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 金囊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6 15:00 1

摘要:青州府益都县有个樵夫叫陈守义,三十余岁,为人忠厚老实,每日上山砍柴换些米粮,与老母亲相依为命。他虽家境贫寒,却有个铁打的规矩——不义之财分文不取,邻里们都称他“陈老实”。

青州府益都县有个樵夫叫陈守义,三十余岁,为人忠厚老实,每日上山砍柴换些米粮,与老母亲相依为命。他虽家境贫寒,却有个铁打的规矩——不义之财分文不取,邻里们都称他“陈老实”。

这年秋末,连日阴雨,山路湿滑。陈守义冒雨上山砍柴,走到半山腰的破凉亭避雨时,忽见石凳下露出一个锦缎包裹。他弯腰拾起,只觉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里面竟是满满一袋金锭,足有二三十两,还有一张写着“张记布庄”的字条。陈守义心中一惊,暗忖这定是布庄老板赶路时不慎遗失的,这般多的银子,够寻常人家过一辈子了。

图片为AI生成

他握紧锦囊,丝毫没有占有的念头,反而忧心忡忡:“失主丢了这么多钱,怕是要急疯了!”雨势稍减,他便放弃砍柴,揣着锦囊直奔县城。张记布庄就在县城中心,陈守义刚走到门口,就见一个身着绸缎的中年男子正焦躁地来回踱步,满脸愁容,正是布庄老板张万成。

张万成见一个樵夫站在门口张望,不耐烦地问道:“你有何事?”陈守义上前一步,双手递出锦囊:“张老板,你是不是丢了东西?这是我在山中凉亭拾到的。”

张万成眼睛一亮,接过锦囊打开一看,里面的金锭分毫不差,顿时喜出望外,紧紧抓住陈守义的手:“恩人!真是恩人啊!这银子是我要给供货商的货款,若是丢了,我这布庄就要倒闭了!”他当即从袋中取出五两金锭,塞给陈守义:“这点心意,你务必收下,多谢你拾金不昧!”

陈守义连忙推辞:“张老板客气了,拾到东西归还本是应当,我怎能要你的钱?”说罢,转身就想走。张万成却不依,拉着他不放:“恩人若是不收,就是看不起我!这样吧,我店里正好缺个管账的伙计,你若不嫌弃,就来我这儿做工,每月给你二两银子,比你砍柴强多了!”

陈守义家中老母常年患病,正需要用钱,思索片刻后便答应了。自此,他便在布庄做工,每日记账管货,手脚麻利,又极讲信用,张万成对他愈发信任,不久后便让他掌管了布庄的进出账目。

谁知好景不长,半年后,张万成的表弟李三来布庄帮忙。李三是个游手好闲之徒,见陈守义深得表哥信任,心中嫉妒,便暗中盘算着陷害他。一日,李三趁陈守义不备,偷偷拿走了布庄柜中的十两银子,又在账本上做了手脚,将亏空算在了陈守义头上。

月底对账时,张万成发现少了十两银子,账本上的记录也与库存不符。李三在一旁煽风点火:“表哥,这账目一直是陈守义管的,除了他,没人能接触到银子!我看他就是表面老实,实则早就心怀不轨,当初拾金不昧说不定就是故意做戏!”

张万成起初不信,但在李三的挑拨和“证据”面前,渐渐起了疑心。他叫来陈守义质问,陈守义大呼冤枉,却拿不出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张万成一气之下,将他赶出了布庄,还四处宣扬他监守自盗,坏了他的名声。

陈守义百口莫辩,只能回到家中,重新以砍柴为生。可乡亲们听信了传言,对他指指点点,连往日熟悉的雇主都不肯再买他的柴。母子俩的生活愈发艰难,老母亲急火攻心,病情也加重了。陈守义心中委屈,却依旧坚信自己没做错事,每日依旧勤勤恳恳砍柴,只是眉宇间多了几分愁苦。

这夜,陈守义砍柴归来,疲惫地坐在门槛上发呆。忽听院中传来一阵轻微的“簌簌”声,抬头一看,只见一只通体雪白的狐狸站在院中,口中叼着一个布包。狐狸将布包放在他面前,用脑袋蹭了蹭他的裤腿,眼中似有灵性。

陈守义认出这是山中常见的白狐,往日砍柴时也曾见过几次,只是今日它模样格外不同。他打开布包,里面竟是十两银子和一张字条,字条上写着李三偷银子的经过,还有他藏赃银的地点。陈守义又惊又喜,连忙问道:“这是你找到的证据?”白狐点了点头,转身就想走。

“恩人留步!”陈守义连忙叫住它,从屋里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留下的半块饼,递给白狐,“多谢你帮我洗清冤屈,这点东西你拿着吧。”白狐叼过饼,三两口吃完,对着陈守义拱了拱手,便消失在夜色中。

次日一早,陈守义拿着证据来到布庄,找到了张万成。张万成看过字条,又按照上面的地点找到了赃银,顿时明白了自己错怪了陈守义。他羞愧不已,连忙向陈守义道歉,又将李三赶出了布庄,还张贴告示,为陈守义恢复了名声。

张万成再次邀请陈守义回布庄做工,还提出要将女儿许配给他。陈守义婉拒了婚事,却答应回布庄帮忙。此事传开后,乡亲们都称赞陈守义是个君子,连狐仙都愿意帮他。

后来,陈守义用自己攒下的银子,在县城开了一家小杂货铺,诚信经营,生意越来越红火。他依旧保持着拾金不昧的本性,遇到有人遗失东西,总会想方设法归还。有人问他为何能始终坚守本心,他笑着说:“做人讲究的是问心无愧,不是自己的东西,再好也不能要。当初我拾到金囊归还,并非为了求回报,如今能得到善果,不过是上天眷顾罢了。”

而那只白狐,也时常会出现在陈守义的杂货铺附近,有时会叼来一些山中的野果,有时会在店外晒太阳。陈守义总会为它准备好食物和清水,一人一狐,成了县城里一段奇特的佳话。百姓们都说,陈守义的善举感动了狐仙,这才得到了庇护。而这个故事,也一直被益都县的人传颂着,告诫子孙后代:拾金不昧是立身之本,诚信善良终会得到回报。

来源:朵朵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