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刚柔并济的城市,汇集了铁血与浪漫的江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8 16:33 2

摘要:长江奔涌万里,冲积出浩荡平原,却在即将汇入东海的刹那,猛地撞上巍然的石山,江水收束如剑,以磅礴之势劈开吴地烟雨,铸就了一座以“刚”著称的城市——

长江奔涌万里,冲积出浩荡平原,却在即将汇入东海的刹那,猛地撞上巍然的石山,江水收束如剑,以磅礴之势劈开吴地烟雨,铸就了一座以“刚”著称的城市——

江阴。

江阴繁华夜景。

摄影/NeoSong疾风劲草

在无锡以北的长江南岸,这座枕江而立的古城,骨子里镌刻着长江淬火般的刚烈气节。江阴刚,是青铜编钟穿透吴越战火的浑厚回响,是明代典史阎应元率六万义民死守孤城八十一日的铁血悲歌,更是近代实业家以纺织机械轧碎旧时代的铿锵轰鸣。

长江水在这里褪去了江南的温婉,化作淬炼钢铁的洪流,将要塞之城”的筋骨浸染得愈发冷硬。从古渡铁锁横江的峥嵘岁月,到如今吊臂林立的“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县级市,以下不赘述),江阴人始终以钢铁般的意志在时代巨浪中劈波斩浪,让这座江尾海头的城市永远保持着剑指沧海的锋芒。

江水奔腾东去,尽显千年要塞的雄浑气象

摄影/周峰

与此同时,在江阴的性格中,也并非一味的刚猛。阴与阳,南与北,刚与柔,在这里汇聚得恰到好处。

刀鱼、河豚之鲜,江阴土布之美,是富饶的大地赐予她的温柔。“战国四公子”中的春申君、“游圣”徐霞客、文学家刘半农,是深厚文脉孕育出的灵动。小桥流水的江南风景、悠然自得的小城生活,也是江阴千古依然的风华底蕴。

江阴君山寺始建于南唐,兴盛于宋元,

见证着江阴的兴衰荣辱。

摄影/王一骏

这片刚柔并济、人杰地灵的土地,究竟从何而来?现在,就让我们重回数千年前的历史深处,走进这座古城的人文宝库。

地灵人杰,阴阳相济

江阴县级建制的起点,可以追溯到近两千年前,西晋于太康二年(281年)置暨阳县,那是江阴的前身。

主流观点认为,暨阳城可能是以暨阳湖为名。而“暨阳”二字本身则可能来自“暨”的本意:太阳初升,或引申为尽头、极至之意。

江阴日出。

摄影/魏铭超

——这,恰恰印证了江阴古地理的格局。江阴曾经位于东海之滨、大江之尾,正是“暨”之所在。

是的,古代的长江口曾比现在更为靠西,“杭州湾”一般宽广的喇叭状河口一度可上溯至扬州一带,所以海潮也可畅通无阻地深入。历史上的“广陵潮”,恰如今日的“钱塘潮”。

长江江阴段是长江下游河口段的咽喉要道,

自古便是黄金水道上的航运枢纽。

摄影/张扬的小强

江阴比扬州更靠东,古书中便有“北阜烈烈,巨海混混”之描述。据现代科学家对古海岸线的复原,江阴对面的长江口北岸,大致从三千年前的泰州——海安一线,逐渐推进到公元4 世纪的泰兴——如皋一线,与江阴之间,是宽达数十公里的宽阔海湾。

江阴区位地形图。

制图/夜鸣蝉,设计/九阳

南梁绍泰元年(555年)置江阴郡,从此“暨阳”变成了“江阴”。这个新名字更加直白,便是“长江之南”——在全国无数以“阴”为名的城市中,江阴独享直接以“长江”为名的殊荣——这样的变迁,似乎也暗示着江阴北侧已从海湾变成了江河。

江阴的名字昭示着这座城与长江密不可分的关系。

摄影 / NeoSong疾风劲草

然而,无论面海还是临江,她都是这片沧海桑田的土地上最稳固的定居点。这里有沿江排布的君山、黄山、长山等丘陵山丘,再向南,还有更高大的定山、砂山等,俯瞰低平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也成为万年海潮、千年江流从未淹没的堡垒,为江阴先民保留下一段可以建设家园的稳固岸线。

江阴黄山云海。

摄影/卢小海

早在战国时期,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就在这里开凿水渠、运河,垦荒拓地,将这片低湿的土地逐渐改造成型。时至今日,江阴的申港、黄田港、黄山、君山,处处铭记着这位早期开拓者的名字。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来到江阴,主持了堤坝“梁武堰”的修筑,并且在长江沿岸的低地鼓励开辟圩田、沙田。

这些早期的开发顺应着三角洲向东扩张的大势,奠定了江阴鱼米之乡的基础,让它逐渐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政治的重要节点。接下来,江阴人将继续借山河之势,写下更加波澜壮阔的历史。

江阴花山之上,滑翔伞乘风而行。

摄影/孙若钧

江山共舞,刚柔并举

长江滚滚向东,本该一路展宽,以“喇叭形”的姿态奔流入海,却在江阴附近被丘陵山地骤然扼住,收窄成为一个“口袋”。于是大桥在此架设,港口在此建立。在古代,她更是重要的 “江海门户”、“锁航要塞”

江阴大桥是京沪和同三高速的跨江“咽喉”工程。

图/视觉中国

江阴由此成为江南地区的军事重镇,一路历经金戈铁马。无数铁骨铮铮的江阴人,在这片土地的性格中刻下“刚强”二字。

宋金战争时期,韩世忠、岳飞等都曾驻守江阴,为抵御南下侵略的金军构建起稳固的防线。

兴国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

塔顶曾在近代军阀混战时期遭到炮击

如今已成为江阴古城的标志和江阴人民不屈精神的象征

摄影/NeoSong疾风劲草

明朝时期,江阴则成为防范倭寇侵扰的江防重镇。明洪武七年,镇海侯吴祯率江阴守军抗击倭寇,远追至琉球,获得了明朝前期抗倭的重大胜利。到了嘉靖三十一年,面对再度加剧的倭寇威胁,江阴知县钱𬭚率领江阴兵民驰援太仓,奋战十余日击溃来犯之敌。三年后,江阴儒生许蓉等率领乡兵,再次力战击退倭寇。而知县钱𬭚却在这一年的另一场战斗中英勇牺牲。

从驻军到乡勇,从武将到儒生,此时的江阴,可谓全民皆兵的“硬骨头”,令倭寇闻风丧胆。人称江阴“孝悌节义之事,志不绝书“,“编氓贱隶,皆知取义成仁,捐躯报国”。舍生取义的骨气和血性,已经浸入每个江阴人的血脉之中。

江阴文庙内的抗清三公塑像。

摄影/NeoSong疾风劲草

明末清初,江阴民众在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等“抗清三公”的引领下,高举义旗,反对清军“剃发易服”,英勇抗争,在20万清兵的猛攻下坚守孤城八十一日,全城殉难而无一人投降,在江阴历史上书写下最为悲壮的一笔。

江阴忠邦亭,纪念死守孤城81天的江阴义民。

摄影/NeoSong疾风劲草

而江阴城北、长江沿岸的黄山,更是成为这座要塞之城的重中之重。自明末始建黄山炮堤以来,黄山上的炮台要塞历经明、清、民国三代维护、增修,守卫着长江下游最窄的段落。而它也见证了江阴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海战。

江阴要塞博物馆中的耀威大将军古炮

清道光年间部署

摄影/NeoSong疾风劲草

1937年,江阴海战爆发,这是抗战时期唯一的海陆空三栖作战。江阴是长江的锁钥,亦是上游南京的门户,为阻止日寇沿江而上,中国军队以决死之姿筑起钢铁防线:一批老旧舰船自沉江底,配合布雷、岸炮、战舰,共同编织抵御敌舰的天罗地网。激烈的海空作战便围绕这一段封锁线而展开:侵略者的飞机对中国战舰轮番空袭,中国海军奋起抗敌,经历两月有余的鏖战,以第一、二舰队主力全灭的惨痛代价,粉碎了敌寇沿江入侵的企图,迟滞了日军在淞沪战场的步伐。

在历史的烽烟之外,江阴也是一片刚柔并济的土地——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江南不断开发,江阴的贸易“软实力”不断提升。滚滚东流的长江,交错纵横的运河与湖泊,为江阴带来开放的气息与灵动的生机,更带来独属于江南的繁华与柔情。

江阴是豪迈的英雄之地,

也是温柔的江南水乡。

图/视觉中国

唐宋时期的江阴,上承长江,下接大海,成为重要贸易枢纽。来自海外日本、高丽等国的商旅来往不绝,江南之地的富庶物产也由此过江输往北方,形成了非常繁华的市场,北宋王安石赞曰: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到南宋时期,江阴更设有市舶务,成为当时国家贸易收入的重要倚柱。

港口繁忙的集装箱码头。

摄影/NeoSong疾风劲草

今天的江阴人,依然继承了商贸长袖善舞的柔性传统。如今的江阴是长江下游江海联运的重要港口,更是能源、钢材、化工产业重地,商贸传统更是遍地开花。今天,江阴位列全国百强县第二位,号称“中国制造业第一县”,2024年GDP超过5000亿元。她仅有178万人口,却拥有63家上市企业两万多家制造业企业如点点繁星,散落在普通的乡镇、村庄之中。

江阴造船业占据国内

内河航运市场核心地位

摄影/NeoSong疾风劲草

江尾海头,物阜民丰

暨阳城北皆洪流,尚是江尾已海头。

“江尾海头”的特殊地理位置,不仅影响了江阴的千年历史,也为她带来独特又丰饶的物产。江海的激荡带来水产的鲜活、水陆的变换孕育桑棉的荣光,它们是今天“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预演,也是江阴千年繁华的幕后支柱。

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渔人振臂撒网。

图/视觉中国

江阴众多物产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独属江海交融处的“江阴三鲜”:刀鱼、河豚与鲥鱼。

刀鱼学名 “刀鲚”,身材苗条、外形俊美,被五代吴越文学家毛胜赞誉为“骨鲠卿”。它每年立春至谷雨从海中上溯,洄游至长江下游的淡水江河和湖泊。随着游动,刀鱼身上的脂肪比例、盐分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让它们的口感和品质,因产地的不同而拉开巨大的差距。当刀鱼游到江阴附近时,一切都臻于完美,以“江阴刀”闻名于世。

将刀鱼肉细细剁成馅,便可制成著名的刀鱼馄饨。

摄影/陈虫虫

在江阴,刀鱼因大小不同而做法多样,大者可清蒸、可煎烧、可做刀鱼饭,小者则可剁成肉馅,然后制成江阴名吃刀鱼馄饨

细嫩鲜美的刀鱼馄饨。

摄影/朱梦菲

紧随刀鱼之后,登场的就是河豚。“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每年农历二月前后,河豚同样会进入长江,被江阴人捕获。江阴人也擅长烹饪河豚,独特的红烧河豚技法,至今让人趋之若鹜。

红烧河豚,肉质鲜甜肥嫩,酱汁浓醇。

摄影/陈虫虫

三鲜中的最后一种便是鲥鱼。长江鲥鱼曾位居“四大美鱼”之列,也被喜好美食的苏东坡称为“南国绝色之佳”。明清时期,江阴鲥鱼成为皇家贡品,民国时期,甚至远销海外。鲥鱼同样是海洋冷水鱼类,也同样在咸淡水之交的江阴达到最鲜美的状态。今天的江阴,依然是中国鲥鱼养殖的重要基地。

“宁食鲥鱼一口,不食草鱼一斗”。

摄影/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江尾海头的江阴,不仅水产品丰富,也在江海之力的共同作用下,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随着长江入海口的东进,泥沙在江阴东北侧的长江口南岸不断沉积。这些新沉积的沙田,就像今天的崇明岛一样,土壤以沙质为主,透水、透气性优良。它们并非种植水稻的最佳选择,却非常适合种植棉花。元明以来,江阴人就积极修筑堤坝、开垦沙田,发展棉花产业。当时江阴家家户户,都以纺纱织布为副业,江阴土布畅销一时。再加上更早就在此兴盛的桑蚕养殖,江阴纺织之乡之名传遍全国,至今犹盛。

南人北相,文脉千年

江阴,立于大江之滨,地处南北之交,可谓中国东部的十字路口。历史上,江阴更深受南北人口流动、文化交融的影响。

君山南麓上的君山寺,背倚长江、俯瞰全城。

摄影/NeoSong疾风劲草

江阴自古文脉绵长,春秋时期便处于吴文化核心区,深受延陵季子德政遗风熏染。南北朝时期,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昭明文选》期间,曾游历江阴邻近的顾山,留下文人墨客追慕的红豆树传说。西晋永嘉之乱、盛唐安史之乱、残唐五代战乱、宋代靖康之变……一次次历史巨变中,北人不断移民南下。江阴兼具长江渡口、商贸港口和军事要塞的地位,比江南其他地区迎来更多南北文化的交融。

江阴申港季子祠。

摄影/NeoSong疾风劲草

因此,江阴号称“南人北相”,这不仅是性格的交融,更是文化底色中的开放包容、灵动鲜活。江阴历来名人辈出,各个领域更是遍及种种经世致用之学,显出江阴人才与其他地区不同的鲜明特色。

江苏学政衙署

是当年苏沪徽一带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

图/视觉中国

在波澜壮阔的近代史中,身故后葬于江阴的盛宣怀无疑是一位勇敢的弄潮儿。他以传统的典当行业起家,却毅然将资本投入新兴的民族工业之中,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他创办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又办理湖北煤铁矿务,后期还投入于高等教育、电报等领域,是晚清的洋务运动中一颗闪耀的星辰。

随后的新文化运动中,来自江阴的刘氏三杰则在文艺领域大放异彩。语言学家刘半农,大胆探索白话文学,将代表女性的引入汉语白话文中。在他之外,音乐家刘天华、作曲家刘北茂,也以雅俗共赏的音乐作品流传于世。

江阴名士,辉映古今

制图/九阳

在江阴的璀璨群星中,徐霞客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1587年,他出生于江阴,因其家族亲历明末黑暗的官场政治,终身不愿为官,却把一腔热血抛洒给祖国的山河。1607年开始,他启程游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1636年后更是开启波澜壮阔的“万里遐征”,深入西南,开中国喀斯特地貌研究之先河,首次提出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还写下了对云南腾冲火山喷发的最早记录。

江阴徐霞客故居

摄影/某肆儿

作为地理学先驱,徐霞客的多项成果对后人影响深远;作为旅行家兼文学家,他也用《徐霞客游记》中细致的观察和洒脱的文笔,开创了一种新的地学审美范式。正因如此,徐霞客可谓是中国文旅事业史上的不朽丰碑,作品值得研究,精神殊堪发扬,价值亟待挖掘。

徐霞客用自己的一生丈量着祖国的山河

制图/夜鸣蝉,设计/九阳

江阴这片神奇的土地,值得被我们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

她的山脉,赋予她刚强的文化底色,她的水系,赋予她灵动的人文情怀。山水之间的江阴,刚柔并济的江阴,她的美丽与繁荣,早在千年前的大地之中,就已埋下伏笔,流淌出的千年文脉,至今历久弥新。

5月17日上午,徐霞客联盟发起仪式在霞客故里——江苏省江阴市举办。徐霞客联盟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首先倡议,联合中国地质学会徐霞客研究分会、中国地质大学、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江阴市徐氏文化研究会共同发起,旨在深入发掘徐霞客IP,从更深度、更专业、更科学的视角解读和弘扬徐霞客文化,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仪式上,联盟首批专家智库完成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孙福宝、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杨桂山、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理事长叶文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创新发展研究所所长李越、南极大使王昱珩共同加入联盟智库,将为联盟绘制蓝图、提供支持。

随着发起装置的点亮,动态数字长卷徐徐展开,生动呈现徐霞客游历线路,5家联合发起方与9家联盟城市代表携手完成仪式,标志着徐霞客联盟正式发起。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表示:中国国家地理召集各方朋友发起徐霞客联盟,是要做三件事。一、打磨“黄金游线”,将徐霞客游线上散落的珍珠串连起来,结合现代科技,让游客沉浸在400多年的时空变化里。二、打造“现象级IP”,邀请全球人才,为徐霞客IP设计辨识度极高的标志和视觉系统。三、与产学研各界联合,深耕 “研学教育与产业融合”。最终目标是把徐霞客 IP 打造成横跨时空的中国旅游 “超级符号”。徐霞客精神必将走向世界,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在发言中指出:徐霞客的足迹,不仅勾勒出祖国山川名胜的壮美画卷,更探索并发扬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传统发展理念。《徐霞客游记》中的地理科学成果领先同时期的世界,对今天也有参考和学习的价值。徐霞客联盟必将成为弘扬霞客文化、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希望徐霞客联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新高地,勾画区域发展新蓝图,成员们能共谱跨领域合作的新篇章。

活动现场设有霞客市集、中国国家地理主题区、互动打卡区、游戏区、共享舞台等五大区域,通过非遗展示、互动体验、情景演绎等形式,让公众沉浸式感受徐霞客文化魅力。

霞客市集

中国国家地理主题区

互动打卡区

游戏区

共享舞台

其中,“中国国家地理号”文创大篷车首次亮相,引发游客纷纷驻足打卡。

活动现场身着国风服饰的 NPC 穿梭其中,以情景演绎的方式讲述徐霞客故事,成为活动亮点。

徐霞客联盟的发起,不仅是对这位伟大地理学家的追思,也是对江阴文脉的一次重新梳理,让我们重新认识这片神奇的土地。

她的山脉,赋予她刚强的文化底色,她的水系,赋予她灵动的人文情怀。山水之间的江阴,刚柔并济的江阴,她的美丽与繁荣,早在千年前的大地之中,就已埋下伏笔,流淌出的千年文脉,至今历久弥新。

文 | 刘二毛

文字编辑 | 猫骑士

策划/审稿 | 欧寒天

图片编辑 | =G

地图编辑 | 夜鸣蝉

设计 | 九阳

首图 | NeoSong疾风劲草

封图 | NeoSong疾风劲草

总策划 | 宋静茹

项目执行 | 张静雨、周玥、黄一鑫

美术指导 | 杨莹、王慧君、可可

内容支持 | 牛加翼、罗心宇、王思一

多媒体支持 | 乔楠、庸国龙

视频 | 沈伟煌

部分图片 | 中国国家地理·自然教育

鸣谢 | 江阴市摄影家协会

📖

《江阴历史文化精华录》

《中国地貌》

《江阴城守纪》

《徐霞客游记》

《暨阳县治考论——兼论〈辞海〉“暨阳”词条》

《古暨阳县治考》

《宋代市舶司研究》

《明清长三角地区海防聚落体系研究》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棉业研究》

《淞沪会战后至南京保卫战前中日两军华东战场作战史实考察》

☞ 上下滑动查看 ☜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