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阳曲县村名由来里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意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5 13:55 2

摘要:黄寨镇还有个“柏井村”。传说古时候村南的古刹里有四棵大柏树,村南口有一眼水井,春天泉水会上溢自流,所以村子就得名“柏井”。柏井古时候是出石岭关的要冲,也是扼守太原的军事重镇。

​​​

阳曲这地方,历史也很悠久,它的名字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是“河千里一曲,当其阳”的意思,就是说县城在黄河弯曲处的北岸。

黄寨镇的“黄寨村”,原名“黄头寨”。后来村子南面建了东、西两座黄土堡,就改名叫“黄土寨”,后来简化成了“黄寨”。

黄寨镇还有个“柏井村”。传说古时候村南的古刹里有四棵大柏树,村南口有一眼水井,春天泉水会上溢自流,所以村子就得名“柏井”。柏井古时候是出石岭关的要冲,也是扼守太原的军事重镇。

黄寨镇另一个村,“上安村”,原名“上岸村”。传说在大禹治水的时候,湖水涨潮就涨到这儿。后来人们为了图个长治久安、风调雨顺的吉利寓意,就把村名改成了“上安村”。

大盂镇的“大盂村”,这名字跟地形有关。村子四周都是高山,中间低平,形状像古代一种叫“盂”的盛液体的器物,所以就叫“大盂村”了。

大盂镇还有个“南高庄村”。它原名“三和店”,相传是有三家合伙在这里开店,取个和睦共处的意思。村子分上堡、下堡,也叫上店、下店。因为南边地势低,为了避水害,村民就反其意取名叫“南高庄”。

大盂镇另有一个村子叫“三畛村”。“畛”字在《说文解字》里是“田间之陌”的意思,“一畛为240步、400米”。所以“三畛村”这个名字,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历史感。相传村里王姓的始祖王现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北宋年间举家迁到这里,建房买地营造庄园。

因为这个堡距当时的“安生都”(现在的安生村)有三畛地,所以就取名“三畛”村,也寄托着“三阳开泰”和“田中珍宝”的美好愿望。

有古记载说:“自忻驭车去并,趴石岭遂见东南有一去处楼阁连云,瓦缝交错,气势宏伟也,遂问何处,夫遥鞭指曰,此三畛也。” 这村子号称“太原府北门第一文化村”,向来以文化底蕴厚、建筑宏伟、出人才多而百里闻名。

东黄水镇的“东黄水村”,古时候叫“五龙镇”,因为五条河在这里汇合。后来村里修了东、西、南、北、中五座土堡,所以又叫“五堡村”。村子地处两岭山下,每到雨季,山洪暴发,村南的河里会卷进大量泥沙,河水变得浑浊黄浊,绕着村南流过去,它又和“西黄水”相对,所以就得了“东黄水”这个名字。

东黄水镇还有个“故县村”。这个村来头不小,它原是古代的“木井城”。根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阳曲)县城,故木井城也,东魏孝静帝筑城,城中有井,以木为甃,因名之。” 因为在隋朝大业末年这里做过阳直县的县治,唐朝武德年间又做过汾阳县、阳曲县的县治,后来县城迁走了,这里就叫“故县村”了。

现在村里那口木井还在,井口是一尺多厚的石头凿的孔,周围有24道深达2寸多的沟痕,那是井绳磨出来的,足见这村子历史有多久远。

泥屯镇的“泥屯村”,名字由来比较直接,因为村子地处泥水淤积的地方,所以就叫“泥屯”了。

泥屯镇的“归朝村”,有个传说。据说古时候有一位官做到丞相的大官,辞官后隐居在这里,还在村南建了一座“离相寺”。后来这位大官又奉诏回朝去了,村子就取名叫“归朝”。

泥屯镇的“龙泉村”,是因为村子中间和西南边有很多泉水,大的有三股,泉水清凉解渴,严冬也不结冰,俗称“龙泉”,村子因此得名。

泥屯镇还有一个“杨家井村”。相传北宋年间杨家将镇守天门关的时候,在这个村挖泉掘井,村子因此得名。这算是杨家将故事在当地的一个烙印吧。

高村乡的“高村”,原名“太平西庄”。因为地势低洼,经常遭水灾,村里人就反其意把村名改成了“高村”,希望能避开水的困扰。

高村乡的“北社村”,原名“范家堡”。传说在清咸丰年间,这里连年荒旱,村民为了求神祈雨,大办“社火”,就把村名改成了南、北社,这个村子在北边,所以叫“北社”。

高村乡还有“南白村”和“北白村”。它们原名“南宋里”。传说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为了推翻元朝统治,曾来这里串联。刘伯温怕被元朝统治者追踪,就嘱咐村里人,要是有人查问,就说他去了“白村”。从此,人们就把“南宋里”改成了“白村”作为纪念,因为村子分南、北两处,所以就有了“北白”、“南白”之称。

凌井店乡的“凌井店村”,因为它地处盂县和阳曲县之间,是来往商旅的必经之路,行人经常在这里吃饭住宿,所以叫“店上”。又因为它靠近凌井村,所以就得名“凌井店村”了。

凌井店乡的“大方山村”,是因为村子位于盂阳古道的南边,而且三面环山,所以叫这个名字。

杨兴乡的“杨兴村”,相传宋代杨六郎曾在这里操练兵马,现在村南还有六郎寨的遗址。村子取“杨家将兴旺强盛”之意,所以叫“杨兴村”。这又是杨家将故事的一个影子。

侯村乡的“黄道沟村”,村子因为地处黄土沟,所以最早叫“黄土沟”。因为这条沟是通向王兴坪的道路,就慢慢演变成了“黄道沟”。相传远古时代黄帝战蚩尤,曾驻扎在这条沟里,并修成了大道。沟边有一处平地叫“蚩尤坪”,相传就是黄帝大战蚩尤的地方。好家伙,这传说一下子就把历史拉到远古时期了。

西凌井乡的“北小店村”,是古时候从太原通往静乐、岚县等地的主要通道,常有人在这里吃饭住宿,所以叫“小店”。又因为在太原的北边,就叫“北小店”。

西凌井乡的“西凌井村”,因为村子在山沟里,沟里有一眼水井,水源充足,人们为了吃水方便,大多靠近水井居住,所以村子就叫“凌井村”。古时候这里是西北和陕北沿河各县去太原的交通要道,宋朝时是兵家驻防的重地,设有酒馆、客栈,史称“凌井驿”、“凌井口”。

阳曲镇的“皇后园村”,跟汉代历史有关。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薄姬,也就是文帝刘恒的母亲,曾在这里住过。刘恒8岁的时候被立为代王,薄姬曾跟着儿子来过代国。后来刘恒当了皇帝,尊薄姬为皇太后。薄太后驻跸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皇后园村。相传在这以前这里叫尹家沟,薄姬被尊为皇太后以后,才改名叫皇后园。

阳曲镇还有个“皇花园村”,在皇后园村东北大约一千米的地方。相传西汉薄太后驻跸在皇后园的时候,这里是皇家的花园,所以叫这个名字。

阳曲镇的“歇子寨”,相传原名叫徐村,村里有座古庙。明朝万历年间,村里一个车夫赶车往太原送粮。回来的路上,碰到一个人搭车。走到古庙前,搭车的人要求停车歇歇脚。车停了,车夫进庙喝水。等他喝完水出来一看,乘车的人不见了,却看见一个铁人立在庙旁边。村民就立了碑记下这件事,并把村名改成“歇子寨”,意思是乘车人在这儿歇了脚。这也是个有趣的传说。

阳曲镇的“晋庄”,在清道光《阳曲县志》里记载的名字是“大、小坟村”。原来是两个离得很近的村子,都在东留庄以东。因为两个村的北面山坡上有明朝的宪、庄、靖、怀四个王墓,东边的村子大,叫“大坟”;西边的村子小,叫“小坟”。后来大坟村的人在最东边的一座大王墓前挖出了墓碑,碑上刻的是“晋庄王墓”,所以大坟村就改名叫“晋庄”了。太原解放后,因为建工厂占了村庄和土地,村子就迁到了横河村南的一条小沟里,但还是叫晋庄。

北小店乡的“六固村”,旧名是由“禄固”的发音演变来的,寓意“福运常在”。如今村民口中的“六固”,又添了新的含义:天固蓝、水固清、山固绿、林固密、民固安、业固兴。村子坐落在一片平地上,四面环山,颇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

村里有个三郎洞,挺有名,相传是杨家将里杨三郎屯兵的地方。在阳曲县,自然形成的地表水流只有这一处。村里溪流交错,溪水潺潺,穿村而过,滋润着大地。六固村还被评上了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村里林木覆盖率达到了81.2%,1994年就曾被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

最后提一下“亲贤”这个地方。它古时候叫凤凰村,道光年的《阳曲县志》记载它叫“亲贤村”,这个名字取自《四书》里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意思是仁爱之人,亲近亲人是重要的;道义之人,尊重贤人是重要的。

据老人们说,唐朝时候就有亲贤村了。明朝万历《太原府志》记载,万历十四年开凿城南渠,引汾河水经过寇庄、亲贤等地。当时的阳曲县城(现在的太原市)通往晋中、晋南等地的官道就从村中穿过,村里十字街有客店货栈、店面小铺,行人络绎不绝。村北有驻军的营房疙塔,村中有结义庙,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有古庙会,十分红火。

通览阳曲的村庄,其名或源于山水地形,或关联军政大事,或记录名人传说,或寄托美好愿望。一个个村名,串联起的是一部生动的、沉淀在山水之间的家国史话。

来源:水滴石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