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年前,体检时查出高血压,医生让她开始吃药控制。她照做了,一直吃药,没停过。但她没想到,半年时间,肾功能竟然急转直下,最后被诊断为肾衰竭。
46岁,一个正值当打之年的年纪。她叫林阿姨,家住深圳南山区,是个普通的公司财务。每天两点一线,生活不富裕,但也算安稳。
三年前,体检时查出高血压,医生让她开始吃药控制。她照做了,一直吃药,没停过。但她没想到,半年时间,肾功能竟然急转直下,最后被诊断为肾衰竭。
她很疑惑:我按时吃药,怎么就吃坏了肾?医院的肾内科主任摇了摇头,只说了一句——“无知惹的祸”。
高血压是个“沉默杀手”,不痛不痒,却慢慢伤害血管和器官。控制血压,吃药是必须的,但问题在于,吃什么药、怎么吃、吃多久,不能随便拍板。
林阿姨一直吃的是一种叫“氨氯地平”的降压药,还加了点利尿类的复方制剂。她觉得:血压控制得住就行,药也没停过,就一直这么吃。她没再回医院复查,也没重新评估用药方案。她以为这是维稳,其实是埋雷。
有些降压药,比如利尿类、ACEI类、ARB类,本身就对肾脏有一定影响。正常监测下,这些影响是可以控制的。但如果不监测、不调整剂量,时间一长,就可能压垮肾脏。
肾脏是个沉默的器官,哪怕已经受伤很久,很多人也没啥感觉。林阿姨就是典型,等到脸肿、尿少、乏力,已经是肾功能下降到30%以下的“肾衰”阶段了。
肾小球在慢慢坏死,代谢废物排不出去,毒素在体内堆积。她开始头晕、恶心、甚至心慌。做检查,一看肌酐破表,医生立刻下了入院通知。原本靠吃药就能控的高血压,最后拖成了要靠透析维持生命的结局。
这不是药的错,是她对药的理解出了问题。降压药不是一次性说明书,更不是“吃一辈子不用变”的保命符。身体是会变的,用药方案也要随之调整。
临床上,不同体质、不同基础病的人,降压策略差异很大。年轻人、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肾功能差的患者,选择的药物种类、剂量、组合方式都不一样。
林阿姨的问题就在于:她不知道自己的肾功能一开始就不太好。她吃的那种利尿类药物,按理说要定期查电解质和肾功能。她半年都没复查一次,还以为“没啥事”。
医生不是神仙,第一次开药是初步判断,但后续靠的是监测和调整。她自己不上心,也没人提醒她,等到身体出问题,才追悔莫及。
很多人都觉得:医生说“长期吃”,那就是“永远吃,不变药”。但“长期”这个词,在医学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意思。
它的意思是:根据病情长期控制,但用药方案要动态调整。就像开车要一直踩油门,但速度不是一直定在60码,堵车时得慢下来,高速时得提速,方向盘也不能放手。
林阿姨的悲剧,是太信药,不信医生。吃药成了机械动作,定期复查反而被她忽略了。她说:“我感觉挺好啊,不头痛不晕眩。”但高血压不是靠感觉,它靠的是血压计、肾功能、心电图这些冷冰冰的数据。
门诊里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药吃得挺乖,但三年没查过血压、肾功能、心脏超声。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不是都控制住了吗?”可一查,肾功能比大半年前掉了一大截,心脏肥厚严重。
医生说要复查,不是折腾你,是怕错过调整的时机。很多病早期没症状,等你感觉到不对,往往已经晚了。
林阿姨这半年,哪怕只做一次查肾功能,可能都能提前发现蛛丝马迹。可惜她没做。医生想提醒,可她也没回家医。她说她忙,怕花钱,也怕听到坏消息。
可最后她还是花了更多钱,听到了最坏的消息。
很多慢性病患者一听“终身药物”,就以为医生让他们“吃到底”,中间不能动一下。这个理解本身就有偏差。
终身药物的意思是:你可能一辈子都需要靠药物控制这个病,但用什么药、怎么吃,要看你的身体怎么变。身体会变,药当然也要跟着变。
肾功能变了,药量要调;血钾血钠出问题,用药组合要改;生活方式变了,比如开始锻炼、减重成功,血压也可能随之下降,药也可能减量。这才是“科学吃药”。
医生给的是方案,执行和反馈靠的是患者自己。很多人觉得只要把“医生说的药”吃了,任务就完成了。
但吃药只是第一步,监测、反馈、配合调整,才是慢病管理的完整过程。林阿姨前期做得不错,坚持吃药,但后期的疏忽断送了一切。
她不是唯一一个。每年,因不规范服药导致肾衰、心衰的人,不在少数。不是药的问题,而是“吃药这件事”,太多人没当回事。
她说她很后悔。不是吃了药,而是没好好了解这个药,没认真听医生讲的那些“每三个月复查一次”的叮嘱。
现在她每周做三次透析,生活节奏彻底被打乱,身体也大不如前。她说,“如果能早一点重视就好了。”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王秀丽.高血压患者长期服药依从性与健康教育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6):45-47.
[2]杨静,刘明.慢性肾病患者药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0,40(3):256-259.
[3]周晓红.利尿剂对肾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J].实用临床护理,2019,4(2):112-114.
来源:陈晨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