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圈”的流量“变法”——看武清如何点燃京津冀消费盛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6 10:28 1

摘要:连日来,红砖拱廊下游人如织,奢侈品门店前排起长龙,新开业的潮玩空间里年轻人摩肩接踵——首发、首牌、首店、首秀,层出不穷的新业态在此汇聚。假期前三天,这个有着浓郁意式风情的小镇客流量突破22万人次,“新商圈”核心区客流量突破34万人次。

国庆假期,武清佛罗伦萨小镇被送上了“热搜”。

连日来,红砖拱廊下游人如织,奢侈品门店前排起长龙,新开业的潮玩空间里年轻人摩肩接踵——首发、首牌、首店、首秀,层出不穷的新业态在此汇聚。假期前三天,这个有着浓郁意式风情的小镇客流量突破22万人次,“新商圈”核心区客流量突破34万人次。

流量背后,是一场深谙区域消费发展规律的“变法”。

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支点,武清区以“新商圈”建设为抓手,围绕“赛展演食住购乐训游”九大功能板块,构建辐射京津冀的全场景消费新格局。

在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战略过程中,武清区推出一系列促消费举措,成效显著。8月以来,全区发放消费券超480万元,近1个月带动消费规模突破1.5亿元。通过打造特色消费场景,创新多元消费模式,延伸消费链条,这个集文化、旅游、消费、乡村振兴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新商圈”,正成为推动京津冀消费协同发展的新引擎,成为京津冀消费魅力体验高地和休闲消费枢纽,进而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从“流量”到“留量”:一场跨业态的流转变革

武清区“新商圈”的磁吸效应究竟有多强?国庆假期,来自北京的刘先生一家用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

“原计划在澳康达名车广场买了车就返程,没成想却被这里丰富的消费场景深深吸引了!”刘先生说,他如愿购入了心仪已久的跑车,妻子在佛罗伦萨小镇的欢乐购物节流连忘返,孩子则沉醉于跨次元国漫嘉年华的趣味体验。最终,全家选择留宿武清,次日还体验了狗不理家乡店的饮食文化。

刘先生一家的消费动线,正是武清区“新商圈”融合多业态实现“流量”变“留量”的生动实践。

“客流不是等来的,而是靠系统谋划、精准运营吸引来的。”武清区副区长姜述英表示,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武清区立足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支点。“‘新商圈’以‘国际化、高端化、智能化、枢纽化’为建设方向,聚焦高端时尚消费和车文化体验两大主题,通过打破商业、文旅、体育等业态边界,实现消费场景的创新融合。跨业态的深度融合不仅延长了消费者的停留时间,更推动单一购物行为向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多元化消费拓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在这一过程中,武清区注重发挥“流量引擎”的关键作用。面对佛罗伦萨小镇全年近800万的客流,着力做好“小镇+”这篇拓展文章,区文化和旅游局、体育局等30余个有关单位拧成一股绳,精心策划,让流量在不同业态间自然流转,促流量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连日来,武清区以“津彩武清·10月诞辰令”为主线,精心构建了六大主题消费场景:“文润民心”传承历史文脉,“跃动活力”释放体育激情,“艺韵飞扬”演绎艺术魅力,“乐游胜境”打造全域旅游,“惠聚繁华”激活商圈经济,“乡约田园”留住乡愁记忆。从运河畔的文化雅集到国际商圈的时尚体验,从金色田野的丰收喜悦到活力舞台的艺术绽放,一场全域联动、多维体验的消费盛宴正在上演。

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武清区设立了支持新商圈经济发展资金,每年投入1亿元,打造“赛展演食住购乐训游”九大消费场景。今年该区全力推动“新运河带”“新商圈”建设,消费活力有效释放。随着狗不理家乡店、西西里运动休闲综合基地等投入运营,以及300余场特色文旅活动的举行,观赛、游览的人气高效地转化为住宿、餐饮、购物的实际消费。据统计,上半年全区接待游客836.4万人次,同比增长3.1%,营业收入30.7亿元,同比增长27.8%。

从“过路”到“过夜”:破解“20分钟回北京”的难题

佛罗伦萨小镇,与京津城际武清站仅一路之隔。这个占地18万平方米、拥有近300个高端知名品牌的名品折扣和文化休闲中心,七成客流来自北京。高铁带来的同城效应,让武清成为京津冀消费者“说走就走的购物目的地”。

然而,便利的交通也恰似一柄双刃剑。

“高铁让武清融入了京津冀‘一小时生活圈’,但也让‘过路经济’成为我们必须破解的课题。”“新商圈”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郭俊利坦言,“游客20分钟就能回到北京,我们靠什么让他们留下来?”

答案,就藏在消费场景的深度重构中。

在创意米兰生活广场,一座古色古香的“宝山典藏馆”正悄然改变着游客的行程。连日来,典藏馆负责人赵亚丽和她的同事们格外忙碌。“这里汇集了跨越近8000年历史的2000余件艺术臻品,每朝每代,我们都有极具代表性的展品。”赵亚丽为大家详细讲解,“入口处这一对唐代蓝釉五花三彩马,是我们的‘镇馆之宝’。这个展柜里的贾湖骨笛则距今有8000年历史。”一件件珍贵的藏品让不少原本匆匆一瞥的游客停下了脚步。

“我们原本只是来购物的,”来自北京的艺术爱好者王女士说,“但在典藏馆驻足了两个小时后,我们决定住下来,明天继续看。”

这正是武清破解“过路经济”难题的一个缩影。当购物中心融入文化体验,当品牌折扣店旁坐落着艺术殿堂,游客的行程就不再只是“买完就走”。

武清“新商圈”更大的突破,在于对新一代消费者情绪价值的精准把握。

“现代年轻人的消费逻辑正在重构。”区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既会精打细算地点一份外卖,也愿意为一场演唱会支付上千元。这背后是从‘性价比’到‘情价比’的转变——消费者在为情感共鸣和精神满足付费。”

基于这一洞察,武清打造了一系列精准对接需求的体验场景。

在V1西西里萌宠乐园,传统农事与现代娱乐巧妙融合。孩子们既能与小矮马、羊驼等动物亲密接触,体验喂养乐趣;又能摇动传统玉米脱粒机,感受丰收喜悦。不远处,V1汽车世界的卡丁车赛场引擎轰鸣,为田园风光注入动感活力。“这里既有返璞归真的童趣,又有现代都市的激情,让孩子在玩乐中获得珍贵的成长体验。”一位北京家长感慨道。

在李大人庄村,一场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武清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和旅游局协办,以“农民点戏 戏进农家”为主题的乡村“绝活秀”正在上演。这个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通过乡土文化能人展演、非遗技艺展示等系列活动,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了从“观光游”到“沉浸式文化体验”的升级。这种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丰富了武清文旅产业的内涵,让游客在乡愁记忆中寻找情感共鸣。

非来不可、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独特体验,让游客们“20分钟回北京”的便利,成为“常来武清看看”的最好理由。

从“存量”到“增量”:老空间的新生之路

连日来,永辉超市武清大光明中心店,一派火热景象。生鲜区“4小时8折、6小时6折、8小时下架”的标牌异常醒目。烘焙区里,新鲜出炉的面包香气四溢。降低的货架让视野一览无余,在27个收银台前,结账队伍快速有序流动。这是永辉超市学习胖东来模式自主调改升级后迎来的首个国庆假期。

店长陆洋介绍,此次调改不仅优化了购物动线,更引进了50余种胖东来自有品牌商品,整体新品率近60%。同时,超市还大幅提升了熟食、烘焙、面点等即食性商品比例,并设置了直饮水、免费茶饮、微波炉等便民服务设施。

“我们不只是卖商品,更是在打造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员工幸福、让顾客幸福。”陆洋表示,从空间布局到商品结构,从服务细节到品质管控,超市正在完成从传统卖场向生活体验中心的转型。调改后,该店开业首日营业额比之前提高了6倍,在全国同期调改店中业绩名列前茅。

永辉超市的“变形记”,正是武清区推动商业存量空间提质升级的生动写照。同样完成“存量焕新”的,还有狗不理家乡店。作为狗不理创始人“狗子”的家乡,武清将这一百年老字号请回故里,将闲置多年的狗不理酒楼扩容升级,打造成一座活态饮食文化博物馆。

狗不理家乡店店长刘建平介绍,店内设置了透明厨房,顾客可以亲眼看着师傅手下翻飞,捏出标准的18至22个褶子。每一层空间都融入了武清独特的运河文化、农耕记忆等地方元素,让顾客在品尝包子的同时,也能品味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

沉浸式体验让门店的翻台率远超传统餐饮店。一位从北京专程前来体验的顾客表示:“在这里吃包子,吃的是文化,品的是乡愁。”据了解,国庆假期,店面日均客流量达到1500人次,老字号焕发新生,传统美食在新时代找到了更丰富的表达。

(记者 张立平 记者 孙立伟 摄)

来源:天津经开区一泰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