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江西鄱阳县双港镇的夜色里,一场未成年人之间的暴力冲突划破平静,11岁的王某先被5名同龄人围殴致轻伤。当警情通报披露涉案者年龄(11至14岁)时,公众的震惊与愤怒达到了顶点:本该是天真烂漫的年纪,为何会挥出如此凶狠的拳头? 这场冲突撕开的不仅是校园外的安全
近日,江西鄱阳县双港镇的夜色里,一场未成年人之间的暴力冲突划破平静,11岁的王某先被5名同龄人围殴致轻伤。当警情通报披露涉案者年龄(11至14岁)时,公众的震惊与愤怒达到了顶点:本该是天真烂漫的年纪,为何会挥出如此凶狠的拳头? 这场冲突撕开的不仅是校园外的安全漏洞,更直指未成年人犯罪矫治体系的深层命题:对犯错的孩子,我们是选择“一放了之”的纵容,还是“一罚到底”的苛责呢?
王某豪因琐事纠集同伴施暴时,或许笃定“未成年”是免罪金牌;程某文(14岁)挥出拳头时,可能并未意识到治安处罚的约束力。但法律早已划出清晰的红线:《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对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专门学校的矫治教育是“悬崖勒马”的关键一步。
这让人想起2024年邯郸初中生被害案,三名未满14周岁的嫌疑人因罪行恶劣被最高检核准追诉。两起案件的共性在于,法律从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挡箭牌”,而是既守住“保护”的底线,又亮出“惩戒”的利剑。鄱阳案中,14岁的程某文被治安处罚,其余4人被送专门学校,这种“区别对待”的处置,恰恰体现了法律的精细化:年龄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矫治也不是放弃教育的托词。
“送专门学校”听起来冰冷,实则是对罪错未成年人最有温度的挽救。江苏检察机关打造的“蓝宝·红叶”社会观护基地里,罪错少年在农耕实践中重塑责任感;湖北十堰启明学校的“一人一策”矫治方案里,心理疏导与法治教育让叛逆者逐渐找回人生坐标。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真理:专门学校不是“少年监狱”,而是“人生修复厂”。
鄱阳案中的王某豪、王某轩们,在专门学校里将接受行为矫正、学业辅导与心理干预。或许他们曾在冲动中迷失,但社会没有选择放弃,就像2023年阳江校园暴力事件后,那些进入矫治体系的孩子,有人学会了控制情绪,有人掌握了谋生技能,最终带着“改过者”的身份而非“犯罪者”的标签回归社会。这种“救赎式矫治”,正是法治社会对“人是可以被教育的”这一信念的坚守。
案件通报里有两个细节格外动人:一是王某先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时,教育、公安部门同步开展心理疏导;二是警方呼吁网友“不传播视频,避免二次伤害”。这背后是对“双向保护”的清醒认知,既要让施暴者付出代价,也要让受害者得到疗愈。
回顾2024年抖音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社会责任报告》,平台通过内容过滤、时长限制为孩子筑起网络防线;再看最高检发布的“十大法律监督案例”,司法机关对校园暴力的零容忍态度……这些努力共同织就一张网:家庭要做好“第一任老师”,学校要筑牢“安全堡垒”,社会要提供“改过通道”。鄱阳案的处理,正是这张网的一次具象化运作——它或许不完美,却足够真诚地践行着“既不让恶行蔓延,也不让希望熄灭”的承诺。
当11岁的拳头落下,我们看到的不应只有暴力的残酷,更应看到矫治体系的意义。它承认未成年人的可塑性,也尊重法律的严肃性;它对受害者报以关怀,也对犯错者保留救赎的可能。
鄱阳案的结局不是“完美童话”:王某先的伤痛需要时间愈合,施暴者的矫治之路充满挑战。但这恰恰是最真实的社会治理图景,没有一蹴而就的正义,只有在冲突中不断校准的天平。我们期待王某豪们在专门学校里真正醒悟,期待王某先能走出阴影,更期待这样的案例能推动未成年人保护与矫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因为真正的法治文明,不仅在于惩罚犯罪的力度,更在于挽救生命的厚度。当每一个迷途少年都能在矫治中找到“折返点”,当每一个受害者都能在关怀中重建生活,我们才能真正说:这是一个有力量,更有温度的社会。
#警方通报11岁男生校外被5人殴打
#上头条 聊热点#
来源:吃瓜下午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