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对胰腺癌这个词,甚至连听都没听过几次。可一旦被确诊,它的杀伤力却让人措手不及。不是说得病的人没治,而是大多数人,根本没发现它就已经是晚期了。
很多人对胰腺癌这个词,甚至连听都没听过几次。可一旦被确诊,它的杀伤力却让人措手不及。不是说得病的人没治,而是大多数人,根本没发现它就已经是晚期了。
这两年,牛津大学搞了一项挺吓人的研究。他们认真解剖了300位因为胰腺癌离世的患者,研究他们的病史、生活习惯、身体状态,最后总结出四个惊人的共性。说实话,看完真的有点后背发凉——这些特点,很多人多少都沾点边。
胰腺这个器官,说它“脾气古怪”不为过。它躲在胃后面,不大不小,却管着血糖、消化,权力不小。但偏偏它生病的时候,几乎不吭声。
很多患者在查出胰腺癌时,病灶已经扩散了。这不是偶然。胰腺癌的早期信号太模糊,甚至医生都未必能第一时间察觉。什么上腹不适、消化差、体重突然掉——这些症状太常见了,甚至像在感冒。
牛津大学的这项研究,其实是想搞清楚:到底是什么,让这些人最后都走向了胰腺癌的深渊?
这个研究里,有超过七成的患者,在确诊胰腺癌前几年,就已经是糖尿病患者或血糖异常人群。他们的空腹血糖往往忽高忽低,胰岛素抵抗早就悄悄发生。
不是说糖尿病一定会导致胰腺癌,但从医学角度看,高胰岛素环境会刺激细胞异常增生,而胰腺本身就是胰岛素的“出生地”。时间一长,这种慢性负担就可能诱发癌变。
其中不少人是在确诊癌症前1~2年才突然出现血糖失控的。医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癌前糖尿病”,其实就是胰腺已经长了肿瘤,才导致血糖问题。可惜,大多数人根本没当回事。
这300名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生前常年抱怨肚子胀、饭后不舒服、油腻吃不下,有些人甚至排便稀烂、漂油,典型的脂肪泻表现。但他们几乎都没去看医生,或者看了也没查出个所以然。
因为胰腺管着消化酶,一旦出问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脂肪类食物消化困难。但这些信号太容易被误判为“老胃病”了。尤其是中老年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肠胃差点正常,硬是拖着没去医院。
有个案例印象特别深:一个60多岁的退休老师,三年里体重掉了十公斤,常年腹泻。家人以为是吃得油腻,直到黄疸出现才去查,结果已经是晚期胰腺癌。
研究发现,这些患者中,超过六成有长期吸烟史,不少人每天还要喝酒。香烟里的致癌物,会通过血液刺激胰腺细胞;酒精则会让胰腺反复发炎,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癌的直接“温床”。
医生们一直说,慢性炎症是癌变的前奏。可惜很多人就是不信。有人觉得“我抽了几十年烟,也没事”;也有人说“我爷爷天天喝白酒,活到九十”。但身体是自己的,胰腺能不能扛住,谁也说不准。
长期吸烟和饮酒,对胰腺的破坏是悄无声息的。等到真的出问题,已经晚了。
这个共性最让人警惕。研究里约有15%的患者,家族中有人得过胰腺癌、乳腺癌或者结肠癌。虽然这个比例不算特别高,但在临床上,这种“家族聚集性”是不得不提的。
部分胰腺癌与BRCA等基因突变密切相关,这种突变不仅和乳腺癌有关,也会让胰腺细胞更容易发生恶变。但普通人根本不会想到去做基因检测。等到家里第二个人确诊,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巧合。
有些医生建议,如果家族中有人得过胰腺癌,尤其是一级亲属,应该提前做影像学检查和基因筛查。别嫌麻烦,这真的是救命的事。
这项研究给我们的提醒,不只是“胰腺癌很可怕”,而是这些共性,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能察觉到。只是我们太容易忽略。
血糖异常别只想着控糖,多想想背后的器官;消化不良别总以为是吃坏了肚子;烟酒习惯不是“扛得住”就万事大吉;家里有人得癌,防线就该往前挪。
胰腺癌不是从天而降的灾难,它是一次次忽视之后的积累。对身体认真一点,活着才更安心。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磊,李娜.胰腺癌的早期筛查与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23,50(11):601-606.
2. 陈志宏,张敏.胰腺癌的流行病学现状及防控策略[J].实用肿瘤杂志,2022,36(9):721-726.
3. 刘欣,赵强.胰腺癌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4,23(3):157-162.
来源:中医霍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