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变强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5 06:59 1

摘要:首先概括来讲,我们的变强是二战后全球格局演变与中国崛起的逻辑,从战略机遇到实力博弈。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超强的经济、军事与科技实力,确立了全球霸权地位。其核心战略逻辑始终是“遏制潜在挑战者”,通过武力威慑、经济压制、文化渗透等多重手段,在全球范围内清除“威胁”

首先概括来讲,我们的变强是二战后全球格局演变与中国崛起的逻辑,从战略机遇到实力博弈。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超强的经济、军事与科技实力,确立了全球霸权地位。其核心战略逻辑始终是“遏制潜在挑战者”,通过武力威慑、经济压制、文化渗透等多重手段,在全球范围内清除“威胁”。而中国的崛起,并非单一因素促成——既非美国“仁慈”,也不止于“韬光养晦”,而是在全球格局变动中,依托自身战略定力与发展节奏,抓住美国被多重战略目标分散精力的历史机遇,逐步实现的综合突破。

一、美国霸权的“早期挑战者”:从苏联解体到日本经济被压制

美国二战后的首要战略目标,是遏制意识形态与军事力量双重对立的苏联。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上世纪5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争取与美国平等的国际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苏争霸的序幕就此拉开。这一阶段(1945-1991年),美国的主要精力被“冷战”绑定,为中国早期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

1. 对苏遏制:从北约围堵到拖垮苏联

时间线与关键事件: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苏迅速从盟友转向对抗;苏联于1955年与东欧7国建立华沙条约组织,正式形成两极对峙格局。1949年,美国主导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构建对苏军事包围圈;1950-1991年,双方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中多次对峙,核心博弈场聚焦于欧洲与全球势力范围划分。

苏联解体的多重诱因:美国的战略压制是重要推手,但并非唯一原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陷入长达10年的战争泥潭(耗资约450亿美元,伤亡15万人),严重消耗国力;同时,美国通过“星球大战计划”(1983年提出)启动军备竞赛,迫使苏联将GDP的20%以上投入军事,挤压民生与经济发展空间;此外,美国联合欧洲通过文化渗透(如广播、书籍传播西方价值观)、扶持反对势力等手段,动摇苏联意识形态根基。最终,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失去了最大的全球对手。

对中国的影响:冷战期间,美苏对抗是全球格局的核心,美国虽对中国有意识形态偏见,但在“联中抗苏”(如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战略需求下,并未将中国视为核心威胁,这为中国70年代末启动改革开放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美国此时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苏联身上。

2. 压制日本:广场协议与经济泡沫破裂

背景与时间节点:20世纪70-80年代,日本凭借制造业崛起,经济高速增长。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美国,占据美国汽车市场20%份额;1985年,日本GDP达到美国的45%,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家电、半导体、汽车等产业对美国本土产业形成直接冲击,引发美国朝野恐慌。当日本在经济上展现出赶超美国的势头时,美国毫不犹豫地出手遏制。

且看美国对付本子的手段——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的核心逻辑(1985年9月):美国联合英、法、德、日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协议,迫使日元升值。协议签订后,日元对美元汇率在3年内从1:240升至1:120,日元大幅升值直接导致日本出口竞争力下降;同时,为对冲升值冲击,日本央行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日本央行大幅降息,释放大量流动性,将贴现率降至2.5%,导致大量资本涌入股市与房地产,催生了房地产与股市泡沫(1989年日本房价达到顶峰,东京核心区房价可买下整个美国)。当然也不完全是老美有多高明,实现广场协议的基础前提是美国在日本有驻军。

后果:日本“失去的三十年”:1990年泡沫破裂后,日本房价、股价暴跌,银行坏账激增,经济陷入长期通缩与停滞,直至今日仍未完全复苏。美国通过广场协议,成功消除了日本的经济威胁,维持了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美国虽警惕日本,但对中国仍保持“利用”心态——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与广阔市场,可成为美国缓解通胀、转移低端产能的重要场所,这为后续中美经贸合作与WTO谈判埋下伏笔。

二、美国对欧盟的牵制:科索沃战争与欧元的早期受挫

苏联解体后,美国的下一个潜在对手是正在整合的欧洲。欧盟的成立与欧元的推出,直接挑战了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随即通过军事手段进行压制。

1. 欧元的诞生与美国的警惕(1999年)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1999年1月1日,欧元作为记账货币启动(2002年正式流通),覆盖12个成员国。欧元的出现,迅速成为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直接冲击了美元在国际贸易与外汇储备中的主导地位——当时全球约25%的贸易开始用欧元结算,部分产油国甚至考虑用欧元结算石油(威胁“石油美元”体系)。

2. 科索沃战争:借军事手段打击欧元(1999年3月-6月)

然而,仅仅数月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便对南联盟发动了科索沃战争。这场战争直接打击了欧元的国际地位。美国以“人权高于主权”为由,主导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空袭(科索沃战争)。这场战争的深层战略意图,正是打击刚启动的欧元:

战争爆发后,欧洲地缘政治风险骤升,大量欧洲资本为避险流向美国,仅1999年二季度就有超过1000亿美元从欧洲流入美国,直接支撑了美元汇率;

欧元对美元汇率从战争前的1:1.07,跌至战争结束后的1:0.82,欧元信用严重受损,其国际化进程被迫放缓。

虽然欧元并未“瓦解”,在受挫后逐步稳定,至今仍是全球重要货币,但美国通过战争手段牵制欧盟、维护美元霸权的逻辑,在此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随着科索沃危机的不断升级,西欧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投资者将美国市场视为安全港,怀着逃难心理将大笔资金转投美国。科索沃战争还给欧洲留下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民族矛盾,进一步削弱了欧洲的稳定性。此时的美国,正忙于巩固对欧洲的控制,对中国的关注度仍有限——中国1999年的GDP仅为1.09万亿美元,不足美国的1/10,尚未进入美国“核心挑战者”名单。

三、美国深陷中东与阿富汗泥潭:20年战争消耗牵制战略精力

冷战结束后,美国频繁动用军事力量干预地区事务,却常常陷入困境难以自拔。从1991年海湾战争到2021年阿富汗撤军,美国在中东与中亚的长期军事行动,消耗了其大量国力与战略资源,为中国21世纪前20年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战略窗口期”。

1. 海湾战争与中东霸权的代价(1991年、2003年)

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以“解放科威特”为由,主导多国部队击败伊拉克,确立了在中东的军事存在,但也开启了对中东的长期干预——为维护“石油美元”体系(石油仅用美元结算),美国不得不在中东长期驻军,每年投入数百亿美元军费。

2003年伊拉克战争: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这场战争持续8年(2003-2011年),美国耗资约1.7万亿美元,死亡4491人,受伤3.2万人,最终未能建立稳定的伊拉克政权,反而导致中东极端主义泛滥(如ISIS崛起),美国深陷泥潭。

2. 阿富汗战争:20年“帝国坟场”的消耗(2001年-2021年)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以打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为由,发动阿富汗战争。这场战争持续20年,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海外战争:

美国累计投入超过2万亿美元,死亡2461人,受伤超过2万人;

战争期间,美国需同时应对中东与中亚的军事行动,战略资源被严重分散——仅2010年,美国在阿富汗的军费就占其国防预算的20%,无力同时对中国采取大规模遏制措施。

正是在美国深陷中东、阿富汗战争的20年间(2001-2021年),中国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增长:GDP从2001年的1.34万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17.73万亿美元,增长12倍,逐步成为全球经济重要一极。

四、中国的战略机遇与WTO加入:多重因素下的“双向选择”

在美国忙于追逐全球霸权的过程中,中国抓住了发展的战略机遇。中国加入WTO(2001年12月11日),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关键一步,这一结果并非偶然,而是中美双方基于现实利益的“双向选择”,同时也离不开当时全球格局的推动。

1. 美国的核心考量:利益需求与“控制预期”

经济利益驱动:20世纪90年代,美国面临通胀压力与低端产能转移需求。中国拥有庞大的廉价劳动力(2000年中国制造业平均工资仅为美国的1/40)和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当时中国年汽车销量仅200万辆,不足美国的1/10),对美国企业而言,中国是“低成本生产基地”与“新兴消费市场”——美国农场主需要中国市场出口大豆(200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仅1000万吨,2022年增至9100万吨),美国跨国公司(如通用、沃尔玛)需要中国的低成本供应链与消费市场,这些利益需求成为美国支持中国加入WTO的重要动力。

“规则约束”的误判:美国认为,通过WTO的多边规则,可以“规范”中国的经济体制,甚至通过市场开放“影响”中国的政治走向。当时美国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经济规模小、产业竞争力弱,即便加入WTO,也将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难以对美国构成威胁——这种“可控”的预期,降低了美国对中国加入WTO的阻力。

2. 中国的谈判与战略准备:从“入世”到“融世”

中国从1986年开始申请“复关”(恢复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历经15年谈判,核心是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逐步开放市场。期间,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5月8日),曾一度导致中美谈判停滞,但双方最终从长远利益出发,于1999年11月达成中美双边协议,为2001年正式加入WTO扫清了最大障碍。

3. 加入WTO后的“双重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中国依托劳动力与资源优势,快速融入全球产业链,成为“世界工厂”——2001-2010年,中国出口额从2661亿美元增至1.58万亿美元,增长5倍,GDP年均增速达10.7%,贫困发生率从32.9%降至2.8%,实现了经济与民生的双重跨越。

挑战: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博弈:正如原文所述,美国在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加强了文化与价值观渗透——通过学术交流、媒体传播、非政府组织(NGO)等渠道,传播西方价值观,导致国内部分群体(即“公知”)产生对西方的盲目崇拜,甚至出现“毒教材”、诋毁革命英雄等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对此,中国逐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2018年颁布)、整治文化市场等措施,打击历史虚无主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五、中美博弈升级:从GDP超日到南海对峙,中国实力的“破局”

2010年是中美战略关系的“转折点”——中国GDP首次超过日本(5.93万亿美元 vs 5.47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让美国意识到中国已从“潜在伙伴”变为“核心挑战者”,随即启动战略转向,中美博弈进入新阶段。

1.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重心东移(2011年)

2011年,奥巴马政府正式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后更名为“印太战略”),核心是通过军事部署、盟友体系、经济协议(如TPP),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军事上,美国将60%的海军力量部署到亚太,在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加强军事存在;

政治上,挑动南海、台海等问题,支持周边国家与中国对抗(即原文所述“跳梁小丑的袭扰”)。

2. 2016年南海对峙:中国实力的“实战检验”

2016年7月,菲律宾在美国支持下,单方面提起“南海仲裁案”,试图否定中国在南海的主权主张。美国随即派遣“里根”号、“斯坦尼斯”号两艘尼米兹级航母战斗群进入南海,摆出军事威慑姿态。

面对挑衅,中国三大舰队(北海、东海、南海舰队)在南海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火箭军部署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被称为“航母杀手”),形成对美军航母的威慑。最终,美军双航母战斗群在演习期间撤离南海,“南海仲裁案”也因缺乏法律依据被中国拒绝承认。

这场对峙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中国已具备在周边海域对抗美国军事压力的能力,美国“军事威慑”的可信度开始下降,也让全球看到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3. 中国军事实力的系统性崛起:从“跟跑”到“并跑”

在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中国军事实力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军费支出全球第二,二十年增长十倍。

2001-2010年,中国国防支出合计4134.15亿美元,占全球比例3.44%;2011-2020年,中国国防支出合计14337.94亿美元,占全球比例8.13%;2021年,中国国防支出2090亿美元,占全球比例10.89%。

2010年后,中国军事装备发展进入“井喷期”,且始终围绕“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建设,针对性应对美国的军事优势,中国陆续开发出了一系列先进武器系统。比如,055型驱逐舰(2017年首舰下水,2020年服役,全球最先进的驱逐舰之一,已列装8艘),比如山东舰自主研发、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等海军装备的发展,使中国海军走向深蓝。在导弹领域,东风-17(2019年国庆阅兵亮相,具备“水漂”弹道,无法被现有反导系统拦截)、东风-31AG、东风-41(2019年亮相,分导式多弹头,射程1.4万公里)等系列导弹的列装(更不用说“9.3”展示的系列),构成了涵盖近、中、远、洲际的完整导弹体系。空军方面,歼-20(2011年首飞,2017年正式服役,全球第二款列装的第五代隐身战机)、歼-35等第五代战机的研发和列装,使中国进入全球少数能自主研发五代机国家的行列。

特别是中国军事工业通过印巴空战还得到了实战检验,“5.7”印巴空战的关键意义在于,巴基斯坦完全使用中国提供的全套武器系统,展示了从预警、指挥到打击的完整作战体系。

六、总结:中国崛起的逻辑与全球格局的新平衡

回顾二战后至今的历史,中国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美国的战略分散:从对抗苏联、压制日本、牵制欧盟,到深陷中东与阿富汗战争,美国始终被全球范围内的“挑战者”分散精力,未能在早期对中国形成系统性遏制;

2. 中国的战略定力: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韬光养晦”,到加入WTO后的“顺势而为”,再到近年来的“主动破局”,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稳步提升军事实力与文化自信,避免陷入与美国的过早对抗;

3. 全球产业链的需求: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与产业链优势,不仅满足了美国的经济需求,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10年超过30%,这种“不可替代性”降低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可行性。

4.自主创新与体系建设:中国依托"新型举国体制",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特别是在军工领域,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制胜",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5.实战验证与国际认可:2025年印巴空战成为中国军工的"全球广告",通过实战检验了中国武器系统的可靠性与先进性,为中国军工出口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如今,中国已从“不起眼的东方大国”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在科技(5G、新能源、人工智能)、军事、文化等领域逐步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回望历史,美国的战略选择并非失误,而是霸权思维的必然轨迹。正如那句广为人知的话:“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但是做美国的盟友是致命的”。美国在追逐全球霸权的过程中,先后聚焦苏联、日本、欧洲和中东,却未能有效遏制东方大国的和平崛起。当白宫终于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时,发现面对的已不再是那个需要韬光养晦的国家,而是一个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多领域都具有相当实力的世界强国。美国虽仍试图通过贸易战(2018年至今)、科技封锁(芯片禁令)、盟友围堵等手段遏制中国,但中国的崛起已不可逆转——全球格局正从“美国单极霸权”向“中美多极平衡”转变,而中国的发展,也为全球提供了“非霸权式崛起”的新路径。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