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刷《无限超越班 3》的未播花絮,直接看愣了 —— 丁真穿许仙的素色长衫站在西湖布景前,连 “白姑娘,小心蛇妖” 这句台词都能念劈叉,卡壳成 “白娘子,小心蛇... 蛇啥来着”,杵在原地眼神发飘,直勾勾盯着场外的提词板,哈尼克孜三次递眼神提醒 “是白姑娘”
前几天刷《无限超越班 3》的未播花絮,直接看愣了 —— 丁真穿许仙的素色长衫站在西湖布景前,连 “白姑娘,小心蛇妖” 这句台词都能念劈叉,卡壳成 “白娘子,小心蛇... 蛇啥来着”,杵在原地眼神发飘,直勾勾盯着场外的提词板,哈尼克孜三次递眼神提醒 “是白姑娘”,他愣是没接住。刘涛忍不住打断:“你看着她的眼睛啊!许仙对白素贞的担心呢?你这不是演许仙,是演‘没睡醒的许仙’!” 结果转头就有工作人员拍着,丁真趁调灯光的间隙揣着手机逛片场,跟助理嘻嘻哈哈聊八卦,刚才的指导早抛到九霄云外了。
再翻《康熙王朝》陈道明怒斥群臣的名场面:他穿龙袍站在金銮殿上,手指百官时指节发白,眼神里又怒又痛,连额角青筋都跟着台词跳,一句 “朕的尸骨都寒了” 砸出来,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帝王的绝望劲儿。同样是演员,一边是连情绪都递不出去的摆烂,一边是把角色魂儿刻进骨子里的敬畏,这差距比菜市场新鲜青菜和蔫吧烂菜还明显!
现在不少新人演员,把 “瞪眼、噘嘴、皱眉” 当演技三件套,连情绪都懒得琢磨:某流量小生拍古装剧哭戏,对着镜头挤了三分钟没掉一滴泪,最后靠化妆师往眼角抹眼药水,镜头一停,他立刻掏手机刷短视频,手指在屏幕上飞快滑动,刚才的 “悲伤” 早没影了;丁真在《无限超越班》演 “断桥重逢”,哈尼克孜眼含热泪说 “官人,我等你好久了”,他却眼神飘向场外,台词说得有气无力,像在念购物清单,刘涛手把手教他 “眼神跟着对方走”,他练了两次就瘫在椅子上叹气 “这戏也太难了,不如拍广告轻松”。
更离谱的是 19 岁新人胡凌宸,去年接了校园网剧男主,开机才两天,就因为女友闹脾气,凌晨三点偷偷溜出剧组哄人,害 50 多号人原地待命 —— 场务大哥抱着几十斤的器材在寒风里冻了四小时,手都僵了;化妆师提前化好的妆,演员不在只能一遍遍补;编剧熬了通宵改剧本,把他缺席的八十多场戏拆给配角。事后采访他还轻描淡写:“就是点私事,没想到影响这么大”,连句正经道歉都没有,全程摆着 “我没错” 的脸。
老戏骨的演技,从来不是 “演” 出来的,是 “把自己活成角色” 的狠劲。李雪健拍《焦裕禄》时,为了贴角色的清瘦黝黑,每天只吃半碗米饭配咸菜,三个月瘦了 20 斤,脸颊都陷进去了;还专门去兰考县下乡,跟着农民下地插秧、挖沟渠,手上磨出厚茧,晚上睡村民家土炕,听他们讲焦裕禄顶着风沙种泡桐的事。有次拍焦裕禄带病开会,他故意熬了两个通宵不睡觉,拍的时候脸色蜡黄、说话发颤,导演看完直抹眼泪:“你哪是演焦裕禄,你就是他本人!”
后来拍《流浪地球 2》,李雪健已经得了鼻咽癌,喉咙溃烂到吞口水都像吞玻璃碴,导演劝他用配音,他摇头说 “角色的声音不能假,观众能听出情绪”。每次录音前,他都先喝口温水润喉咙,忍着疼一句句录,有段台词反复磨了 17 遍,直到声音里的沧桑感刚好对味,录完咳得说不出话,却笑着说 “这下踏实了”。巩俐演《秋菊打官司》更拼,在陕西农村待了 3 个月,跟着农妇学纺线、喂猪、烙饼,连走路腰微驼、说话带方言的调调都学透了,有次去镇上买酱油,摊主真把她当本地媳妇,拉着她聊 “今年麦子收成咋样”。
现在 “配音救场” 快成影视圈潜规则了,不少新人连背台词都做不到:有的直接当 “数字小姐”“数字先生”,拍戏全程念 “12345”—— 去年某古装剧拍朝堂对峙戏,女主本该说 “臣女冤枉,求陛下明察”,结果忘词了,对着皇帝扮演者念 “1234567,8910JQK”,还挤眉弄眼的,半点紧张感没有;后期配音时,配音演员对着她 “数数字” 的口型改台词,硬生生把 “冤情” 配成了 “撒娇”,剧情逻辑全乱了。
丁真拍短剧更离谱,连 “白姑娘” 和 “白娘子” 都分不清,对手戏演员反复暗示 “是白姑娘,不是白娘子”,他还是记混,最后导演只能让工作人员举着超大提词板,他照着念才勉强拍过。还有某古装剧女主的原声片段曝光,咬字含糊得像含着棉花,“琉璃盏” 念成 “流离展”,“凤冠霞帔” 念成 “凤冠霞皮”,网友吐槽 “比我家猫打呼还难懂,难怪要找配音救场”。更可笑的是,有新人参加综艺被要求念自己主演剧的台词,结果盯着屏幕愣了半天:“太久了,忘了”。
老一辈演员的台词功底,却能当 “听力教材”:陈道明拍《围城》前,提前三个月泡在图书馆,找钱钟书的著作和录音,连方鸿渐说话时扶眼镜的小动作、叹气的节奏都模仿;拍戏全程原声,没后期修过,方鸿渐被妻子误会时,他念台词声音发虚,尾音带点委屈的颤音,钱钟书看完样片专门夸他:“你把方鸿渐的酸气、迂气全念活了”。
何冰的话剧功底更绝,在《窝头会馆》里有段 20 分钟独白,从平静到愤怒再到无奈,每个字的轻重缓急都藏着情绪,他站舞台上不用麦克风,声音能穿透整个剧场,台下观众不用看字幕,跟着他的语气揪心;有次演出麦克风突然坏了,他照样镇定念完,结束后全场掌声响了五分钟。李保田拍《神医喜来乐》更较真,为了一句中药名的发音,专门去中医院拜师,跟着老中医念 “当归、黄芪、党参”,连声调都反复确认:“观众里可能有懂中医的,错一个字就是不尊重角色,也对不起观众”。
现在新人选剧本,先问的不是 “角色有啥故事”,是 “戏份多不多”“有没有特写”“能不能圈粉”,完全不管角色逻辑:某甜宠剧男主接了 “医生” 角色,进组前连听诊器咋用都不知道,拍戏时把听诊器按在患者肚子上,还问导演 “要不要假装听心跳”;道具师急得满头汗,现场翻医学视频教他 “听诊器要放胸口”,耽误了两小时拍摄。后来采访被问 “这个医生的核心是啥”,他愣了半天:“就是帅吧,能圈粉就行”。
胡凌宸更离谱,接校园网剧男主时连吻戏条款都没看,开机拍到吻戏突然撂挑子:“我不想拍吻戏,没跟我商量”,剧组只能临时改剧本,把吻戏改成拥抱;结果没几天,他又嫌自己戏份 “不够亮眼”,直接溜出剧组,完全不管 50 多号人等着他拍关键戏。这些新人关心的从不是 “角色是谁”“为啥这么做”,是 “这个角色能给我带来啥”。
老戏骨揣摩角色,能把剧本翻出毛边:张国立演《康熙王朝》前,做了半年准备,通读《清史稿》《康熙起居注》,还去故宫看康熙的字画,连皇帝吃饭夹菜的手势都参考清代宫廷画;为了演好康熙不同年龄段,他观察老人走路的慢节奏、中年人说话的威严劲,甚至琢磨出 “年轻时康熙迈左腿、晚年迈右腿” 的细节 —— 年轻时意气风发,步幅大;晚年体弱,脚步轻。
吕中演《神探狄仁杰》的武则天,专门去博物馆看唐代陶俑,发现唐代贵族女性走路腰板直、手放腰侧,说话慢却坚定;她还翻武则天的传记,说 “武则天的威严不在嗓门大,在眼神里的算计,哪怕坐着不说话,别人也不敢轻视”。有次拍武则天批阅奏折,她故意把笔握得很紧,手指关节发白,眼神专注到没听见导演喊 “停”,直到放下笔才反应过来。
游本昌拍《济公》更把角色刻进骨子里,为了贴近 “疯癫却善良” 的形象,故意把头发弄乱,衣服缝补丁,甚至在衣服上抹泥巴;拍戏时经常蹲路边跟群演聊天,学普通人的神态;拍济公分包子的戏,他提前跟道具组说 “包子要做刚出锅的,有点烫嘴”,拍摄时一边喊 “吃包子咯”,一边递包子,还不忘提醒 “小心烫”,那股亲切感,让观众觉得济公就住隔壁巷。哪怕戏服沾泥发臭,他也不让换:“济公就是这么接地气,新衣服反而不像他”。
现在某些新人,没作品先摆排面:有的进组带 8 个助理,助理围着递水、扇风、整理衣服,他窝在躺椅上刷手机,剧本翻都没翻;还有的指定喝某国进口矿泉水,剧组临时买的国产水他不喝,非要助理从外地空运,耽误两小时开机;更离谱的是,有新人因为剧本里一句 “不符合自己形象” 的台词,直接罢演,导演和编剧反复解释 “这句符合角色逻辑”,他还是不松口,最后剧组只能改台词。
胡凌宸刚有点名气就飘了,进组要求剧组清空一层酒店楼层:“怕被粉丝打扰”,剧组协调半天才腾出房间;结果拍戏时他因为跟女友吵架,故意拖延进度,一场简单的对话戏拍了 12 遍,工作人员连续三天没合眼,场务大哥抱着器材在旁边等,眼睛红得像兔子,他却还发脾气:“你们拍得太慢了,耽误我休息”。事后被问起,他还狡辩:“离组跟女友无关,是剧组计划有问题”,半点不心疼工作人员的辛苦。
老一辈演员却把 “戏比天大” 刻进骨子里:李雪健拍《水浒传》时,为了一场武松打虎的戏跟导演争了 3 小时 —— 导演想加特效让老虎更凶,突出武松的 “勇”,李雪健反对:“武松的勇不在老虎凶,在他面对老虎时的冷静,过度特效会让角色变虚,观众看不到他的内心”;他还现场示范,握打虎棒的手紧绷,眼神里又狠又慌,导演看了直接采纳:“你说的对,角色的魂比特效重要”,这段后来成了经典。
陈宝国演《大宅门》的白景琦,主动要求删自己的高光镜头:有场戏是白景琦教训儿子,导演拍了段他咆哮的镜头,画面张力足,陈宝国看完却跟导演说 “这段得删,白景琦的狠劲要藏着,越平静越有威慑力,这样角色才立体”;最后改成白景琦坐在椅子上,眼神冷冷地盯着儿子,一句话没说,却比咆哮更让人怕。
赵丽蓉老师登春晚更拼,演《如此包装》时,有时带点方言;彩排到凌晨,她扶着墙咳嗽,助手劝她休息,她却坚持 “再走一遍台,别出岔子,观众买票来看,不能糊弄”;最后带病演出,这句台词成了春晚经典,至今还被人模仿。
老戏骨哪怕拿遍大奖,也依旧低调:李雪健出道几十年,拿过金鸡奖、百花奖,出门还坐公交地铁,有网友拍到他在公交上给老人让座,穿普通外套,没一点 “大牌” 架子;拍戏时跟群演一起吃盒饭,有群演不好意思坐他旁边,他拉着人家说 “都是为了戏,别客气”。
张少华晚年住北京老房子,六十多平米,墙皮都掉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一柜子剧本,每本都写满批注 —— 哪里加小动作、哪里调语气,清清楚楚;拍戏时自带馒头咸菜当午饭:“剧组的饭挺好,就是自己带的吃着踏实”;后来身体不好,拍哭戏也不用眼药水,靠情绪酝酿眼泪,导演劝她少拍点,她却说 “只要还能演,就不想歇着,演戏是我的命”。
可现在新人刚有点热度就飘:19 岁的胡凌宸演部短剧有了几万粉丝,就敢擅自离组,害剧组损失 10 万还不道歉;丁真凭颜值转型演员,不练基本功,拍戏靠提词板,被曾志伟训 “要尊重职业”,表面说 “下次注意”,转头拍新戏还是不背台词,工作人员透露 “他觉得有提词板就行,没必要花时间背”。
还有某新人参加综艺,因为节目组没给单独化妆间,当场摔了化妆刷,化妆品撒了一地,工作人员蹲在地上捡,她还喊 “赶紧给我找间像样的屋子,别耽误我化妆”;可她出道至今,连一部能拿出手的作品都没有,粉丝却在网上吹 “姐姐值得最好的”。
不是说新人不能犯错,是态度决定一切。老戏骨的 “体面”,不是靠助理、排面堆的,是靠一辈子对职业的敬畏、对作品的负责挣的;新人的 “排面”,是靠资本包装、耍脾气撑的,一戳就破。娱乐圈从不缺俊男美女,缺的是愿意沉下心磨演技、抠角色的人。
那些能穿越时光的经典角色,焦裕禄、康熙、济公,从不是靠流量堆的,是靠演员台词里的劲、眼神里的戏、骨子里的敬业撑的。观众或许会因颜值暂时喜欢新人,但最后记住的,永远是有血有肉的角色和有实力的演员。
你们刷剧时有没有被新人演技尬到抠脚?或者被老戏骨的细节戳中过?评论区唠唠!
#新老演员演技对比 #演员的职业素养 #娱乐圈乱象吐槽 #老戏骨的敬业时刻 #影视圈那些事#上头条 聊热点#
来源:影之青春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