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访华这事,总觉得跟这场景有点像:一边想借“稀土”这颗“螺丝”稳产业,一边又忘了“合作需守基本共识”这个“垫片”,最后行程临时推迟,倒也不意外。
看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访华这事,总觉得跟这场景有点像:一边想借“稀土”这颗“螺丝”稳产业,一边又忘了“合作需守基本共识”这个“垫片”,最后行程临时推迟,倒也不意外。
(前几天修家里的旧农机,螺丝拧错3次没垫垫片,机子一启动就“嗡嗡”响,拆了重拧才顺溜。)
刷路透社消息时,德国外交部说“没安排够会谈”,可再查全球稀土产业协会(ADITEC)的报告,德国83%的稀土都靠中国供应,汽车电驱、芯片制造几乎离不了。
这让我想起去年存红薯,特意掰了两半给隔壁没种地的老王,结果他还嫌小。
中国愿意分稀土合作,就像“一个红薯掰两半省给更需要的人”,可德国倒好,一边盼着咱放松管制,一边又提额外合作条件,这更像没理清合作的主次。
一开始纳闷,德国为何在合作中附加额外条件?
直到看中国外交部回应“一个中国原则是交往基础”,才恍然:就像跨洋视频盯工人干活,五个小时不挪窝,不是没事干,是“放心不下,得把规矩立在前头”。
合作里少了“守共识”这个“垫片”,再急的稀土需求也得“卡壳”。
后来查中国海关总署2025年Q2数据,2025年对德稀土出口量较2024年同期减少12%,不是故意卡,是咱冶炼分离要守绿色标准,就像种地得留休耕期,不是不种,是为了长期有收成,哪能像“100块钱花一年还剩100块”似的,只算眼前账?
德国《商报》采访当地零部件厂商,说库存只够撑45天,再断供就得停生产线。
这让我想起村里的老张,想借邻居的拖拉机耕地,又非要提“得按我的时间来”,最后邻居没借,他的地也误了农时。
瓦德富尔要是早想通“宁愿慢,不愿站,更不愿违背合作基本规矩”的理,少在合作中提无关条件,也不至于让好好的合作机会“悬着”。
其实中国从来没把稀土当“筹码”,就像农机修好了能帮全村耕地,稀土合作本是双赢的事。
可要是一方总觉得自己该占主导,没看到合作得讲平等,端着架子提无关条件,那再合适的“螺丝”也拧不紧。
倒是想问问,你们见过这种“想推进合作,又附加无关要求”的事吗?
评论区里可以聊聊。
要是对“中德稀土合作里的门道”感兴趣,后续还能说说中国绿色冶炼技术咋打动欧洲厂商的,想了解的话多关注,咱慢慢把这些细节说透。
来源:随心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