人觉得,她这一生也就这样了——带带孙子,跳跳广场舞,安度晚年。

可她偏不。

她拿起笔,开始写。写她的童年,她的婚姻,她的苦难与希望。她没想过出版,也没想过成名,只是单纯地想留下一点什么——证明自己来过,爱过,挣扎过,也盛开过。

她在一本又一本笔记本上写,字迹工整,情感真挚。后来,这些文字被女儿发现,整理成了《我本芬芳》《秋园》等书。出版后,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

有人问她:为什么年纪这么大了还要写?

她说:“我想告诉那些和我一样的女人,不管你经历了什么,你都值得被看见,你都本应芬芳。”

是的,芬芳不是年龄,不是容貌,不是身份,而是你对待生命的态度。

是在雨中还能起舞的勇气,是在灰烬中还能重生的倔强。

杨本芬的故事,不像小说,更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是千千万万个在婚姻与家庭中默默付出的女性——她们或许不被理解,或许不被看见,但她们从未放弃生长。

如果你也曾在深夜里感到孤独,如果你也曾在关系中迷失自己,请记得:你本芬芳,无需凭借谁的光。

生命中的风雨不会停,但你可以选择在雨中跳舞。你可以选择在忙碌中留一片天地给自己,可以在冷漠中守护内心的温热,可以在平凡中活出不凡的姿势。

点个【在看】,愿你这一生,不为谁而活,只为自己芬芳。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侵删)#限时发文分成翻倍##在头条安利我的兴趣#

来源:零感地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