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翔馒头店出松茸黑猪肉款,88一个,买的人排队,不是为味道,是为“我吃过限量款”。
你吃包子,还在吃味道吗?
现在吃的是手艺、是科技、是情绪价值。
天津狗不理,不卖包子了,卖非遗体验课。
游客蹲在古文化街,捏十八褶,手抖得像在绣花。
他们说,这皮得薄到透光,褶得要像花瓣,蒸出来汤才不漏。
可你猜怎么着?
他们偷偷减了30%的盐。
南开大学的教授天天盯着发酵罐,说要标准化。
标准一出来,老一辈摇头,年轻人拍照发朋友圈。
上海小笼包,皮都染上颜色了。
菠菜汁绿的,火龙果红的,摆在豫园博物馆里,像艺术品。
谁还管它是不是正宗?
汤汁能保95%,冷链一冻,高铁快递到家,蒸十分钟,照样爆汁。
南翔馒头店出松茸黑猪肉款,88一个,买的人排队,不是为味道,是为“我吃过限量款”。
开封灌汤包,馅料从猪肉换成了海参、松露。
24层褶,比以前多六层,师傅手都快磨出茧。
液氮锁鲜技术一上,包子能放一年,解冻后汤还是热的。
传习所里,00后女孩捏包子,抖音直播教人怎么捏出菊花形。
她爸在旁边叹气:以前一个包子,是活命的饭;现在,是打卡的道具。
成都韩包子,搞盲盒了。
火锅牛肉、泡椒兔肉、藤椒鸡,拆开一个,像开盲盒。
你吃的是包子?
不,是川味的冒险。
他们还开民宿,住一晚,教你和面、包馅、蒸笼,最后送你一个蜀绣香囊——形状是包子。
你买的不是早餐,是“我来过成都”的纪念品。
广州叉烧包,馅料必须35%以上,这是新国标。
陶陶居搞出冰皮叉烧包,冷藏着吃,像甜品。
还有植物肉的,大豆蛋白做的叉烧,吃起来像肉,但不油腻。
年轻人说,吃这个,不愧疚,不长胖,朋友圈发图配文:健康,我做到了。
北京庆丰,门店全直播。
你在家刷手机,能看到包子师傅揉面、上馅、上笼,一气呵成。
冬奥那会儿,他们出滑雪造型包子,白面捏成雪橇,红糖做围巾。
还卖包子味雪糕,一口下去,咸香混着奶香,像小时候偷吃妈妈包的剩包子。
我们以为包子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饭食。
其实它早就不只是饭了。
它是非遗的表演,是科技的试验田,是Z世代的情绪出口。
没人再为“是不是当年的味道”吵架了。
大家关心的是:你有没有新花样?
有没有故事?
能不能发朋友圈?
包子没变,变的是人。
我们不再为吃饱而吃,我们为认同而吃。
为记忆,为仪式感,为“我参与过传承”。
它还是那个包子。
可你,已经不是那个吃包子的人了。
来源:陪老头钓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