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连中外|千年雅乐一线牵 中新南音隔海和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5 03:41 1

摘要:2003年,蔡丽永(左二)在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工作期间指导当地青年学习南音(受访者供图)。

夜色初临

在福建泉州府文庙夫子泉茶馆

一群老人摇着蒲扇

围坐于南音戏台前

呷一口铁观音

听一曲南音经典唱段《陈三五娘》

一弹一拨 音乐清简

千年古韵如清泉流淌

萦绕在闽南的晚风中

在福建泉州府文庙夫子泉茶馆,人们观看南音表演。在福建泉州府文庙夫子泉茶馆,演员表演南音。

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弦管”

是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

发源于福建泉州一带

有中国音乐“活化石”之称

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唐、两宋时期

几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

将中原音乐文化带到闽南地区

并与闽南本土音乐融合而自成一格

至今保留着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演唱形式

宋元时期

“海上丝绸之路”盛行

南音也随着华侨华人的足迹

流传到东南亚 远达欧美

在新加坡

有一个同样传承这份雅乐的艺术团体

——湘灵音乐社

它成立于1941年

以推广南音与梨园戏为己任

是东南亚地区享誉盛名的南音组织

在新加坡天福宫,人们观看湘灵音乐社南音演出。

湘灵音乐社自成立以来

精简传统曲目中冗长缓慢的结构

推动“古曲新词”创作

尝试创新舞台表现、服装设计、灯光布景等

使南音在保留古典韵味的同时

更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

在新加坡天福宫,湘灵音乐社成员表演南音。在新加坡天福宫,湘灵音乐社成员表演南音。

多年来

湘灵音乐社积极主办参与国际交流活动

促进世界各地南音团体互动与合作

巡演足迹遍及欧、亚、美多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南音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桥梁

目前湘灵音乐社有数十名成员 构成多元

体现出南音艺术

跨越种族和文化的艺术魅力

在新加坡湘灵音乐社,社员进行排练。↑↓在新加坡湘灵音乐社,社员进行排练。

南音的传承

离不开一个个具体而动人的身影

福建省晋江市南音艺术家蔡丽永

自幼浸润于泉州南音氛围中

对家乡这一独特的传统音乐

和表演艺术产生兴趣

2000年她远赴新加坡

受聘于新加坡湘灵音乐社

担任音乐指导

交流传播南音艺术

2003年,蔡丽永(左二)在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工作期间指导当地青年学习南音(受访者供图)。2001年,蔡丽永(前右吹奏者)在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工作期间回到北京参加南音表演活动(受访者供图)。

2018年以来

蔡丽永成为晋江市实验小学外聘老师

每周教授南音课程

带动该校学生接受正统南音教育

在晋江市实验小学,蔡丽永招呼学生前往南音教室排练校庆南音节目。蔡丽永为晋江市实验小学学生教授南音课程。在晋江市实验小学南音课堂,蔡丽永指导学生吹箫指法。

南音自1990年正式进入泉州中小学课堂

当地已有200多所学校

超过20万学生接受南音熏陶

南音得到广泛传承与发扬

晋江市实验小学学生为校庆排练南音节目。晋江市实验小学的两名小学生上完南音课后走在校园操场上。

从泉州到新加坡

从学校课堂到世界舞台

南音如一缕不绝的丝线

串起古今中外的文化记忆

古老雅乐在新时代的舞台焕发新生

也在海内外的共鸣中“声声”不息

镜头连接时空,影像对话世界。“镜头连中外”以镜头为媒,影像为记,透过摄影记者的视野沟通中国与世界,呈现多彩的文明交流画卷。

摄影:姜克红 邓智炜

制作:于洋

视觉设计:林煜

新华社摄影部 福建分社 亚太总分社 联合制作

来源:音乐拾光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