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引,以历史事实为根基,梳理“政变”这一政治行为与美国霸权扩张的深层关联,既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也是对世界和平逻辑的审视。1776年美国建国后,并未践行其宣扬的“自由”“主权”理念,反而从1893年夏威夷政变开始,将“政变”打造成干涉他国内政、掠夺
作者:安徽孟庆南(孟苦禅)
导言
以唯物史观为指引,以历史事实为根基,梳理“政变”这一政治行为与美国霸权扩张的深层关联,既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也是对世界和平逻辑的审视。1776年美国建国后,并未践行其宣扬的“自由”“主权”理念,反而从1893年夏威夷政变开始,将“政变”打造成干涉他国内政、掠夺全球利益的核心工具。截至21世纪20年代,美国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大洋洲五大洲发动的大小政变已超百次,这些政变并非孤立的权力更迭,而是美国依托军事威慑、经济控制、政治渗透、舆论操控,编织全球霸权网络的具体实践。本文不追求所有政变事件的面面俱到,而是紧扣“美国政变与霸权本质”这一主要矛盾,聚焦三十余次具有标志性的案例,通过剖析不同大洲的干预逻辑、政变手段的演变及留下的灾难遗产,揭示美国“民主外衣”下的强权真相,让历史的教训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镜鉴。
一、夏威夷1893:霸权的“第一枚印章”
1893年的太平洋,檀香木的清香还萦绕在夏威夷王国的街巷,一场由美国势力主导的政变,已悄然改写了这片土地的命运。彼时的夏威夷,虽为独立主权国家,却因地处太平洋航运枢纽,兼具蔗糖产业的经济价值与军事战略意义,早已被美国纳入扩张视野——美国需要这里作为太平洋舰队的补给站,需要用蔗糖资源填补本土市场缺口,更需要以夏威夷为起点,向亚洲与大洋洲延伸影响力。
这场政变没有大规模炮火,却尽显美国“以间接干预实现控制”的雏形。主导者是在夏威夷深耕多年的美国种植园主与商人,背后则有美国驻夏威夷公使约翰·史蒂文斯与“波士顿”号战舰撑腰。1月17日,反对派武装以“保护美国侨民”为由集结,史蒂文斯随即下令水兵登陆,全副武装的美军在王宫附近列队,虽未开火,却以军事威慑切断了女王利留卡拉尼与外界的联系。当天,反对派宣布成立“临时政府”,史蒂文斯第一时间承认,随后推动美国吞并夏威夷。1898年,夏威夷正式成为美国领土,这场政变也成为美国在本土之外发动的第一次对外政变,如同在霸权地图上盖下的第一枚印章,为后续百余年的干预埋下伏笔。
夏威夷王国的覆灭,是主权被践踏的开端。本土居民失去土地与生计,蔗糖产业被美国资本垄断,传统文化在美式教育与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逐渐褪色。如今每年1月17日,夏威夷原住民仍会举着“归还主权”的标语抗议,这场政变留下的创伤,从未随时间消散,反而成为美国霸权扩张史中,最鲜活的早期注脚。
二、拉美后院:政变与独裁的“循环陷阱”
如果说夏威夷是美国政变的“试手场”,拉丁美洲则成为其将这一手段“驯化”的“后院”。自19世纪末“门罗主义”变种“罗斯福推论”出台,美国便以“维护地区稳定”为名,将拉美视为专属势力范围,而“政变”,则是维持这一格局最直接的工具。
1903年巴拿马政变,是美国在拉美干预的标志性起点。当时巴拿马仍是哥伦比亚的省份,美国为修建巴拿马运河、掌控航运命脉,在哥伦比亚政府拒绝其诉求后,暗中资助分裂势力,派遣海军在沿海巡逻施压。11月3日,分裂势力发动政变宣布独立,美国当天便予以承认,随后迅速签订条约,将运河区变为“国中之国”。这场政变让美国以极小代价实现战略目标,也让拉美国家看清:所谓“反对欧洲干涉”,不过是美国独占利益的借口。
此后拉美陷入“政变-独裁-再政变”的循环,每一次动荡背后都有美国身影。1954年,危地马拉民选总统阿本斯推行土地改革,触动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利益,中情局(CIA)空投武器、散布谣言,十余天便颠覆其政权,后续亲美政权镇压进步人士,导致危地马拉陷入数十年内战,数十万人丧生;1964年,巴西总统古拉特因推行反帝政策被美国视为“威胁”,美军暗中支持军方政变,军政府独裁统治近20年,巴西民主进程戛然而止;1973年智利政变更是震惊世界,CIA长期资助反对派,9月11日,军方在美军支持下攻占总统府,民选总统阿连德饮弹自尽,皮诺切特军政府随后展开大清洗,近3万人被处决或失踪,数十万人流亡。
此外,1908年尼加拉瓜政变、1912年洪都拉斯政变、1953年厄瓜多尔政变、1976年阿根廷政变……这些事件如同一张张密网,将拉美困在贫困与动荡中。亲美政权出卖经济主权,美国资本掠夺矿产、农业资源,普通民众在独裁统治下挣扎。如今拉美仍是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地区之一,那些政变留下的独裁记忆与经济依附,如同无形的枷锁,让这片土地难以挣脱“后院”的命运。
三、亚洲博弈:强权逻辑下的“地缘伤疤”
进入20世纪,亚洲成为全球战略博弈核心,美国为遏制苏联、中国等力量,将政变手段引入这里,通过推翻“不友好”政权、扶持代理人,在亚洲各地制造动荡,推行强权逻辑。
1953年伊朗“阿贾克斯行动”,是美国在亚洲策划的第一次大规模秘密政变。民选首相摩萨台推行石油国有化,将英国石油公司垄断的资源收归国有,美国担心伊朗倒向苏联,联合英国军情六处,通过散布“摩萨台亲苏”的谣言、资助反对派、策动军队哗变,推翻其政权,扶持国王巴列维上台。巴列维推行亲美政策,允许美国资本掌控石油产业,同时实行独裁统治,民众不满情绪不断积累,最终引发1979年伊斯兰革命,美伊对立至今——这场政变埋下的矛盾,不仅改变了伊朗的命运,更让中东地区陷入长期动荡。
1965年印尼政变,则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总统苏加诺推行“反帝反殖”政策,与中苏保持友好,被美国视为“亚洲威胁”。CIA暗中资助军方将领苏哈托,政变后,苏哈托以“镇压共产主义分子”为名,在全国展开屠杀,50万至100万无辜民众遇害,其中多为农民、工人与进步人士。美国不仅提供情报与武器,还默许屠杀行为,甚至提供“清洗名单”。这场政变让印尼倒向美国,却也让其民主进程中断近30年,社会分裂与恐惧记忆,至今仍影响着印尼的发展。
在朝鲜半岛,1948年济州岛起义中,美国支持韩国政府镇压民众,近3万无辜平民死亡,济州岛沦为“血岛”;1960年老挝,美国资助右派武装政变,随后引发15年内战,数百万民众流离失所,老挝至今仍是全球地雷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14年乌克兰政变,美国暗中支持反对派推翻民选总统亚努科维奇,直接引发克里米亚事件与顿巴斯冲突,战乱至今未停。这些发生在亚洲的政变,或为争夺资源,或为意识形态博弈,最终都让普通民众买单,留下一道道难以愈合的地缘伤疤。
四、非洲大陆:资源掠夺与“代理人战争”
20世纪中期非洲民族独立浪潮兴起,美国为争夺矿产资源(石油、黄金、钻石等)、抢占势力范围,将“政变”与“代理人战争”结合,在非洲大陆制造混乱,让刚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又陷入新的困境。
1963年刚果(利)(现刚果民主共和国)政变,是美国在非洲干预的起点。民选总理卢蒙巴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将矿产资源收归国有,触动美比等国利益。美国CIA暗中资助军方将领蒙博托,发动政变推翻卢蒙巴政权,卢蒙巴本人被绑架杀害。蒙博托上台后,将矿产资源低价出售给美国公司,同时大肆搜刮民脂民膏,32年独裁统治让刚果(利)从“资源富国”沦为“全球最贫困国家”之一,内战频发,地雷遍布,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1971年乌干达政变,美国支持军方将领阿明推翻总统奥博特,只因奥博特与苏联交好,且美国觊觎乌干达的咖啡、棉花资源。阿明上台后实行残酷独裁,8年间30万至50万乌干达人被杀害,经济与社会秩序彻底崩溃,乌干达从此陷入贫困泥潭,至今难以恢复。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美国更是纵容者——胡图族与图西族矛盾激化时,美国不仅未制止,反而暗中向胡图族武装提供武器,最终导致100天内80万至100万人遇害,这场灾难让卢旺达社会结构崩塌,经济倒退数十年。
此外,1966年加纳政变(推翻恩克鲁玛政权)、1980年利比里亚政变(引发14年内战)、2011年利比亚政变(美国联合北约轰炸,推翻卡扎菲政权,导致利比亚军阀割据)、2022年布基纳法索政变(美国暗中支持军方)……这些事件背后,都是美国对非洲资源的掠夺与地缘利益的争夺。非洲如今仍是全球最贫困、最动荡的大洲,美国的政变干预,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根源,那些在战乱中失去家园的孩子、在贫困中挣扎的家庭,都是美国霸权野心的受害者。
五、欧洲变局:冷战博弈与“颜色革命”雏形
欧洲虽为西方发达国家聚集地,却从未远离美国的政变干预。冷战时期,这里是美苏博弈的前沿,美国以“遏制苏联”为名,策划多次“准政变”;冷战后,又通过“颜色革命”雏形,操控政权更迭,将欧洲变为霸权博弈的棋子。
1956年匈牙利事件,是美国在欧洲干预的典型案例。当时民众对苏联控制与政府政策不满,美国利用“自由欧洲电台”大肆散布反苏反政府言论,暗中资助反对派武装,煽动叛乱,试图推翻匈牙利共产党政权。叛乱爆发后,美国呼吁西方国家干预,虽最终苏联出兵镇压,但这场事件导致数千人死亡,数万人被捕,国家经济遭受重创,冷战局势也因此陷入冰点。美国的干预,看似“支持民主”,实则是为了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将欧洲绑在冷战战车上。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美国再次故技重施。杜布切克推行“人道社会主义”改革,扩大民主权利,美国将其视为“动摇阵营”的契机,通过电台煽动民众、资助“西化”反对派,试图推动政权更迭。最终苏联出兵终结改革,而美国的干预,不仅中断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进程,更让欧洲各国意识到:在冷战博弈中,自身的发展与稳定,随时可能被美国的霸权需求牺牲。
冷战后,美国手段转向隐性。1999年南联盟科索沃危机,美国联合北约以“保护平民”为名轰炸南联盟,暗中资助“科索沃解放军”,推动其独立,最终导致南联盟解体,塞尔维亚失去科索沃控制权,数千平民死亡,基础设施被毁,经济倒退数十年;2004年乌克兰“橙色革命”、2005年格鲁吉亚“玫瑰革命”,美国通过资助反对派、操控舆论、培训抗议组织者,推动政权更迭,扶持亲美领导人上台,导致这些国家陷入“亲西方”与“亲俄”的对立,为后续地缘冲突埋下隐患。欧洲的和平稳定,始终被美国的霸权需求左右,那些因干预引发的分裂与动荡,成为欧洲发展中难以摆脱的羁绊。
六、大洋洲:隐性干预下的“主权弱化”
相较于其他大洲,大洋洲国家数量少且多为美国“盟友”,美国虽少发动大规模武装政变,却通过隐性干预,操控政权更迭、掌控地区事务,让大洋洲国家的主权逐渐弱化,沦为其南太平洋战略的“支点”。
1987年斐济政变,是美国在大洋洲干预的标志性事件。当时斐济土著与印度裔矛盾尖锐,印度裔主导的政府推行的政策被土著质疑“损害利益”,美国敏锐捕捉到这一机会,暗中与土著军方将领兰布卡接触,提供情报与资金支持。5月14日,兰布卡率军占领议会大厦,推翻民选政府,美国第一时间表示“理解”,默许政权更迭。兰布卡上台后推行歧视印度裔政策,导致斐济社会分裂,民主进程中断近20年,而美国则通过亲美政权,顺利在斐济部署军事设施、开展情报活动,掌控了南太平洋的重要航运节点。
1999年东帝汶独立过程中,美国的干预更具迷惑性。起初美国默许印度尼西亚镇压东帝汶独立运动,只因印尼是其东南亚“盟友”;随着国际舆论压力增大,美国转而支持东帝汶独立,暗中资助独立组织,向印尼施压要求举行公投。2002年东帝汶独立后,美国迅速与其建交,通过经济援助、军事培训,逐步掌控其外交与安全政策,将东帝汶纳入南太平洋战略体系。看似“支持民族独立”,实则是通过改变政权属性,扩大自身影响力,东帝汶的矿产资源开发权被美国公司垄断,本国民众难以受益。
此外,2000年瓦努阿图未遂政变中,美国联合澳新出兵,协助亲美政府镇压政变者;2018年巴布亚新几内亚大选,美国资助亲美候选人、操控舆论,确保其当选,为建立军事基地铺路;2021年所罗门群岛与中国建交后,美国多次施压,资助反对党煽动抗议,试图推翻现政府。这些隐性干预,虽无“政变”之名,却有“操控政权”之实,大洋洲国家看似独立,实则外交与经济政策被美国牵制,主权独立性不断弱化,难以自主决定发展方向。
七、政变手段:从军事威慑到“混合战争”
百余年来,美国的政变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国际格局变化不断“进化”——从早期的“军事威慑+代理人”,到中期的“CIA秘密策划”,再到如今的“混合战争”,形式虽变,“通过政权更迭维护霸权”的核心从未改变。
20世纪前中期,手段以“显性军事干预”为主。美国要么直接派遣军队登陆(如夏威夷政变水兵登陆),要么向反对派提供大量武器与资金,支持武装叛乱(如危地马拉、印尼政变),同时以外交施压、经济封锁孤立被推翻政权。这种方式直接暴力,往往伴随大规模战乱与屠杀,如印尼政变后的清洗、智利政变后的镇压,都是其暴力性的体现。当时冷战初期“遏制苏联”的口号,为美国的暴力干预提供了“正当性”,国际社会缺乏制约,美国无需隐藏干预意图。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转向“隐性秘密干预”,CIA成为核心力量。美国不再轻易出兵,而是通过秘密渠道资助反对派、策动军队哗变、散布虚假情报、暗杀政要,以极小代价实现政权更迭,且始终否认参与其中。1953年伊朗“阿贾克斯行动”是典型,CIA通过谣言煽动民众、策动军方哗变,推翻摩萨台政权,数十年后才公开相关档案;1960年老挝政变、1986年菲律宾“人民力量革命”,也都是这一模式——CIA幕后操控,当地反对派执行,既达成目标,又避免舆论压力。
进入21世纪20年代,升级为“混合战争”模式,多手段协同发力。美国先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展开“舆论战”,抹黑被干预国政府、煽动民众不满(如2011年利比亚,美国媒体伪造“卡扎菲屠杀平民”消息);再以经济制裁切断资金来源,加剧国内危机(如2019年委内瑞拉,制裁导致货币贬值、物资短缺);最后培训反对派、提供武器,支持抗议或武装冲突(如2022年乌克兰,美国提供装备与培训,支持其对抗俄罗斯)。这种方式无明确“政变日”,却通过长期渗透瓦解政权基础,更具迷惑性与破坏性,“民主”“人权”的外衣下,是对他国主权的彻底践踏。
八、灾难遗产:五大洲的“未愈伤口”
美国百余次政变,不仅在当时引发战乱与屠杀,更留下跨越时空的“灾难遗产”——这些遗产如同毒瘤,侵蚀着被干预国家的社会根基,导致贫困加剧、社会分裂、文化断层,且影响至今,成为五大洲难以愈合的伤口。
在拉美,遗产是“经济依附”与“民主创伤”。亲美政权出卖主权,美国资本垄断资源,拉美国家沦为“原料产地”,经济结构单一,2008年金融危机后多国陷入衰退;独裁统治留下的恐惧记忆,让政治派别因历史恩怨长期对立,政策摇摆不定,智利皮诺切特政权倒台后,“失踪者”追责问题仍未解决,社会团结难以实现。
在亚洲,遗产是“地缘冲突”与“发展停滞”。伊朗与美国因1953年政变长期对立,中东局势动荡;乌克兰2014年政变后,顿巴斯冲突已致数万人死亡,经济崩溃,且成为美俄博弈前沿;印尼1965年政变后的屠杀,导致其与中国关系中断数十年,民主进程停滞。
在非洲,遗产是“贫困陷阱”与“内战循环”。刚果(金)因政变陷入五次内战,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地雷污染每年致平民伤亡;卢旺达大屠杀后,民族隔阂仍在,经济依赖农业与矿业,缺乏升级能力,青壮年失业率居高不下。
在欧洲,遗产是“地缘分裂”与“自主困境”。南联盟解体后,塞尔维亚与科索沃争端未决;乌克兰危机让欧盟被迫卷入美俄对抗,能源价格暴涨、经济放缓,却因依赖美国安全保护,难以实现“战略自主”。
在大洋洲,遗产是“主权弱化”与“社会撕裂”。斐济1987年政变后,土著与印度裔的对立长期存在,政府制定政策时需反复平衡族群利益,发展效率大幅降低;东帝汶独立后,经济与安全过度依赖美国援助,美国通过援助附加族群,掌控其矿产开发与外交方向,本国民众难以享受发展红利;所罗门群岛因美国干预,支持与中国建交的势力和反对势力冲突不断,街头抗议频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多次因动荡搁置,普通民众渴望的稳定生活,始终被美国的地缘博弈打断。
这些遗产不是历史档案里尘封的文字,而是当下仍在延续的苦难:拉美贫民窟里孩子无学可上的无奈,中东难民营中老人思念故土的泪水,非洲战乱地区母亲护住孩子的颤抖,欧洲能源危机里民众寒冬取暖的窘迫,大洋洲小岛国在大国博弈中左右为难的困境——每一处苦难,都与美国当年的政变干预紧密相连,每一道伤口,都在提醒世界:霸权的代价,终究要由普通民众来承担。
九、历史启示:霸权政变的“末路逻辑”
梳理美国百余年来的政变史,从夏威夷的军舰列队,到拉美街头的枪声;从亚洲的屠杀现场,到非洲的战乱废墟;从欧洲的轰炸硝烟,到大洋洲的政权动荡,美国始终将“政变”当作霸权的“手术刀”,试图切割他国主权、重塑全球秩序。但唯物史观早已揭示:依靠强权维持的统治终将崩塌,依靠政变编织的霸权终将瓦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无数事实印证的启示。
首先,美国的“政变借口”正在失去市场。过去,美国以“反对共产主义”“支持民主”“保护人权”为幌子,总能为干预行为找到“正当性”,甚至误导部分国际舆论。但随着信息传播的透明化,越来越多的真相被揭开:1953年伊朗政变的CIA档案曝光,证实其干预只为控制石油;1973年智利政变的美方操作记录流出,显示阿连德的倒台源于美国垄断资本的不满;2011年利比亚“屠杀平民”的消息被证伪,暴露其军事干预的谎言。
与此同时,美国的双重标准愈发刺眼:为维护沙特石油利益,对其独裁统治视而不见;为拉拢埃及,默许军方推翻民选总统;为遏制中国,支持拉美国家反对党破坏中资合作。这些做法让“民主”“人权”的外衣彻底破碎,越来越多的国家看清,美国的借口只是霸权工具,而非真正的价值追求。从拉美国家推动“拉美一体化”抵御美国经济控制,到非洲国家通过非盟自主调解冲突,各国对美国政变干预的抵制,正在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力量。
其次,人民的反抗始终是反霸权的核心。百余年来,美国的政变能暂时推翻一个政权,却永远无法征服一个国家的人民。古巴人民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挫败美国“猪湾入侵”,守住了国家主权;越南人民历经多年抗战,将美国势力赶出越南,实现了国家统一;伊朗人民发动伊斯兰革命,推翻巴列维政权,重新掌控石油资源;委内瑞拉人民抵制美国支持的“临时总统”,在制裁中坚守政权稳定。
这些反抗证明:霸权可以凭借武力一时压制人民,却无法磨灭人民追求独立、自主的意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当一个国家的民众团结起来,为守护家园、争取尊严而奋斗时,无论霸权势力多么强大,都无法阻挡其脚步。美国在全球推行的政变,本质上是与一个国家的人民为敌,而与人民为敌的行为,注定会被历史抛弃。
最后,多极化趋势正在瓦解霸权根基。冷战时期,美国凭借超强的军事、经济实力,能在全球肆意发动政变,只因当时两极对立的格局缺乏制约力量。但进入21世纪,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中国、俄罗斯等新兴力量崛起,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显著提升,国际社会对“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坚守愈发坚定。
美国试图推翻叙利亚阿萨德政府,却因俄罗斯介入、国际社会反对而失败;美国制裁委内瑞拉、支持反对派政变,却因多数国家拒绝承认“临时总统”而落空;美国煽动哈萨克斯坦骚乱,却被哈政府与集安组织迅速平息。这些案例表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再独霸世界,没有任何一种势力能再肆意干预他国内政。多极化浪潮下,美国依靠政变维持霸权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结语
以唯物史观审视这段与美国霸权紧密绑定的“政变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百余次政权更迭,更是一部霸权扩张与人民反抗交织、和平诉求与动荡破坏碰撞的历史。美国从1893年夏威夷政变迈出干预第一步,到21世纪20年代仍在推行“混合战争”,在五大洲留下了三十余次标志性政变的创伤——巴拿马运河区的主权丧失、危地马拉数十年的内战、印尼数十万平民的死亡、卢旺达百万人的大屠杀、乌克兰至今未停的战乱……每一个案例,都是对他国主权的践踏,每一场动荡,都是对人类和平的伤害。
这些历史不能被遗忘,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教训:霸权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政变是人类文明的最大污点。美国口中的“自由”“民主”,从未真正惠及其他国家的人民,反而成为其掠夺利益、操控他国的工具。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因霸权而停滞,随着美国霸权的衰落、多极化趋势的深化、人民反霸权意识的觉醒,依靠政变维持的霸权体系,终将走向末路。
未来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各国主权平等、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世界。没有外来干预的枪声,没有政变动荡的泪水,每个国家都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每个家庭都能过上稳定幸福的生活。这不是遥远的理想,而是全球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实现这一追求,需要我们铭记历史、警惕霸权,更需要我们团结协作,用和平对话取代冲突对抗,用合作共赢取代掠夺压迫,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的和平根基,让“政变”这一历史污点,永远退出人类发展的舞台。(待续)
结语
未来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各国主权平等、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世界。没有外来干预的枪声,没有政变动荡的泪水,每个国家都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每个家庭都能过上稳定幸福的生活。这不是遥远的理想,而是全球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实现这一追求,需要我们铭记历史、警惕霸权,更需要我们团结协作,用和平对话取代冲突对抗,用合作共赢取代掠夺压迫,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的和平根基,让“政变”这一历史污点,永远退出人类发展的舞台。
编辑:赵志清
责任编辑:安徽孟庆南(孟古禅)
2021年6月30日至2025年9月30日于安徽省太湖县安徽五千年文博园书画院
来源:弘扬正能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