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小伙种出“金疙瘩”,亩产收益翻5倍,村民争相取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0 05:08 1

摘要:三河村的田埂上已经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25岁的李明阳蹲在自家大棚里,小心翼翼掀开覆盖着白色菌丝的营养包,圆滚滚的赤松茸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撑开伞盖。"这批菌子再长三小时就能采了",他抹了把汗,手机订单提示音在寂静的黎明格外清脆。

三河村的田埂上已经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25岁的李明阳蹲在自家大棚里,小心翼翼掀开覆盖着白色菌丝的营养包,圆滚滚的赤松茸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撑开伞盖。"这批菌子再长三小时就能采了",他抹了把汗,手机订单提示音在寂静的黎明格外清脆。

这是李明阳返乡创业的第三年。2019年从农大菌物工程专业毕业时,他曾在省城找到月薪8000的农技员工作。但每次回村,看着父母守着十亩玉米地,每亩年收入不到2000元,心里总不是滋味。直到那个暴雨夜,父亲冒雨抢收玉米摔断肋骨,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种地不挣钱,咱就种点值钱的!"李明阳在自家后院搭起简易棚,拿出全部积蓄买了2000个菌包。然而首批试种就遭重创连续阴雨让菌包大面积霉变,5万元投资打了水漂。母亲抹着眼泪劝他回城,他却盯着发霉的菌包发了狠:"菌丝在实验室能长,在田里凭什么不行?"

转折出现在2021年夏天。李明阳发现村里养殖场的玉米芯、秸秆堆积成山,这些被当作废料的有机物,正是赤松茸最爱的培养基。他改良配方,将玉米芯粉碎后与稻壳、木屑按7:2:1配比,灭菌处理后装入自制菌袋。三个月后,首批试验的300个菌包产出赤松茸900斤,每斤地头价卖到15元。

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四邻八乡。70岁的张大叔蹲在菌棚里不肯走:"这蘑菇真能长在玉米秆上?"李明阳当场掰开菌包,露出雪白的菌丝:"您看,这比种玉米省力,1亩大棚能摆8000个菌包,采收期长达5个月。"

去年秋天,李明阳牵头成立合作社时,38户村民抱着玉米芯来报名。他研发出"层架式立体栽培"技术,将种植密度提高3倍;设计出带透气孔的菌袋,使污染率从30%降到5%;还开发出菌渣还田技术,让种过蘑菇的废料变成有机肥。今年开春,合作社的200个大棚迎来丰收季,每天凌晨四点,冷链车就在村口排队。

"现在1个菌包成本3块5,平均出菇1.2斤,地头收购价每斤保底8元。"正在分拣蘑菇的王大嫂算着账,手上的动作愈发利落,"我家两个棚放了1.6万个菌包,刨去成本净赚12万,顶过去种十年玉米。"

更让村民惊喜的是,李明阳搭建的电商平台让赤松茸卖出了"网红价"。通过直播展示从菌包到餐桌的全过程,搭配"菌菇宴"烹饪教程,精品赤松茸礼盒卖到98元/斤仍供不应求。上个月,合作社接到上海米其林餐厅的长期订单,要求每周空运300斤新鲜菌子。

站在新建的菌棒加工厂前,李明阳的手机响个不停。安徽、河南的种植户慕名来学技术,县农业局邀请他给新型职业农民上课。当初反对最激烈的父亲,如今整天守在菌种培育室,逢人就夸:"这些白丝丝比黄金还金贵!"

夜幕降临,合作社的烘干车间依然灯火通明。智能化设备正在将品相稍差的蘑菇制成干品,真空包装机吞吐着印有"三河珍菌"字样的礼盒。村会计老李捧着账本笑得合不拢嘴:今年合作社总产值预计突破800万元,参与农户户均增收7万元。

冷库外,刚签完订单的李明阳掸了掸身上的木屑。远处,又有两辆外省牌照的货车驶进村道。他知道,这些奔波在夜色里的车轮,正碾出一条崭新的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小天和你说三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