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0日,“法治护航新征程 共筑平安青海新‘枫’景”黄南行采访组走进黄南藏族自治州的草原与河谷。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7677名“法律明白人”如星罗棋布的灯盏,从同仁市多哇镇的冬虫夏草牧场到尖扎县的黄河滩涂,从同仁市曲库乎乡的青稞田埂到尖扎县坎布
10月20日,“法治护航新征程 共筑平安青海新‘枫’景”黄南行采访组走进黄南藏族自治州的草原与河谷。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7677名“法律明白人”如星罗棋布的灯盏,从同仁市多哇镇的冬虫夏草牧场到尖扎县的黄河滩涂,从同仁市曲库乎乡的青稞田埂到尖扎县坎布拉镇的丹霞村落,以农牧民最熟悉的方式,将法律条文化作“草原絮语”,把调解现场搬到“炕头桌边”,让法治的温度浸润每一寸土地。这盏从群众中升起的“法律灯”,不仅照亮了高原群众的公平正义之路,更织就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雪域高原的法治民生治理图谱。
一灯擎起:
从“选苗”到“扎根”
制度为灯铸底座
同仁市曲库乎乡瓜什则村村民活动中心的黑板上,记者看到5个名字下方画满红圈——这是村民无记名投票选出的“法律明白人”。这样的“选贤”场景,是黄南州“法律明白人”工程“精准育苗”的缩影。在黄南州,“法律明白人”绝非简单的头衔,而是一套涵盖选拔、培育、管理的完整制度体系浇筑的法治根基。
选苗务求接地气。同仁市曲库乎乡的夏吾斗尕日,曾因乡亲被虚假合同坑骗,主动报名“法律明白人”选拔。“白天放牛,晚上学法,汉藏双语法律手册翻得卷了边。”他的笔记本里,既有藏语标注的法条,也有手绘的“合同陷阱示意图”。在黄南州,83%的“法律明白人”从村“两委”班子成员、网格长、乡贤、致富能人中选出,他们懂方言、知民情、有威望,是天然的法治“翻译官”。
育苗重在强根基。记者走进黄南州司法局,“智慧普法云平台”上,7677名“法律明白人”的培训记录实时更新:79场专题培训覆盖全州,法官、检察官等组成的“送课队”,带着“理论+模拟法庭+现场调解”的“套餐课程”走遍292个村(社区);汉藏双语法律手册、草原说法音频等教材,让法条变成牧民的“家常话”。
扎根需有硬保障。《黄南州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将“法律明白人”工程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县乡两级建成“法治人才库”,实行“月学习、季考核、年评优”机制。尖扎县设“法律明白人”民情联络点,同仁市推“调解补贴+评优奖励”,制度托举让“法律明白人”从自愿干变安心干,从零散做变系统干。
“以前觉得法律是‘衙门事’,现在‘法律明白人’就在身边,我们心里踏实。”黄南州泽库县和日乡直禾村的老阿妈仁青道出了农牧民群众对这盏“灯”的信任。
万灯传炬:
从“一人说”到“雁阵飞”
星火成炬暖草原
“采挖冬虫夏草不能越界,砍灌木就是违法,草原是咱们的母亲,得按法律护着!”同仁市多哇镇草原上,“法律明白人”桑斗合加举着冬虫夏草模型,给孩子们讲草原法。
桑斗合加是多哇镇第一批“法律明白人”,也是黄南州“雁阵传灯”普法模式的“头雁”。因高原地域广阔、居住分散,单一送法下乡难以覆盖,黄南创新“头雁领航+群雁齐飞+雏雁跟学”体系,让法治宣传从单向灌输变双向互动,从一时热闹变常态浸润。
“头雁”领路,让普法有深度。桑斗合加将法条变成草原故事让记者记忆深刻。去年,两户牧民因采挖冬虫夏草引发边界冲突,他以“老辈靠石头分界”的传统切入,再讲草原法,最终促成“边界公约”。他牵头的“草原普法队”一年开展46场活动,覆盖2000余名牧民,编创的藏语普法顺口溜广为流传,“他走到哪里,牧民群众就跟到哪里,像雁群追着头雁走”。
“群雁”齐飞,让普法有温度。尖扎县康杨镇“法律明白人”更藏才让的“炕头普法”远近闻名。去年冬天,两户村民因灌溉用水引发争执,他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赶到现场,先让双方进帐篷喝热茶,再解析民法典、宣讲灌溉公约,最终促成双方当事人和解。“不靠嗓门压人,靠法律暖心。”更藏才让对记者说:“带法律手册、带乡规民约、带真心诚意,坐在炕头说家乡话,法律就不生分了。”
“雏雁”跟学,让普法有长度。曲库乎乡中心小学里,夏吾斗尕日是孩子们口中的“法律阿爸”。他带汉藏双语法治漫画册讲未成年人保护法,组织模拟法庭让孩子扮演“法官”“原告”等角色。“草原的灯要传下去,娃娃是明天的‘掌灯人’。”他发动学生当“小小普法员”,把法律知识讲给父母,小手拉大手,一户带一村,法治种子就能在草原生根发芽。
黄南州司法局数据显示,通过“雁阵传灯”,黄南州农牧民群众法治知晓率从2020年的65%上升至92%,“身边人讲身边法”成为高原最生动的普法场景。
星河璀璨:
从“解纠纷”到“促治理”
一灯照亮万家门
“要不是夏吾斗尕日,我们5户的定金就打水漂了!”采访中,曲库乎乡牧民扎西才让难掩感激。今年春天,外地商人以“高价收牦牛”为由骗走扎西才让12万元定金,夏吾斗尕日带牧民收集证据、讲法律,协助联系部门,最终追回定金。
“法律明白人”的价值,远不止定分止争,更以法治思维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他们是矛盾化解的“减压阀”。更藏才让的调解日记里记着23起纠纷:宅基地之争、草原边界矛盾、赡养争议等,每起都标着法律依据。“以前吵架靠嗓门,现在靠法条;以前调解靠人情,现在靠法理。”去年他调解的纠纷90%以上达成书面协议,无一反悔,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他们是依法维权的“摆渡人”。桑斗合加经常帮牧民写诉状、联系法律援助事宜。去年,牧民卓玛的丈夫务工时受伤索赔无果,他帮着收集证据、申请援助,最终获得8万元赔偿。“以前怕打官司,觉得‘官官相护’,现在知道法律护百姓。”如今,村里遇事,大家第一句就是“找‘法律明白人’问问。”
他们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催化剂。泽库县和日乡直禾村“法律明白人”东周,还当村务决策的“法治参谋”:修牧道依据草原法,分草场对照土地管理法,修订村规民约写入法律要求。“以前靠经验决策,现在靠法律把关,村民更信服。”村党支部书记说,“法律明白人”像“法治过滤器”,让决策经得起检验。
记者离开时,牧户炊烟与霞光交融,7677名“法律明白人”的身影如点点星光,汇聚成照亮基层社会治理新征程的璀璨星河。这盏“法律灯”,照的是公平正义,暖的是百姓心房,聚的是治理合力——这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高原的生动实践,是法治中国建设在基层的鲜活注脚。
来源:潇洒蜻蜓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