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荣斌 | 台湾光复和一个中国原则:国族认同、天下大势与民心 |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2 18:49 2

摘要:二十年来以在美学者为主的海外学者团队每年都回国参加有关台湾问题的研讨会。2025年恰逢台湾光复八十周年,海内外学者在北京就如下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详情可点击查看):

赵全胜 【海外看世界】主编:

二十年来以在美学者为主的海外学者团队每年都回国参加有关台湾问题的研讨会。2025年恰逢台湾光复八十周年,海内外学者在北京就如下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详情可点击查看):

-- 台湾光复和一个中国的原则;

-- 赖清德上台后两岸关系新动向以及大罢免对岛内政治社会生态的影响;

-- 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的变与不变;

-- 一国两制下的台湾方案和统一后的治理。

我们在这里把部分论文整理发出,以期抛砖引玉,和各位感兴趣的读者就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

2025年8月15日

本次会议海外团队学者及所在单位:

赵全胜 美国美利坚大学

韩荣斌 美国佐治亚大学

朱志群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

孙太一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

蒲晓宇 美国内华达大学

韩荣斌

美国佐治亚大学国际事务系教授

台湾光复和一个中国原则:国族认同、天下大势与得民心者得天下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日治时代结束,回归中国,至今已经80周年。作为一个历史“关键时刻” (critical juncture),台湾光复可以从政治、历史、法理等各个角度对其前因后果以及影响进行深入研究解读,乃至有所争议。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尽叙。本文仅以此为起点讨论其对于中国统一的后续历史进程的影响。简言之,台湾光复奠定了当代“一个中国”之基础,但也是 “台湾问题”的由来。一方面,它标志着日本殖民结束,台湾实际归属中国。(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并不介入与台湾地位未定论的辩驳)。另一方面,中国随后的政权更替由于种种内外原因并不彻底,导致长期两岸分治,从而形成对“一个中国原则”以及中国统一的挑战。对于理解当代两岸关系以及制定务实的两岸政策而言,必须将“台湾光复”放入到更广泛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背景中,并和其他历史“关键时刻”一起考量。以此为起点,本文仅从几个侧面浅谈一下两岸关系的历史动力学。

首先,在台湾光复之后,国民党政权最初接收台湾过程中存在种种不足之处,台湾民意因此有微妙变化,有“狗去猪来”的说法,乃至矛盾激化,爆发了“二二八”事件,滋生或助长了台独思想与意识。现今这一历史链接在岛内政治中具体体现为 “二二八”已经成为国民党原罪,被民进党在选举中不断提及,且这样的催票手段屡试不爽;而在两岸关系中,这段历史是改变台湾许多民众身份认同的起点,部分台湾人不再自认是中国人,即使在国民党后来“中国认同”的教育下依然难以改变,如今在民进党操弄之下,中国认同在岛内更是日益淡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样的历史教训对于追求统一的大陆而言,是在统一之前、之中(不论以何种形式统一)、之后都必须认真考虑的。对于大陆而言,统一非一时之功,民心之相背,对于统一之后台湾岛内乃至整个中国的长治久安殊为重要。

其次,台湾光复之后不久中国又经历了另一个历史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国民党政权迁台,导致两岸治权从此分裂。两岸的对立,尤其是国民党政权在台湾长期进行反共宣传给今后的统一带来了挑战。这种宣传使得台湾民众难以接受以共产党主导的统一,也为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势力所用。当然,在台湾民主化前后以及大陆改革开放前后,国民党对于大陆以及台独的态度是有变化的。两蒋时代,国民党在不仅反共,也反台独;如今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虽然总体而言,国民党依然是岛内就两岸事务与大陆保持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党派桥梁,其主流可以说为了选举一直希望能跟大陆保持距离,同时也有部分试图就两岸关系做出积极贡献。马英九先生在今年敦煌演讲中提出的“两岸和平民主统一”的主张,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种变化1

一方面,马先生在大陆提出“两岸统一”实属难得,这应该是他认识到两岸力量对比以及大陆这些年取得的惊人进步。但是,马先生依然强调“民主”以及“尊重台湾人民意愿”为统一前提,反应了台湾对于接受中国共产党统一中国的心理障碍。此外,其演讲在台岛内部引发的争议则更加体现了治权的分裂,尤其是民进党执政期间操弄统独议题以及去中国化运动而日益加深的岛内国族认同的混乱。

再次,可以说长期以来两岸事实上的分治,特别是台湾内部的政治演化,造成了台湾问题的进一步复杂化。相对而言,中国大陆的台湾政策尽管具体措施在不同年代有所更易,但其基本逻辑,特别是 “一个中国原则”则长期稳定。而台湾内部的民主化以及身份政治的互动演进,造成了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并事实上长期执政,而国民党由于选举压力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实际上对民进党的去中国化运作没有能够实现有效抵制,甚至主动或被动跟随。这一进程改变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结构。如果民主化之前的国民党作为中国内战失利的一方政治势力,在迁台之后相当长时间内以中国统一为其重要政治目标,并且保持了对全岛的有效统治,那么在国民党失去对政权的完全掌控、且民进党长期执政的情况之下,两岸关系的主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变为反独(大陆)与反中(民进党)的互撞,并且国民党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被边缘化。

最后,台湾岛内政治错综复杂,但在一些观察家与网友看来,却为茶壶里的风暴。跳出台岛,中国的发展以及全球秩序的重构是当今更为重要的因素。台湾光复是二战战后秩序建立的一环,当今的台湾问题处在中国崛起,全球权力格局重构的大背景中,过去的一些默契和共识都因此收到挑战。特别是美国(及其盟友)出于遏制中国、打乱中国战略节奏的目的,从过去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的战略模糊,到向具有更为明显倾向性的“战略清晰”渐渐转变(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内部也存在争论,这也意味着还有其他可能)。两岸关系因此也要放到当今全球政治特别是中美博弈的背景中来看。这不是说前者完全从属于后者,实际上台湾也可以是撬动中美关系的契机。毕竟随着中国崛起,台湾问题对于美国来说也在也是个两难问题,毕竟美国也不得不考虑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发生激烈冲突的得失。这也是为何美国国内也有主张避免武装干预中国统一进程的“克制战略”论者2

中美关系有相当多个层面,关于如何定性双边关系,双方也各有表述。美方的主流论调是战略竞争。从这个角度来看,台湾在特定领域,尤其是芯片制造,具有战略重要性。中美两国都在这一领域加速投资,长远看来很可能会消解其优势地位。如果中国首先攻克了相关的技术壁垒,那么不仅在中美战略博弈中取得优势,也会使得台湾无所恃。但如果美国取得最先进制程的能力,台湾的重要性亦会下降,但是对于美国是否更直接介入甚至挑动两岸冲突,其影响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难以评估。一方面美国介入的利益动机变小。另一方面美方则可能更无顾忌(尤其是中国无法获得先进制程的情况下)。

中美关系、全球秩序重构等议题太过宏大,这里无法展开。仅就台湾问题而言,当今对于大陆坚守的“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岛内的挑战至少有两重,一重是基于两岸同属一中的身份认同,但对于谁能代表中国有争议,即所谓中华民国派;另一重则是民进党代表的,基于对中国认同的否定。而这两种思想上的倾向有对应有不同的行动。不管如何,追求和平统一面临的挑战首先是在台湾内部找到“一个中国”的锚点,以此为基点吸引足够多的台湾人民接受某种形式的统一安排。

首先,就岛内主要的党派而言,明确的统派声量较小,过去大陆寄希望于国民党,因为其至少支持中国的认同,但是国民党作为一个政治势力在选举中有很重的历史包袱,而其通过淡化其中国背景的努力以图获得选举竞争力的做法又削弱了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中的分量和作用;并且这种做法在当今台湾的民意的争夺战中效果也甚微——毕竟国民党由于其历史原因,永远无法比民进党更“不中国”。而民进党的统独操作给两岸的“一个中国”共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历史包袱较轻,不排除突然转向和大陆进行谈判的可能性,但以目前赖清德的所作所为而言,这个可能性很小。相对而言,岛内的主要第三势力民众党,虽然目前本身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其既无国民党的历史包袱,也不被民进党的认同冲突所拖累,也许是能够大陆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以保持两岸和平的一股潜在力量。

其次,新世纪以来的政治演变趋势之一是大众籍由信息技术、社交媒体对政治的广泛直接参与,这意味着两岸交流应该突破过去以“政党”为主渠道的窠臼。对于任何一个政治体和政治行为者而言,新的技术和大众的参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尽管显示近年来民进党一直试图阻碍两岸交流,两岸的民间交流越来越频繁,信息流动不可阻挡。最近部分台湾网红,例如馆长、钟明轩登陆大陆的视频以及直播,在岛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打破了部分台湾民众的信息茧房,对于促进两岸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大陆的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崛起,也对民进党的信息控制构成了挑战(因此不得不试图封禁)。研究两岸民众在互联网上的交流,对维护两岸的和平,促进最终统一或许有所启发。

两岸积极有效的交流,对于消除隔阂、降低敌意很有助益。根据对馆长和钟明轩访陆引发的大规模两岸线上交流和线下互动(以及台湾岛内的论战)的观察,两岸民众除了民进党及其支持者之外,存在许多共同语言,特别是对“善治”与“和平”的渴望。首先,多数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积极印象以及对民进党的批评都集中是否能够有效治政。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基础设施的完备等等都印象深刻,相对应的对于民进党重政治斗争(搞大罢免)、轻施政(台南水灾救灾不力)则多有批评。而岛内民进党及其支持者对两岸交流的出征、抹红、打压反而有力地促进了部分台湾民众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认同。

“丹娜丝”台风重创台南溪北地区,数千户房屋屋顶受损。图源:台湾联合新闻网

其次,许多台湾和大陆民众在交流中都表露出努力避免两岸对抗与冲突的意愿,要和平,不要战争; 此外不少台湾民众在交流中也更客观地了解到两岸的实力对比,认识到中国综合国力以及军事力量大发展,即便美国干预,台湾实际上并无胜算。考虑到两岸无正式和平协议,也并未宣布结束战争状态,虽然大陆一方着重强调和平统一,但内战实际并未结束,认识到两岸和平之脆弱对维护和平非常之重要。

解决台湾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争取台湾的民意也将是一个长期工作,且应当放入到中国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大环境中来对待。正如前文讨论国民党接收台湾的教训时所提及的,对于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大陆一方而言,不论和统武统,要想台湾长治久安,最终都要回归到民意。虽然民进党执政正在塑造去中国化的身份认同,对统一不利,并且由于身份认同具有长期黏性,其造成的影响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宣传以及具体的治政才能消除。但是两岸最近的民间交流表明,大陆方面追求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善治,对于相当多的台湾人是有吸引力的;另外,“功夫在诗外”,对台湾问题的理解必须放入当今的国际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的背景中,除了对台政策之外,大陆自身实力的强弱或许才是影响台湾问题如何解决的终极因素。

注释:

参见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Miranda Priebe, Bryan Rooney, Nathan Beauchamp-Mustafaga, Jeffrey Martini, Stephanie Pezard, Implementing Restraint: Changes in U.S. Regional Security Policies to Operationalize a Realist Grand Strategy of Restraint (Santa Monica, CA: RAND, 2021).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观点并非兰德公司的政策建议,该报告仅为兰德梳理、分析“克制战略”支持者的观点以供美国决策者参考。)

来源:赵全胜谈国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