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从雄起到败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4 06:20 2

摘要:只要自己到虎牢关接应上了李继岌,自己手里的洛阳兵力加上儿子的征蜀大军,平定河北之乱,乃至于从李嗣源的手里夺回汴州,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庄宗认为,一切都还来得及。

只要自己到虎牢关接应上了李继岌,自己手里的洛阳兵力加上儿子的征蜀大军,平定河北之乱,乃至于从李嗣源的手里夺回汴州,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想的挺美,但是实际情况很不乐观。

从灭梁开始,庄宗一看父仇得报,中原平定,他就开始快速堕落,他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他重用伶人,杀害功臣,他大肆敛财,任用宦官,他纵容佞后,荼毒民间,以至于到如今舟中敌国,众毁亲离,眼下不少重要将领倒戈投敌,大批的士卒更是脱离朝廷,四散而去。

以忠奸叙事论,我们往往会把一个皇帝的失败归结为一句简单的话,那就是:

皇帝如果贤德仁爱,听忠臣贤臣的话,国家就会强盛,而皇帝如果无道昏庸,听奸臣佞臣的话,国家就会衰败。

事实上这其实是一个标准答案,套到封建专制时期的任何一个王朝都适用,这就好像你到一个医院的科室中,这一层所有的病人都是重症,都是癌症,久治不愈,都会死去,可问题是,癌症不止一种,具体病情,还要具体研究。

那么,如果说庄宗的失败,他个人统治崩溃的原因,除去传统叙事之外,大概还有以下几点:

第一,庄宗是一个十分缺乏政治远见的人,他建立后唐,他灭梁,他入主中原,打出的旗号是“中兴唐室”,但是问题是,皇帝只停留在了喊口号的阶段,所谓复唐,说白了只不过是庄宗赋予其政权合法性的手段罢了,在入主洛阳之后,他没有真正的继承和执行唐朝的治国理念,反而只是把大唐的礼乐玩乐这一类的东西效仿了一遍,因此后唐的制度底色就是薄弱的,那么,后唐看似万象更新,可实际上仍旧停留在武人治国,武人专权的阶段,科举也没发展起来,文人相当不受重视,那文人不受重视,文教也就不受重视,文教不被重视,儒家的伦理纲常必然失序。

早年间,庄宗还经常对群臣夸夸其谈,说自己能默写名著《春秋》,可是光会写有什么用呢?皇帝对儒家的治国理想和精髓始终处于一个一知半解的状态,他抄的了,但用不到。

如果说后梁是扩大版的藩镇,那么后唐就只是一个草创的帝国。

第二,庄宗重用伶人和宦官,其实未必就是说皇帝不会用人,皇帝昏庸,实际上这其实是一种打破传统文武权力结构的尝试。

什么叫做文武权力结构,就是一个封建王朝,有权力的除了皇帝,要么是文官,要么就是武官,所以往往就是三权制衡。

可是,对皇帝来说,文官容易结党营私,容易在政治里弄权,而且在战时大部分文官都疲软无力,只能临危一死报君王而已,武将倒是能保护皇帝,可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武将,那都是定时炸弹手捧雷,动辄叛变背刺,忤逆君上,皇帝难以相信,而且这武将掌权之后,动辄就会走上中晚唐藩镇割据的老路。

文官用不上,武将信不过,那皇帝在无人可用的状态下,自然就会选择培养新势力,也就是任用伶人和宦官,皇帝要让伶宦代替文官的作用,并且拥有压制武将的能力。

只是,伶人在艺术审美上和庄宗同气连枝,可是你让他们帮助你治理国家,他们出身低微,一无治国经验,二无治国理念,得权之后只有胡搞二字可言,他们不仅替代不了文官,反而还会把原本十分脆弱的政治制度破坏殆尽。

而任用宦官,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武将的势力,可问题是,往事历历在目,中晚唐那些被宦官拥立,被宦官废黜,甚至是被宦官杀死的皇帝,他们的个案,无数次的提醒着后来者,重用宦官,准没好事儿,近臣政治,宦官政治天然不受到权力监督,纯属双刃剑,得多少好,遭多少罪。

本质上这是一种任用错位,就像你无法让一个厨子去维修计算机一样,你这么整,那就全乱套了。

第三,庄宗在灭梁之后,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财政体系。

事实上大多数的古代王朝,如果这个王朝要崩溃,或者时任统治者的统治崩溃之前,最先出问题的,一定是财政。

庄宗曾经凭借他优秀的军事才能攻灭后梁和前蜀,那是因为有李克用时代积攒下的底子,可是再厚的家底儿,也经不住规模如此浩大的战争所带来的消耗。

打仗的时候,经济靠掠夺,比如灭了桀燕,平定了后梁,就能从这俩政权补充军需,再比如灭掉前蜀,那蜀地实为天国,相当之富裕,可是庄宗在灭蜀之后虽然全盘接收了前蜀的财富,可却没有把这钱用到正地方,大多数是在宫廷享乐中挥霍一空。

加之,宦官也捞钱,伶人也捞钱,刘皇后更是大捞特捞,庄宗时期还任用过一个叫做孔谦的官员主管财政,这个孔谦,他是诛求无艺,苛敛滋章,军饷他克扣,民赋他提高,商税他横征,后唐的将士们,常年发不出军饷,偶尔发出军饷来,不给粮食,而是用绢帛等实物代替,这相当于是你给一个即将渴死的人送巧克力吃,因此士兵们心怀怨怼,愤怒的感叹:

吾妻子已饥死,得此何为!

我的妻子,我的家人都已经饿死了,你给我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用呢?

至于百姓,那更是让朝廷给剥削完了,民间“采蔬于野,百十为群,往往馁死”,就是说老百姓饿的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成群结队的到野外去采集野菜果腹,可是野菜是有限的,不好吃,还没营养,野菜吃光,百姓纷纷倒毙饿死。

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个新政权的开国皇帝执政时期发生的事情。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到底朝廷里的这些人,大都是为了钱。

宦官到地方去监军,他想要搞钱,于是宦官就克扣军饷,截留地方税赋。

伶人受到皇帝的宠信了,他也要趁机捞钱,收受贿赂,顺便利用职务之便搜刮民脂民膏。

庄宗的皇后刘氏,都已经母仪天下了,也还是要敛钱,她卖官鬻爵,把国家的财政收入占据为自己的私库,朝廷需要她掏钱了,她就哭穷说没有,你说奇怪不奇怪,敛据了那么多的钱财,也不花,就存着。

(租庸使 孔谦)

说回这个孔谦,纵观本朝,朝野内外,就没有不仇恨他的,因为他捞钱害国嘛,但庄宗却十分开心,认为孔谦替自己赚钱,帮自己致富,竟然还赏赐给孔谦“丰财赡国功臣”的称号,这是何其的讽刺和荒诞。

综上所述,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难道还能说,庄宗的覆灭只是因为他的前明后昏吗?

那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庄宗败亡的原因不是因为李嗣源吗?如果不是李嗣源起兵威胁庄宗的统治,庄宗怎么会失败呢?

这么说也不是不可以,但问题是,后唐政权在那个时间阶段因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各种紊乱,无论李嗣源起兵不起兵,庄宗都该下线了。

披荆斩棘时,箪食瓢饮犹自励,列鼎而食处,象箸玉杯竟忘形。

从公元896年他父亲李克用被大唐朝廷封为河东节度使,自此沙陀人割据河东,到如今大厦将倾,三十年风风雨雨,足以改造一位英明的帝王。

没有李嗣源,也有张嗣源,只不过是名字不同罢了,正如天下苦秦久矣,非独陈胜也呀。

现在,处在生死关头的庄宗打算放手一搏,他要利用自己擅长的军事,复刻当年兼并河北,夹河建功的奇迹。

紧要关头的人们,往往触底反弹,容易制造奇迹,可是,此时的老天爷,已经不会再给庄宗机会了。

洛阳的大军中,有一个指挥使,名字叫做郭从谦。

郭从谦,伶人出身,庄宗对他十分喜爱,因此他提拔郭从谦做了指挥使,可以说因为伶人的身份,又因为身系重要职务,这个时候的郭从谦是庄宗极为信任的将领。

庄宗拿郭从谦当亲信,这很正常,因为他是伶人皇帝,别人他不信,他就信这些搞艺术的,但是庄宗不知道,郭从谦对自己其实很不满,而且挺老长时间了。

郭从谦其人,和郭崇韬有亲戚,是同族,关系很好,此外他还有一个身份,他是庄宗的兄弟,睦王李存乂的养子。

巧的是,李存乂娶了郭崇韬的女儿,所以李存乂还是郭崇韬的女婿。

郭崇韬被刘皇后和宦官们设计杀害之后,宦官为了彻底根除郭崇韬的亲族势力,于是到庄宗面前去栽赃李存乂,说皇帝您都不知道,您把郭崇韬杀了之后,李存乂鲸吞狂饮致醉,他是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替岳父郭崇韬喊冤,言语中充满了对皇帝您的怨恨。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庄宗杀郭崇韬的时候,正是后唐政治高压之际,哪怕李存乂对老岳父感情再深,对庄宗的滥杀再不满,他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一个亲王怎么会连这点存身哲学都不懂呢?

很明显,这是构陷,但是庄宗不管那个,立刻派兵包围李存乂的宅邸,将李存乂诛杀。

郭崇韬和李存乂的死,对郭从谦的打击很大,他本是伶人,有郭崇韬和李存乂这样身份显赫的人做背书,自己的前途才好走一些,身份才能显贵,但是现在郭李双双受戮,郭从谦大感芝焚蕙叹,物伤其类,而在这种纷乱的时局下,郭从谦对未来则更加担忧。

事到如今,自己是否还要选择效忠天子,是否还要为君王执鞭坠蹬,策马驱前呢?

夜色茫茫,凄迷如水,曾经,郭从谦是水袖轻扬的宫中名伶,用脂粉勾勒出帝王喜好的悲欢,而现在,他是甲胄裹身的禁军统领,指尖摩挲着能割断龙脉的冷铁。

他决定,改变这一切。

于是,一场复仇,开始了...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 曾枣庄等, 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资治通鉴大辞典. 施丁, 沈志华, 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宋祁撰;陈焕良,文华点校.岳麓书社.1997

曾国富.后唐庄宗失政及其历史教训.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

来源:历史其实挺有趣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