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又到秋末时,八十年纪念来临,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并列,被许多人再次提起,央视节目放出老影像,台北街头人潮拥挤,旗帜与笑脸同框,声音穿过岁月而来。说白了,这是一段集体记忆,一幅回到祖国的瞬间,一种久别重逢的情绪,一次对历史的直观提醒,老人会落泪,年轻人会好奇,
一年又到秋末时,八十年纪念来临,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并列,被许多人再次提起,央视节目放出老影像,台北街头人潮拥挤,旗帜与笑脸同框,声音穿过岁月而来。说白了,这是一段集体记忆,一幅回到祖国的瞬间,一种久别重逢的情绪,一次对历史的直观提醒,老人会落泪,年轻人会好奇,大家都会停下脚步。后来,一位抗日将士的孙子,在台湾的大学任职,在记者镜头前轻轻哼唱,那首台湾光复纪念歌,张灯结彩那句一出,很多人心里一暖,仿佛街巷又亮了灯。你说,八十年过去了,这歌声还在耳边,这画面还在眼前,我们该怎么继续讲那一天?
然后把时间拨回去,1945年十月,台北中山堂举行受降,仪式只用几分钟,意义却很重,台湾与澎湖归回中国版图,殖民统治就此告一段落。简单说,纸上一句宣告,背后是无数牺牲,背后是半个世纪的忍耐,背后是家与国的牵挂,背后是一代人抗争的代价。接着一年以后,台湾行政机关定下纪念日,把十月二十五标注为台湾光复节,城市有庆典,学校有活动,许多人把这天当作岛内的大事。这天的意义,难道不值得被记住吗?
但是到了今年,岛内政治风向又起波澜,有人改口说用终战来称呼,有人说不再提光复节,还有人鼓吹地位未定的说法,话题被推上社媒。老实说,争词背后的争议,不是语言的小事,是认知的大事,是历史与现实的拉扯,是把台湾问题往外推的尝试。有报道说,相关人物频频对外发声,试图把问题国际化,试图把两岸之间的事,变成你我之外的事,变成外人裁判的事。结果呢,这样的操作,能给普通人带来安稳吗?
央视的解读很直白,台湾问题本质是内政,因为内战延续又因为外部介入,两岸长期对立,政治隔阂拉长时间,现实变得复杂。说到底,这不是谁突然冒出来的事件,是历史的延线,是战争后的遗留,是冷战的余波,是环境与利益的叠加。两岸曾经军事对峙,经贸几乎停摆,亲人被海峡隔开,往来中断很久,许多人把这段岁月叫作断裂的年代。那么,解决这段断裂,靠吵几个词吗?
把镜头拉得更远,海峡两边的渊源很深,从三国的文字记录开始,后来历代官府设治,澎湖与台湾纳入行政,脉络清晰可见。不过风浪没停过,西方殖民跑来插手,岛上经历入侵与反击,郑成功驱赶荷兰人,这个名字至今被敬重,故事被一代代讲起。清朝统合台湾,最初归属福建管理,后来设为一个行省,刘铭传修铁路办学堂,邮电系统也建立起来,岛内发展一度很快。简单说,这块土地的故事,不离中华的脉络,不离两岸的血缘。
再往后到近代,甲午一战让清廷败退,台湾与澎湖被迫割让,这段痛一直埋着,直到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对日宣战,把旧条约一刀作废。说白了,打的是侵略者,收的是失去的地,回的是该回的家,心里那道口子要缝上,家门要重新打开。接着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出台,明确日本夺取的领土要归还,中国的领土要回到中国,后来还有人解释说,这就意味着主权没有转移,逻辑很朴素。不少人认为,这些文件在很多国家的法律汇编里,都被当作裁判时的重要依据,这事并不玄。
1946年内战爆起,三年之后一边战败退至台湾,在美国的支持下武装固守,两岸从此分隔很久,亲情与交流都被按下暂停键。有报道说,朝鲜战争后第七舰队开进海峡,美国把台湾当作堵住中国的砝码,不少人把它比作不沉的航空母舰,这个比喻流传很广。后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里讲到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些话大家都记得,这些原则反复被提。但是话归话,行动怎么做,提升实质关系的那些操作,到底是在牵制谁,是不是又把两岸推向对立?
大陆一直说坚持一个中国,坚持九二共识,推动和平发展与融合发展,民族复兴的势头不断积累,统一的前景被不少人看得更亮。说到底,台湾问题是弱乱时留下的难题,复兴的进程走起来,这个难题可能也会迎刃而解,路径要稳,民心要合。接着到这周,纪念台湾光复八十年的大会将举行,邀请两岸与海内外的各界参与,大家一起缅怀前辈,记住那段历史,守住来之不易的成果。未来怎么走,如何一起把家园守好,把故事讲给孩子听,把分歧化为交流,这是不是更值得我们关心?
来源:暴富小财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