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终极能源”的风又吹起来了。2025年刚过半,核聚变领域就接连炸出大新闻:“东方超环”实现1亿摄氏度稳态运行1066秒,“中国环流三号”突破“双亿度”运行纪录,上海电气更是交付了比国际ITER项目同类部件大1.2倍的环形磁场线圈箱。资本市场瞬间沸腾,
“人类终极能源”的风又吹起来了。2025年刚过半,核聚变领域就接连炸出大新闻:“东方超环”实现1亿摄氏度稳态运行1066秒,“中国环流三号”突破“双亿度”运行纪录,上海电气更是交付了比国际ITER项目同类部件大1.2倍的环形磁场线圈箱。资本市场瞬间沸腾,短短一周内,三十多家沾边“量子”“超导”的公司纷纷宣称“布局核聚变”,股价跟风暴涨。
但热闹背后藏着真相:核聚变从实验室走向商用,核心卡在超导磁体、真空室等几大关键设备上,全球能造出合格产品的企业屈指可数。十家喊着“蹭风口”的公司里,九家连高温超导带材都造不出来,真正掌控产业链命脉的,是6家手握80%市占率的硬核企业。今天就拆透核聚变的“真核心”与“伪概念”,教你精准避开杂毛股。
一、先破骗局:“蹭概念”的3个套路,一看就露馅
核聚变的技术壁垒有多高?单一个超导磁体就需要攻克-269℃低温制冷、精密绕制等十多项核心技术,一套实验装置成本动辄数十亿。那些想靠“蹭概念”割韭菜的公司,总逃不过这三个套路:
1. 只谈“合作”不谈“订单”,协议全是空话
“与某高校共建实验室”“参与核聚变预研项目”是最常见的话术,但细看协议全是“加强交流”“共同探索”这类模糊表述,连具体供货品类、技术指标、交付时间都没有。有家做普通电缆的公司,仅凭一张“与研究所的合作意向书”就宣称“切入核聚变赛道”,但财报里连100万的相关研发投入都没有——要知道,千米级高温超导带材的生产线投入就得过亿。
2. 把“通用技术”包装成“核聚变专属”
不少做常规电工材料的企业,把普通不锈钢板说成“核聚变真空室专用材料”,把工业制冷设备吹成“超导磁体配套制冷系统”。这纯属偷换概念:核聚变用的真空室要承受中子辐照和电磁冲击,焊接精度必须控制在毫米级,普通不锈钢板根本达不到抗辐照标准;而超导磁体需要的是能稳定维持4K液氦环境的制冷系统,和工业级制冷设备完全是两码事。
3. 蹭“上下游”热度,实则八竿子不沾边
最荒诞的是一些“间接关联”的公司:卖真空泵的喊“核聚变需要真空环境”,做焊接设备的说“真空室要焊接”,甚至连生产特种钢材的都宣称“是核聚变核心供应商”。这逻辑就像卖水泥的自称“新能源汽车核心企业”——没错,新能源汽车需要水泥建厂房,但这和核心技术半毛钱关系没有,根本享受不到产业爆发的红利。
二、核心清单:6家真龙头,垄断80%核心市场
核聚变产业链就像一座金字塔,顶端是超导磁体、真空室、偏滤器三大核心环节,6家龙头企业分别占据这三大领域,形成了“谁都离不开谁”的垄断格局。
1. 超导磁体三巨头:聚变堆的“心脏掌控者”
超导磁体是约束上亿度等离子体的核心,其成本占ITER项目总投资的28%,在未来高温超导堆中占比甚至会飙升到46%。国内70%以上的超导材料市场被这三家垄断:
• 西部超导:绝对的低温超导龙头,其NbTi、Nb₃Sn材料市占率超70%,深度参与国际ITER项目供货。更关键的是,它已布局高温超导REBCO带材,技术对标国际第一梯队,完美衔接从当前实验堆到未来商用堆的技术迭代。
• 联创光电:高温超导产业化的先锋,子公司联创超导已掌握千米级高温超导带材量产能力,和中科院合作研发的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早已应用在核聚变预研中。比起只会做材料的企业,它直接能提供磁体系统解决方案,议价能力更强。
• 永鼎股份:高温超导带材的核心供应商,自主研发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性能达到国际水平,已经和多家聚变装置项目方签订了供货协议。在高温超导成为商用堆主流方向的趋势下,它的市场份额还在持续扩大。
2. 真空室双雄:“终极能源容器”的建造者
真空室是核聚变反应堆的“安全屏障”,要承受真空压差和中子辐照,制造难度堪比“太空舱”。全球能造出大型聚变堆真空室的企业不超过5家,国内市场被这两家牢牢把控:
• 合锻智能:这两年冒出来的“黑马”,2024年直接中标BEST装置首批真空室段,拿下2.09亿元大单。它攻克了厚板回弹控制、奥氏体不锈钢电子束焊接等关键技术,组建了百人专项团队,技术还获得了国际认证,是国产替代的核心力量。
• 上海电气:核电设备龙头的实力绝非浪得虚名。2025年10月刚交付全球最大的环形磁场线圈箱,重达400吨,尺寸比ITER项目的同类部件还大,此前还完成了ITER项目磁体冷测试低温容器的交付。凭借大型金属构件加工的顶尖能力,未来商用堆的批量制造大概率绕不开它。
3. 偏滤器材料龙头:直面高温的“防护盾专家”
偏滤器是聚变堆的“散热器”,直接承受等离子体轰击,温度能达到上万摄氏度,材料必须用熔点3422℃的钨基材料。国内几乎所有聚变项目的偏滤器材料都来自这家:
• 安泰科技:国内等离子体面对组件(PFCs)材料的绝对龙头,研发的钨铜偏滤器组件完全对标ITER标准,已经为“东方超环”“中国环流三号”等多个项目提供样品。随着未来商用堆维护需求爆发,这种易损件的替换市场会持续释放。
三、避坑指南:3个指标,普通人也能辨真假
不用懂核聚变原理,只要盯着这三个指标,就能轻松区分“真龙头”和“杂毛股”:
1. 查研发:看“真金白银的投入”
真龙头的研发投入都有明确指向:西部超导每年在超导材料上的投入超3亿元,合锻智能为真空室项目组建百人团队,上海电气更是耗时五年攻克线圈箱技术。而杂毛股要么研发费用里找不到“核聚变”相关明细,要么投入占比不足1%,纯属摆样子。
2. 看订单:找“可落地的硬合同”
订单是最实在的试金石。联创光电的高温超导带材已经批量供货,合锻智能有2.09亿元的真空室订单,上海电气更是拿到了ITER项目的正式订单。那些只有“意向书”“合作框架”的公司,本质都是蹭热度,根本没进入核心供应链。
3. 对技术:看“是否匹配核心环节”
核聚变的核心就三个:超导磁体、真空室、偏滤器。如果公司的产品不是这三大环节的直接部件,比如只是卖普通电缆、通用真空泵,哪怕吹得再天花乱坠,也只是产业链的“边缘玩家”,享受不到核心红利。
结语:风口里,“卖铲子的人”才最稳
核聚变的商业化还有距离,国际ITER项目预计2035年才实现氘-氘运行,我国BEST装置也要到2027年才首次试运。但这并不影响产业链核心企业提前收割红利——就像互联网爆发前,造服务器的企业先赚钱一样,现在每台实验装置的建造、每个技术节点的突破,都在给这6家龙头送订单。
对普通人来说,与其追那些连技术门都没摸到的杂毛股,不如看懂这6家企业的逻辑:它们垄断了超导磁体、真空室等“卡脖子”环节,拿了80%的市场份额,无论未来哪家企业率先实现商用,都绕不开它们的供应。
能源革命的浪潮里,从来都是“真干活的人”笑到最后。那些愿意砸数十亿研发、耗时数年攻技术的企业,才是真正能接住“终极能源”红利的核心玩家。
来源:Kitty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