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边塞有多燃?10句诗藏尽铁血豪情,读了起鸡皮疙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1 20:17 1

摘要:大漠,风沙,刀剑,联营,号角,豪情,残阳......这就是古代的边塞,老祖宗把这些写进诗里,壮阔、洒脱、热血、悲壮。

大漠,风沙,刀剑,联营,号角,豪情,残阳......这就是古代的边塞,老祖宗把这些写进诗里,壮阔、洒脱、热血、悲壮

每一句诗,都是沙场上的呐喊,穿越千年,仍能让人感受到那份铁血与赤诚。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边塞,而每个华夏人都在书写自己的从军行

—— 01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自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

将士们在沙场上纵情畅饮,醉了就睡,醒了继续喝。不要笑话他们,因为自古以来,出征作战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

诗人用了一句反问,勾勒出战场的惨烈,以及边塞将士的豁达与悲壮

明知生死难料,仍要举杯痛饮,这份洒脱里藏着对命运的坦然,也藏着大唐军人的骨气。

这首诗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语文课本里的必背课。

当时大唐国力正处于强盛时期,频繁出兵边塞,而将士们既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也深知战场的凶险。

诗人王翰出身官宦世家,也是进士出身,曾随大军游历过边塞,亲眼目睹了沙场的豪迈与残酷。

他的诗不刻意渲染悲情,而醉卧沙场四个字却尽显豁达。

面对记者,抗美援朝老兵俞守瓒说:我不是英雄,牺牲的战友们才是英雄

—— 0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出自大唐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

浩瀚大漠中,一缕孤烟笔直地冲上天空;奔腾的黄河尽头,一轮落日又大又圆,悬在天边。

王维没有写将士的厮杀,却用10个字构建了一个几何画面,写尽了边塞的壮阔与苍凉

没有多余的色彩,却让人看完心头发颤,这就是边塞独有的雄浑之美,也吸引着无数今人去大漠旅游。

这首诗是王维出使凉州时所作,他本是写“明月松间照”的山水诗人,却因这次边塞之行,写出了截然不同的雄浑诗句。

王维,被誉为诗佛,追求禅意与自然,可边塞的壮阔让他暂时放下了山水的清雅,用最直白的方式写出眼前的震撼,也有留白、也有境界、也有禅意

这景象,也许自驾穿越西北大漠的旅人仍能看到、仍能感受,直白却有力量。

—— 03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出自词中之龙的大宋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酒后挑亮油灯,仔细看着手中的宝剑;梦里又回到军营,听到各个营垒里接连响起的号角声。

这个词人里最能打的、将士里最能写词的,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边塞,思念沙场,为的是报国。

连梦里都是号角与刀剑,这份执念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好友陈同甫的,当时南宋偏安一隅,他虽有一身武艺与谋略,却始终没机会重返战场。

辛弃疾,年轻时曾率五十骑闯敌营擒叛徒,可惜没有得到重用,词里充满着悲愤与执着。

每每看到老兵烧烤、车上贴着若有战、召必回的,总让人热血上涌;再看看那些雄赳赳气昂昂被二次召回入伍的,再次逐梦军营,让人艳羡。

—— 04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大唐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二首》。

还是秦朝的明月,还是汉朝的边关,历经千年,依旧照耀着大地,可万里长征的将士们,却至今没能回家。

诗人没写眼前的战争,却用跨越时空的表述,把边塞的长久战事写得那么苍凉。

这首诗是王昌龄边塞诗的经典之作,他被誉为七绝圣手,尤其擅长写边塞与宫怨题材。

当时,唐朝与匈奴等部族长期发生冲突,边关将士常年驻守,人未还是常态。

诗人虽然从未直接参军,却多次游历边关,听了无数将士的故事,他的诗里没有个人的悲喜,只有对边关将士的共情。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他的作品总能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宏大的时空感。

—— 05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也是出自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将士们经历了上百次战斗,连铠甲都被磨穿了,可只要不打败敌人,就绝不回家。

诗人没写战斗的艰难,却用穿金甲的细节,把将士的坚韧与决心写得震撼:铠甲能磨穿,可报国的决心磨不碎,这份终不还的誓言,是边塞最动人的承诺。

与《出塞》的苍凉不同,这首更显将士的壮志。当时唐朝军队正与西域部族对抗,破楼兰是将士们的共同目标。

王昌龄的边塞诗总能在不同角度展现边塞生活,既有对长久战事的感慨,也有对将士豪情的赞美。

他的诗之所以流传广,正因能精准捕捉将士的心境,不是不怕苦,而是为了家国,再苦也能扛。

—— 05 ——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出自大唐诗人曹松的《乙亥岁感事》。

请不要再侃侃而谈封侯拜相的事了,一位将领的功名成就,是用上万士兵的尸骨堆出来的。

诗人没有写将士的豪情,却用万骨枯的残酷,把战争的代价写得扎心。

人们只看到将领的荣耀,却忘了沙场上埋着的无数无名尸骨,这份反思里藏着对战争的悲叹。

这首诗是曹松在晚唐战乱时所作,当时唐朝国力衰退,藩镇割据,战争频繁,百姓与士兵都深受其苦。

曹松一生仕途不顺,多次经历战乱,亲眼见过尸横遍野的惨状,他的诗没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只有对现实的沉痛反思。

作为晚唐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总能戳破战争的光环,让人们看到荣耀背后的残酷。

50军曾军长,率3万云南子弟兵出征,仅归千人,终身不敢回故乡。

不禁让人理解为何:霸王项羽,乌江拒渡

—— 06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自大唐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

羌笛何必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呢?那是思乡的曲子,可是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这里没有杨柳可折,再怨也没有用啊。

王之涣没有直接写将士的思乡苦闷,而是用春风不度的那种无可奈何,把边塞的荒凉与思乡的绵长写得极其细腻。

不是不想家,是边塞太远,连春风都吹不到,这份思念只能藏在羌笛声里。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也有人说是边塞诗的代表作。

王之涣,大盛著名诗人,虽留存的诗不多,但诗风雄浑又细腻,首首经典。

—— 07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出自大唐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

生为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弯刀,去收复被割据的五十州土地呢?

诗人呼喊着收关山的口号,把少年的壮志豪情写得热烈,不是不怕险,是为了家国,哪怕是少年,也想扛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这首诗是李贺年轻时所作,也只能是年轻时做,因为他仅仅活了27岁,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李贺被称为诗鬼,诗风奇特瑰丽,却也藏着少年人的热血。

当时唐朝藩镇割据,许多土地被节度使掌控,李贺虽体弱多病,却仍有报国之志,这首诗是他对自己、对天下男儿的呼唤。

每每听到军人那句“我听从祖国的召唤”,就让人热血沸腾。

当然,还有很多不是军人却同样为国在不同领域收取“五十州”的人,比如钱学森、邓稼先、于敏......

芯片之母黄令仪曾说:我最大的心愿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感恩他们!!!

—— 08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出自大唐诗人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

我愿用这一辈子的生命去报效国家,何必一定要活着回到玉门关内呢?

诗人用铿锵有力的誓言,把将士的赤诚写得如此决绝,为了家国,哪怕死在边塞,也心甘情愿,这份忠诚里藏着对国家最深的爱。

这首诗是戴叔伦晚年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也曾在边关地区任职,所以,非常知道将士的辛苦与赤诚。

戴叔伦的诗多写民生与家国,风格质朴真挚,没有华丽辞藻,却能让人感受到那份发自内心的忠诚。

作为中唐诗人,戴叔伦经历过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更明白家国安宁的重要,这首诗是他对边塞将士的致敬,也是自己家国情怀的写照。

我华夏军人,那份赤诚,总是让人动容。

—— 10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自近代诗人徐锡麟的《出塞》。

将士们只知道要在沙场上为国家战死,哪里需要用马革把尸体裹回来安葬呢?

诗人用一种决绝的心态,把将士的铁血丹心写得极其震撼,为了国家,死在沙场就是最好的归宿,还讲究身后事?这份无畏里藏着对信仰的坚定。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这些边塞诗从未远去,它们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继续在华夏的血脉中奔流,跨越千年,依旧滚烫。。

有一代人,他们打了三代人的仗
有一代人,他们吃了三代人的苦
也将有一代人为中华之崛起拼尽三代人的力,让五千年的文明,在新时代绽放最璀璨的光芒。

来源:老马聊文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