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那条热搜时我正在喝豆浆。手机屏幕上,圆滚滚的吉博宝宝顶着红绸帽咧嘴笑。评论区很热闹。有人说这造型莫名亲切。有人玩起谐音梗。直到看见那条高赞留言:“黑龙江和辽宁这时候可别笑……”指尖突然停在屏幕上方。
#美女#
当吉博宝宝走红之后 东北文旅的破局与思考
刷到那条热搜时我正在喝豆浆。手机屏幕上,圆滚滚的吉博宝宝顶着红绸帽咧嘴笑。评论区很热闹。有人说这造型莫名亲切。有人玩起谐音梗。直到看见那条高赞留言:“黑龙江和辽宁这时候可别笑……”指尖突然停在屏幕上方。
是啊。东北兄弟省份,谁又能真正置身事外?
吉祥物从来不只是卡通形象。它是地域文化的浓缩投射。当吉博宝宝引发全民解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设计本身,更是公众对东北形象的集体再创造。那些善意的调侃,那些突如其来的关注,恰恰证明了——文旅传播需要记忆点。哪怕这个记忆点最初带着争议。
但问题在于:关注之后呢?
十年前各地博物馆竞相推出吉祥物,大多沉寂在资料库。而这次,吉博宝宝的意外走红揭示了新规则:当代受众渴望参与感。他们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更要亲手解构、重塑、传播。那些“不怀好意的坏笑”,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情感联结?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如果吉博宝宝代表某种新生力量,那么黑龙江的冰雪童话与辽宁的工业遗产,正好构成东北文旅的黄金三角。冰雪秘境与重工传奇,古老民俗与网红经济——这本该是三省联动的完美剧本。
可惜现实总是骨感。行政壁垒像透明的墙。各自为战的宣传让三省文旅资源碎成拼图。游客在长白山看完天池,未必知道下一站可以去哈尔滨听教堂钟声。在沈阳故宫看完八旗展,很少接到大连海洋世界的邀请函。
破局需要勇气。就像吉博宝宝无意间打破的次元壁。东北文旅缺的从来不是资源,而是打破常规的叙事方式。当我们在讨论吉祥物造型时,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让黑土地的故事被听见?如何让长白山的风雪、松花江的晨雾、老工业基地的钢铁柔情,变成世界愿意倾听的故事?
或许该从吉博宝宝说起。这个被全网调侃的小家伙,意外成了打开话题的钥匙。接下来要做的,是让钥匙打开真正的宝藏——那片厚雪覆盖下,正在苏醒的辽阔东北。
此刻窗外秋意正浓。东北的冬天很快就要来了。而文旅的春天,或许正需要这样一场大雪,覆盖旧轨迹,孕育新可能。
来源:育儿法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