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阿保机的掌权之路:从韬光养晦到果决狠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08:36 1

摘要:耶律阿保机的出生,带着“天命”的标配,《辽史·太祖本纪》记载,其母萧氏“梦日堕怀中,有娠”。他出生时,“室有神光异香”,并且体型异常,宛如三岁孩童,“匍匐能行”。

当中原陷入五代十国的纷争乱世时,北方广袤草原上的契丹八部却走向了统一。

耶律阿保机的出生,带着“天命”的标配,《辽史·太祖本纪》记载,其母萧氏“梦日堕怀中,有娠”。他出生时,“室有神光异香”,并且体型异常,宛如三岁孩童,“匍匐能行”。

南方的分裂与北方的统一

“契丹八部”有“故部”和“新部”之分。唐朝时形成以大贺氏为首的联盟。后来,遥辇氏又取代大贺氏,《辽史》记载其八部为:迭剌部、乙室部、品部、楮特部、乌隗部、突吕不部、涅剌部、突举部。其中,迭剌部最为强盛,“终遥辇之世,强不可制”,耶律阿保机即出身于此部。他的家族在迭剌部世代担任夷离堇(军事首领),掌握了联盟的实际军权。长大之后的阿保机“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他的伯父释鲁担任于越(地位仅次于可汗的权臣),总揽联盟军政大权,他是阿保机政治生涯的第一位导师,《辽史》记载:

时伯父当国,疑辄咨之。太祖初未之奇也,而答语常出人意表。伯父一日视之曰:‘是子必能成吾事。’自是待遇益隆。

在部落议事中,阿保机能提出超越常人视野的策略,这种早慧的政治天赋,让他在族中青年才俊里脱颖而出,被伯父寄予厚望。

与其他“定向招生”的皇帝不同,阿保机的仕途并不顺利。伯父释鲁因推行集权,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死于一场政治谋杀。没了顶梁柱,迭剌部面临权力洗牌。此时,年轻的阿保机展现出果决与狠辣。他迅速联手另一位贵族,诛杀策划叛乱的凶手,“尽诛其党,遂领其军”。这场他亲自主导的内部清洗,让他正式接管了伯父的部分势力,成为迭剌部的新核心,也继承了夷离堇之位。

契丹金币

此后,他开始率领契丹铁骑四处征伐,除了草原内部的仇杀之外,他的站位更高一些——他利用中原藩镇割据的乱局,打算插手中原事务。他与李克用结为兄弟,又接受幽州刘仁恭的贿赂,在两大势力之间左右逢源。通过战争与贸易,他为契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人口和先进技术。史载,他“得汉人多,则依唐州县置城以居之”,开始有意识地吸收汉文化,建立农耕据点。这些成功,使他的个人威望与实力急剧膨胀,甚至超越了可汗遥辇氏。

公元907年,正值朱温篡唐之际,阿保机通过传统的“燔柴告天”仪式,正式取代了名存实亡的遥辇氏,成为新的联盟可汗。但是阿保机不再满足于做一个三年一选并且受制于八部酋长的联盟首领,他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羡慕汉族皇帝权利的滋味。于是,一场彻底的革命,即将开始。

契丹的崛起

但是他的这种倾向,彻底触动了守旧贵族们的特权。阿保机与贵族之间开始了一场持续近十年的权利斗争。首先发难的是他的亲兄弟们——他们都担心在世袭制度下,自己的权利会被边缘化。在叔父辖底的煽动下,其弟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等人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叛乱,史称“诸弟之乱”。这场内战异常惨烈,叛军不仅互相称帝,甚至一度攻入阿保机的行宫,“焚其辎重、庐帐,纵兵大杀”,连阿保机的可汗旗鼓和象征祖先的神帐都被抢走。《辽史·太祖本纪》详细记载了其中的一次危机:

剌葛遣其党寅底石引兵径趋行宫,焚其辎重、庐帐,纵兵大杀。皇后急遣蜀古鲁救之,仅得天子旗鼓而已。其党神速姑复劫西楼,焚明王楼。上至土河,秣马休兵,若不为意。诸将请急追之,上曰:‘俟其远遁,人各怀土。怀土既切,其心必离,我军乘之,破之必矣!’尽以所获资畜分赐将士,留骑水北,伺其变而终平之。

这段记载展现了阿保机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在遭遇重大挫折时,他能沉得住气,利用叛军思乡心切、士气易衰的特点,后发制人,最终平定了叛乱。

他对参与叛乱的兄弟,一度展现出“杖而释之”的宽容,但当叛乱一再发生,以至于威胁到根本时,他毫不留情地处死了为首的叔父和兄弟。

安内之后,还需攘外。

平定“诸弟之乱”后,旧的部落势力依然是帝制路上的绊脚石。公元915年,当阿保机任期届满却拒绝交出权力时,七大部落酋长联合起来,在盐池设下埋伏,武力逼迫他下台。

燕云十六州

阿保机并未选择硬碰硬,而是假意应允,交出了象征可汗权力的旗鼓。但他随即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要求:“吾立九年,所得汉人多矣,吾欲别自为一部以治汉城,可乎?”这个要求被七部酋长接受。他们或许认为,失去了部落基础的阿保机将不足为虑。

阿保机对他们的不足为虑表示不足为虑,他率领心腹与麾下的汉人臣僚、军队,在滦河畔建立汉城(今河北沽源附近)。这里“地宜五谷,有盐池之利”,他充分发挥汉人工匠和农民的作用,发展农业、盐铁,建立市集。很快,这座新兴的城池变得比草原上任何一部都更为富庶。史载“汉人安之,不复思归”。另外七部依然靠抄掠为生,但是因为失去了阿保机的武力保护,他们连连失利,陷入“粟帛不给”的窘境,不得不向阿保机妥协,以寻求军事保护。

公元916年,阿保机采纳妻子述律平的计策,以犒劳和提供物资为名邀请七部酋长到盐池赴宴。“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伏兵将所有到场的酋长及其亲信被一网打尽,全部诛杀(阿保机乃伏兵其旁,酒酣伏发,尽杀诸部大人)。这就是契丹建国史上最为关键、也最为血腥的“盐池之变”。

自此,契丹内部所有阻碍帝制的保守势力被彻底铲除。

公元916年3月17日(阴历二月初二),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今内蒙古通辽奈曼旗境内)燔柴告天,即皇帝位,建元神册,国号“契丹”,自称“大圣大明天皇帝”,册立长子耶律倍为皇太子。

耶律阿保机画像

称帝后,阿保机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制度建设,其核心便是著名的“因俗而治”双轨制。他创立了“斡鲁朵”(宫帐)制,既是皇家卫队,也是直属皇帝的个人封地,构成了皇权的坚实经济与军事基础。更重要的是,他确立了“官分南北”的统治体系,《辽史·百官志》开篇即言: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北面官”系统沿用契丹旧俗,管理宫帐、草原部族和属国,长官均由契丹贵族担任。“南面官”系统则仿效唐朝制度,设立三省六部,管理汉人聚居的州县,负责赋税、农耕等事务,官员中多有汉人。这套制度平衡了国内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既保持了契丹民族的战斗力,又有效地汲取了农耕经济的财富与组织力,成为辽朝立国二百余年的根本法度。

此外,他命族弟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参照汉字,创制了契丹大字,后来又创制更为简便的契丹小字,使契丹文明得以系统传承。他还制定成文法律《决狱法》,改变了以往“刻木为契”的原始状态。

一个全新的帝国在草原上诞生了。

国内稳定后,阿保机开启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

西方:他亲征突厥、吐谷浑、党项、沙陀等部,“皆平之”,将势力向西扩展到甘州(今甘肃张掖)。

北方:征服了“阻卜”(蒙古草原各部),确立了草原霸权。

强盛时期的辽国版图

东方:他又在天赞四年(925年)底,阿保机倾全国之力,发动了对渤海国的全面战争,志在东进。获胜之后,他将渤海改为“东丹国”(意为东方的契丹),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主持国政,全盘接收了渤海国的领土与文明。

南方:他与中原的后梁、后唐政权时和时战,利用其内部矛盾,夺取了营州(今辽宁朝阳)、平州(今河北卢龙)等战略要地,为日后石敬瑭献上燕云十六州奠定基础。

天显元年(926年)七月,在征服渤海国后的回师途中,阿保机于扶余城(今吉林农安)溘然长逝,终年五十五岁。他的死因,《辽史》仅以“庚子,崩”一笔带过。

他留下的,是一个疆域辽阔、制度初备的强大帝国。更为重要的是,他所开创的“因俗而治”的双轨制政治体系,成功地解决了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内,如何同时管理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千古难题。这一创举,不仅保证了辽朝自身的稳定与繁荣,更为后来的金、元、清等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提供了范式,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来源:硕鼠无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