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真修,是戴个VR头盔,用手指在屏幕上拖拽碎片,系统给你打分,还能买数字藏品。
你去敦煌,不是为了看壁画,是怕自己活得太假。
2025年9月,莫高窟上线元宇宙景区,200万人进去修壁画。
不是真修,是戴个VR头盔,用手指在屏幕上拖拽碎片,系统给你打分,还能买数字藏品。
有人花三千块买了一块“自己修复的飞天”,发朋友圈,配文:我拯救了千年文明。
可真去敦煌的人,排队三小时,进窟十分钟,手机一拍,转身就走。
没人问壁画为什么裂了,也没人关心那些画工,一千年前怎么在漆黑的洞里,用一盏油灯画出神的眼睛。
我们不是不爱文化,是我们早就不会“看”了。
黄山的AI导游,能读出你累不累,心率高不高,然后自动带你绕开人多的台阶,推荐你去卖姜茶的小摊。
游客停留时间涨了40%,消费涨了25%。
听起来很智能,可你有没有发现——你不是在旅行,是在被算法喂养。
你去鹤岗,不是因为那里有风景,是因为你租一个月房租八百,能边躺平边写方案,楼下是卖锅包肉的阿姨,抬头是飘着雪的旧工厂。
你不是在旅游,是在逃命。
逃出北上广的KPI,逃出朋友圈的精致人设,逃出那个每天都要“表现得还不错”的自己。
沈阳那个废弃钢厂,晚上亮起蓝紫光,铁轨变成灯光秀,大喇叭放着《我的祖国》混音版。
年轻人排队打卡,说这是“赛博东北”。
可你知道吗?
当年下岗的工人,现在在门口卖烤冷面,一天挣三百,不拍视频,不直播,就蹲在那儿,看人来人往。
没人问他们怎么活下来的。
文旅部说要数字化改造,财政补贴30%。
资本跑进来,建仿古街,买汉服,雇人演衙役,结果三年亏光,关门大吉。2025年Q3,63个同类项目停摆。
不是游客不来了,是大家看腻了——你演得再真,也演不出真实的生活。
乌镇能赚钱,是因为它不靠门票。
它卖的是“生活感”:清晨的茶馆,傍晚的摇橹,深夜的书店,没有导游催你,没有二维码逼你扫码。
它不装,它只是存在。
宁德时代投了20个亿,在福建搞“风电+文旅”。
风机转着,底下开咖啡馆,游客一边喝拿铁,一边听讲解:这台机器,一年发的电,够一个小镇用三个月。
没人说这是旅游,可你走的时候,心里有点不一样了。
你不是被感动,是被提醒了。
最狠的不是技术多牛,是洛阳应天门,不搞汉服换装,不搞灯光秀,搞了个“盛唐政治史沉浸剧”。
演员不是演员,是历史系研究生,剧本是学者写的,台词一句废话没有。
观众看完,沉默了十分钟,没人拍照,没人发圈。
但有人哭了。
不是因为好看,是因为他突然想起,自己已经很久没认真听过一个故事了。
我们不是缺景点,是缺愿意慢下来的人。
技术可以复制,资本可以砸钱,政策可以引导,但人心,骗不了。
当所有人都在算流量、拼数据、追风口的时候,真正活下来的,是那些还愿意蹲下来,听风从老墙缝里吹过的人。
文旅的尽头,不是元宇宙,是土地记得你,你也记得土地。
你去的地方,最后有没有让你,想再活一遍?
来源:月光下抚弄的琴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