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鹘,又名回纥,是铁勒诸部的一支。铁勒,是东突厥汗国统治下北方游牧民族的总称,原居于贝加尔湖以南的广大地区。东突厥汗国灭亡后,铁勒诸部趁势而起,其中薛延陀部率先崛起,建立了薛延陀汗国。薛延陀汗国强盛一时,与新兴的唐朝争夺漠北霸权,结果被打得大败,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击溃,回鹘部众或南迁、或西逃,一个曾经雄踞漠北、威压大唐百余年的强大帝国,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回鹘,又名回纥,是铁勒诸部的一支。铁勒,是东突厥汗国统治下北方游牧民族的总称,原居于贝加尔湖以南的广大地区。东突厥汗国灭亡后,铁勒诸部趁势而起,其中薛延陀部率先崛起,建立了薛延陀汗国。薛延陀汗国强盛一时,与新兴的唐朝争夺漠北霸权,结果被打得大败,从此一蹶不振。薛延陀汗国灭亡后,回纥部取而代之,成为了漠北新的霸主。
回纥汗国建立之初,唐朝正值“贞观之治”,国力强盛,兵锋犀利,回纥可汗为了表示臣服,主动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两国结成了姻亲之国。后来,回纥配合唐朝军队,灭亡了西突厥汗国,势力扩展到了西域地区。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调集大量西北边军平叛,导致西北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湟地区,切断了唐朝与西域的联系。回纥汗国见有机可乘,便大举入侵唐朝,一度攻占了长安城。回纥人在长安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史称“回纥至东京,以贼平,恣掠子女玉帛,二岁乃去。”不过,回纥人在唐朝将领郭子仪的打击下,并未能在长安站稳脚跟,最终被迫撤军。
尽管回纥人在长安的烧杀抢掠给唐朝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回纥汗国毕竟出兵助战,为平定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唐朝对回纥汗国采取了笼络政策,不仅册封回纥可汗为“怀仁可汗”,还允许回纥使者在长安经商,并在边境地区开设“马市”,与回纥进行马匹交易。
回纥与唐朝的贸易,对回纥汗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回纥人用马匹换来了大量的丝绸、茶叶等奢侈品,转手贩卖到西亚、中亚地区,赚取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回纥贵族却将大量财富挥霍在享乐上,导致回纥汗国内部矛盾丛生,国力日渐衰落。
公元840年,回纥汗国内乱爆发,可汗被杀,宰相骨咄禄趁机自立为可汗,改国号为回鹘。骨咄禄可汗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回鹘汗国重新焕发了生机。然而,骨咄禄可汗死后,回鹘汗国再次陷入内乱之中。
回鹘汗国在漠北崛起后,与唐朝的关系经历了由友好到敌对的转变。在回纥汗国时期,两国关系总体上是友好的。回纥可汗多次遣使朝贡,唐朝也赐予回纥可汗大量财物。双方还在边境地区开设马市,进行贸易往来。然而,随着回纥汗国内部的腐败和衰落,以及唐朝国力的下降,两国关系开始恶化。
安史之乱爆发后,回纥汗国趁机入侵唐朝,给唐朝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尽管回纥人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立下了功劳,但他们在长安的烧杀抢掠却激起了唐朝人民的极大愤慨。此后,唐朝对回纥汗国采取了防范和打击的政策。
公元788年,回纥可汗上书唐朝皇帝,请求将“回纥”改为“回鹘”,以表示与过去的决裂。唐朝皇帝同意了回纥可汗的请求,并册封他为“怀义可汗”。然而,这并未能改变两国关系的紧张局面。此后,回鹘汗国不断入侵唐朝边境地区,抢夺财物和人口。唐朝则派遣军队进行反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在长期的战争中,回鹘汗国逐渐衰落下去。而唐朝虽然多次击败回鹘军队的入侵,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随着唐朝国力的下降和内部矛盾的加剧,唐朝对回鹘汗国的打击也越来越力不从心。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内乱再次爆发。宰相骨咄禄的弟弟遏捻可汗趁机发动政变,杀死了骨咄禄可汗和宰相一家,自立为可汗。遏捻可汗在位期间,残暴不仁,滥杀无辜,导致回鹘汗国内部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此时,漠北地区的另一个强大部落——黠戛斯趁机崛起。黠戛斯原居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以游牧为生。他们民风剽悍,善于骑射,是漠北地区的一支劲旅。遏捻可汗在位期间,多次派兵攻打黠戛斯部落,导致双方结下了深仇大恨。
公元840年冬天,黠戛斯部落联合周边其他部落,组成了一支十万人的大军,向回鹘汗国发起了进攻。遏捻可汗匆忙调集军队迎战,结果在战场上被黠戛斯军队打得大败而逃。遏捻可汗在逃亡途中被部下所杀,回鹘汗国就此灭亡。
回鹘汗国灭亡后,其部众纷纷南迁或西逃。其中一部分南迁到唐朝境内,被唐朝安置在甘州、凉州等地;另一部分则西逃到西域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还有一些回鹘人则渡海逃亡到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境内,成为了黑衣大食的臣民。
回鹘汗国的败亡对唐朝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自安史之乱以来,回鹘汗国一直威胁着唐朝的西北边境安全。回鹘汗国的败亡不仅解除了唐朝的西北边患,还为唐朝收复河湟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后,唐朝趁机收复了被吐蕃占领的河湟地区,重新控制了西北边境地区。
回鹘汗国的败亡对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回鹘汗国的败亡解除了唐朝的西北边患,使唐朝得以集中力量对付内部的藩镇割据问题。其次,回鹘汗国的败亡促进了唐朝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和交流,为唐朝收复河湟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回鹘汗国的败亡还引发了唐朝宗教政策的调整。
回鹘汗国信奉摩尼教,摩尼教在回鹘汗国境内享有崇高的地位。回鹘汗国败亡后,大量摩尼教徒逃往唐朝境内避难。唐朝皇帝为了安抚这些摩尼教徒,允许他们在长安等地建立寺院和进行宗教活动。然而,随着摩尼教徒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势力的不断扩大,唐朝政府开始担心摩尼教会威胁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公元845年,唐武宗即位后,开始大力打击佛教势力,掀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会昌灭佛”运动。在灭佛运动的同时,唐武宗也趁机清洗了摩尼教在唐朝境内的僧侣势力,拆毁了摩尼寺院,没收了寺院财产以充盈国库。此后,摩尼教在唐朝境内的势力一落千丈,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回鹘汗国的败亡不仅结束了回鹘人在漠北地区的统治地位,也改变了唐朝西北边境地区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回鹘汗国的败亡对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往往与其内部的政治腐败、经济衰退、民族矛盾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一个王朝的崛起和强盛则需要依靠其内部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来源:伟岸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