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3日至25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主办,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办的“2025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年会(CEAAC 2025)”在成都顺利举行。本次会议以“聚焦、创新、转化、融合,共筑代谢健康未来
导语:2025年10月23日至25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主办,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办的“2025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年会(CEAAC 2025)”在成都顺利举行。本次会议以“聚焦、创新、转化、融合,共筑代谢健康未来”为主题,汇聚国内顶尖专家、学者,围绕内分泌代谢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临床实践展开深入探讨。
本文将重点回顾会中两大重要专题报告——《早期强化控糖在新诊T2DM管理中的价值》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规范化管理》,以飨读者。
早期强化 追本溯源:早期强化控糖在新诊T2DM管理中的价值
1。在新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HbA1c≥7%的比例达63.2% ,1年时仍有31.5%23。因此,新诊T2DM患者应尽早进行强化控糖。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2024 CDS指南)也指出,新诊T2DM患者强化降糖目标应更严格4。追本溯源——肝糖输出增加是新诊T2DM患者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
表1 口服葡萄糖负荷吸收期间的内脏葡萄糖代谢
注:数值为均值±标准误
糖异生的异常变化直接导致新诊患者的空腹及餐后血糖升高,持续的高糖状态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肝糖输出↑-血糖↑,三者互作形成的恶性循环成为新诊患者血糖管理中难以打破的困局5,7-11。肝糖输出增加作为恶性循环中的重要一环,提示抑制肝糖输出是临床制定早期强化控糖方案的关键措施。降糖基石——二甲双胍抑制肝糖输出,直击病因,强效降糖
二甲双胍通过直接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有效抑制肝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抵抗,打破恶性循环12-14。其通过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1(OCT1)进入肝细胞,激活AMPK通路,阻碍糖异生过程中的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激酶(PEPCK)/葡萄糖-6-磷酸酶转录并下调PEPCK水平,抑制糖异生,改善胰岛素抵抗。此外,二甲双胍还可以增加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从而减少肝糖输出12-14目前,临床研究已充分证实二甲双胍的强效降糖作用。DeFronzo等研究显示,新诊T2DM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治疗29周后,空腹血糖降低3.2 mmol/L,餐后血糖降低4.0 mmol/L。且在二甲双胍治疗9周时即可观察到HbA1c降低1.0%的显著效果。在继续治疗半年后,相比安慰剂,二甲双胍组HbA1c降幅稳定在1.8%15。此外,剂量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足量(2000 mg/d)治疗具有最佳降糖效果,能显著降低HbA1c达2.0%(图1),并且这一剂量的胃肠道反应与较低剂量相比没有显著差异16bTSH抑制治疗的副作用风险:无风险——无已知的风险因素;低风险——绝经、心动过速、骨量减少;中风险——年龄> 60岁、骨质疏松;高风险——心房颤动。抑制治疗副作用风险较高者,应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尽量接近或达到TSH抑制治疗目标。
c初始复发风险为低危的DTC患者,如果治疗疗效满意,持续5~10年TSH抑制治疗后,可转为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即TSH不超过正常上限即可;初始复发风险为高危的DTC患者,如果治疗疗效满意,可将TSH控制于0.1~0.5mU/L持续5年,再按照本表格调整TSH抑制治疗目标。
2023年中国七学会甲癌指南提到,左甲状腺素(LT₄)是TSH抑制治疗的首选用药,其起始剂量因患者年龄和伴发疾病情况而异。甲状腺已完全清除时,年轻患者可直接启用目标剂量,>50岁(无心脏病及其倾向)的老年患者建议起始剂量为50 μg/天,>50岁(有冠心病或其他高危因素)建议起始剂量为12.5-25 μg/天(甚至更少)。LT₄剂量调整期间,应每4-6周测定血清TSH及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₄),达标后延长检测周期值得注意的是,LT₄属于窄治疗指数药物,品牌间差异可能导致血药浓度波动,影响临床疗效。因此,包括CACA指南在内的2025年多部最新指南共识均建议:LT₄治疗期间尽量保持品牌的一致性。如果必须转换品牌,应在换药6周左右检测TSH以评估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动态疗效评估可实时评估病灶持续存在或复发风险,是TSH抑制治疗(随访期)方案制定的基础。其中,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是评估DTC术后病情进展的关键生化指标24。2025版ATA指南推荐,甲状腺全切术后(±RAI)检测Tg(在甲状腺激素治疗下),以监测治疗反应和判断复发情况(强推荐,中等确定性证据)。在接受甲状腺素治疗期间,初次随访期间的血清Tg应每6-12月检测一次。对ATA定义的中-高危或高危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Tg检测(良好实践主张)。每次检测血清Tg时,应定量评估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良好实践主张)24为更准确地反映病情,可通过停用LT₄或应用重组人促甲状腺素(rhTSH)的方法,使TSH水平升高至>30 mU/L后,再检测刺激性Tg(即sTg)26。研究表明,rhTSH药物疗法与传统停药法在疾病检出率方面相当(表4),且能减少甲减症状,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随访安全性29。表4 rhTSH治疗与甲状腺激素停药的放射性碘扫描结果比较
注:A:所有可评估患者(n = 220);B:扫描结果阳性的患者(n = 108);C:患有转移性疾病的患者(n = 49)。ArmI:rhTSH两次注射组;ArmI:rhTSH三次注射组。转移性疾病的定义为:在诊断性或治疗后扫描中显示甲状腺床外存在病灶,或甲状腺激素治疗期间血清Tg≥10 ng/mL。
结 语
CEAAC 2025会议成功搭建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汇聚领域专家共探内分泌代谢疾病管理新进展。上述两大报告均强调了以内分泌科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模式,通过精准评估、规范治疗和全程随访,可显著提升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的长期预后与生活质量,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方向。
参考文献
[1]Li Y,et al. BMJ. 2020 Apr 28;369:m997.
[2]Cai X, et al. J Diabetes Investig . 2020 Jan;11(1):151-161.
[3]Laiteerapong N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Mar;42(3):416-426.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1):16-139.
[5]Consoli A,et al.Diabetes.1989 May;38(5):550-7.
[6]Mitrakou A, et al. Diabetes 1990;39(11):1381–1390.
[7]Onyango AN. Heliyon.2022 Dec 15;8(12):e12294.
[8]Barroso E, et al.Trends Endocrinol Metab.2024 Dec;35(12):1062-1077.
[9]Firth R,et al.J Clin Invest.1986 May;77(5):1525-32.
[10]Tripathy D,et al.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9 Jul 1;104(7):2842-2850.
[11]Shannon C,et al.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22 Jul 14;107(8):e3177-e3185.
[12]Bailey CJ, et al. Nat Rev Endocrinol. 2012 Jun 26;8(8):449-50.
[13]Ma T, et al. Nature. 2022;603(7899):159-165.
[14]Dutta S, et al. Drug Des Devel Ther. 2023 Jun 26;171907-1932.
[15]DeFronzo RA, et al. N Engl J Med, 1995,333(9): 541549.
[16]Garber AJ, et al.Am J Med. 1997 Dec;103(6):491-7.
[17]Ji L, et al. PLoS One. 2013; 8(2): e57222.
[18]Fu, J et al. Endocr J, 2019, 66 (5): 443-450.
[19]UKPDS 91. Lancet. 2024 May 17:S0140-6736(24)00537-3.
[20]Han B, et al. J Natl Cancer Cent. 2024 Feb 2;4(1):47-53.
[21]何林烨,等.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4;31(7):790-795.
[22]张丰姣, 等. 实用癌症杂志. 2024, 39(6):942-946.
[23]Mazzaferri, et al.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1 Apr;86(4): 1447-63.
[24]Ringel MD,et al.Thyroid.2025 Aug;35(8):841-985.
[25]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甲状腺癌(2025版)
[26]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第二版).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39(3):181-226.
[27]张玉,中国窄治疗指数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家共识[U/0L],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5-06-26.
[28]中华预防医学会甲状腺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左甲状腺素应用专家指导建议专家委员会,左甲状腺素应用专家指导建议,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5:45(5):435-448.
[29]Haugen BR,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9 Nov;84(11):3877-85.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