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一个多月,宗馥莉又回娃哈哈了!不过这次回来身份不一样了,引发热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09:22 1

摘要:2025年10月,大家还在琢磨娃哈哈的下一步怎么走,结果宗馥莉突然以宏胜饮料集团总裁的身份“归巢”,这消息一出来,圈里圈外都炸了锅。

宗馥莉又回来了,娃哈哈这盘棋又有新变化。

2025年10月,大家还在琢磨娃哈哈的下一步怎么走,结果宗馥莉突然以宏胜饮料集团总裁的身份“归巢”,这消息一出来,圈里圈外都炸了锅。

你说她之前辞职才过去41天,身份彻底变了,不再是娃哈哈董事长,也不当总经理,直接换了个“外援”身份参与集团事务,这转折确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刚刚宏胜系各分公司收到通知,2026年继续用“娃哈哈”品牌,别的牌子暂时都不搞了,这不就意味着她辞职后推的“娃小宗”品牌要先歇一歇,市场又要回归原来的轨道。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次变动背后,最核心的还是“娃哈哈”商标的归属问题。

宗馥莉上任后,曾试图把“娃哈哈”商标(多达387件)从集团转到她控股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想把品牌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可惜这事儿没能成,毕竟娃哈哈的股权结构太复杂了。

国资占46%,宗馥莉自己有29.4%,员工工会还握着24.6%,每一步都得全体股东同意,谁也不能单方面做主。

商标转让卡住了,宗馥莉干脆辞职,想另辟蹊径,这一连串操作看得人直呼精彩。

辞职后她没闲着,马上开始折腾自己的新品牌“娃小宗”。

宏胜集团今年2月至5月间,陆续申请了好几个“娃小宗”相关商标,覆盖饮料、食品、医疗等领域,动作挺大。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经销商体系对新品牌的接受度远远没达到预期。

业内消息说,宏胜系今年的保证金收取情况一塌糊涂,很多省份只完成了去年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去年大家都提前完成任务,今年却拖拖拉拉。

原因很简单,经销商不敢押注“娃小宗”,怕交了钱拿到手的不是“娃哈哈”产品,结果砸在自己手里,这种担忧一点不夸张。

其实娃哈哈的经销商体系一直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宗馥莉想换品牌,老经销商未必买账。

像西南那边有些合作了二十多年的大经销商,表态挺坚决:“小老板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干。”但体量小的经销商就不一样了,他们对新品牌没信心,保证金收得上不来,渠道体系直接被撕裂。

品牌切换的风险一下子暴露出来,宗馥莉也不得不重新考虑战略。

业绩这块压力也不小。

宗馥莉执掌期间,娃哈哈的几大主力产品在市场上遭遇滑铁卢。

尼尔森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娃哈哈AD钙奶在华东地区销售额猛跌37%,纯净水的市占率也从18%掉到12%。

华东区本来就是娃哈哈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这么一跌,集团高管们肯定坐不住了。

业绩下滑带来的焦虑和压力,直接影响了内部决策和战略调整。

现在宗馥莉回归,说明娃哈哈股东层面大概率已经达成了某种新共识。

毕竟“娃小宗”这个尝试暂时搁浅,宏胜系又继续用“娃哈哈”品牌,这种回归本质上是对市场和渠道风险的认知。

要是贸然切换品牌,整个经销商体系可能就要分崩离析了,市场终端的反应比谁都直接。

娃哈哈品牌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渠道资源和消费认知,根本不是说换就能换的,渠道启动成本和推广风险太高。

说到底,娃哈哈这事儿不仅仅是品牌和商标的博弈,更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和传承的典型难题。

国资、家族、员工持股会三方利益怎么平衡,品牌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怎么维持,这都是宗馥莉和娃哈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宗馥莉这次“归巢”,身份变了,角色也变了,未来她和娃哈哈怎么继续合作、怎么应对行业新变局,大家都在等着看下一步棋怎么走。

其实娃哈哈这盘棋一直都不简单。

品牌背后是渠道、是经销商、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市场认知。

宗馥莉想创新、想突破,这没错,可是现实就是,快消品行业的品牌壁垒太高了,渠道体系的启动和维护成本让人望而却步。

想靠新品牌打破旧格局,难度远远超出预期。

现在宗馥莉以宏胜总裁身份回归,既是现实妥协,也是战略调整,毕竟娃哈哈的品牌价值和渠道资源在短期内无法轻易替代。

未来娃哈哈怎么走,宗馥莉会不会再次尝试品牌创新,股东之间能不能真正达成长远共识,这些问题都悬着。

快消品行业变化太快,娃哈哈要继续保持竞争力,既要守住老品牌的根基,也不能丢了创新的勇气。

宗馥莉这次转身归来,既有妥协,也有新的可能性,接下来娃哈哈的每一步都值得关注。#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来源:阿代爱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