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京东路沂州有个叫石门村的小村庄。村中有个年轻后生叫陈顺,年方二十,与寡母刘氏相依为命。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京东路沂州有个叫石门村的小村庄。村中有个年轻后生叫陈顺,年方二十,与寡母刘氏相依为命。
陈顺父亲早逝,他七岁便上山砍柴,十岁下地耕田,小小年纪就扛起家中重担。刘氏积劳成疾,这年春天一病不起,咳血不止。
“儿啊,为娘这病怕是好不了了...”刘氏躺在床上,气若游丝。
陈顺跪在床前,泪如雨下:“娘亲莫说这话!儿子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治好您的病!”
他变卖家当,请遍名医,可刘氏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这日,村中老郎中悄悄告诉他:“你娘得的是肺痨,寻常药物难治。听说蒙山深处有株百年灵芝,或可救命。只是那山高路险,毒蛇猛兽出没...”
陈顺毫不犹豫:“就是刀山火海,我也要去!”
次日天未亮,陈顺备足干粮,带上柴刀绳索,只身进山。
蒙山层峦叠嶂,古木参天。陈顺在深山中寻找三日,鞋磨破了,衣服刮烂了,却连灵芝的影子都没见到。
第四日午后,他攀上一处绝壁,忽见对面悬崖上紫光闪烁,正是那株百年灵芝!可两崖相隔数丈,崖下云雾缭绕,深不见底。
陈顺咬咬牙,将绳索系在树上,冒险荡向对岸。眼看就要够到灵芝,绳索突然断裂!他惊呼一声,向下坠落。
千钧一发之际,一道白绫从崖上射来,卷住他的腰。陈顺借力一跃,终于落在对面崖上。
定睛一看,救他的竟是个白衣少女,年方二八,眉目如画,手持一柄拂尘。
“多谢姑娘相救!”陈顺连忙行礼。
少女还礼:“公子为救母冒险采药,孝心可嘉。只是这灵芝已有守护,强取不得。”
话音刚落,崖洞中窜出一条巨蟒,眼如铜铃,口吐红信。
陈顺护在少女身前:“姑娘快走!”
少女却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支玉笛,轻吹一曲。巨蟒闻声,竟温顺地低下头,缓缓退入洞中。
“这...”陈顺看得目瞪口呆。
少女采下灵芝,递给陈顺:“小女子白素,自幼随师父在山中修行。此物赠与公子,快回去救母吧。”
陈顺感激不尽,欲问详情,白素已飘然而去。
回到家,陈顺将灵芝煎汤给母亲服用。说也神奇,刘氏服后咳血立止,三日后已能下床行走。
村人闻讯皆称奇,老郎中捻须叹道:“定是孝心感动天地,派仙姑相助啊!”
刘氏康复后,常对儿子说:“那救你的姑娘是咱家恩人,若有缘再见,定要好好报答。”
陈顺也常想起那个白衣飘飘的身影,可惜不知何处寻觅。
这天,陈顺进城卖柴,见城门口围着一群人。近前一看,竟是白素被几个泼皮纠缠。
“小娘子,跟爷回去吃香喝辣,强过在这卖唱!”为首泼皮伸手要拉白素。
陈顺怒喝:“光天化日,休得无礼!”
泼皮见是个乡下小子,嗤笑道:“穷猎户也学人英雄救美?滚开!”
陈顺护在白素身前:“谁敢动她!”
众泼皮一拥而上。陈顺常年劳作,力气不小,三两下将泼皮打跑。
白素施礼道:“多谢陈公子再次相助。”
陈顺惊喜:“姑娘还记得我?”
原来白素师父仙逝,她下山寻亲,盘缠用尽,只得在街头卖艺。
陈顺当即邀请:“姑娘若不嫌弃,可到寒舍暂住。”
刘氏见儿子带回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又知是救命恩人,喜不自胜,待如亲女。
白素心灵手巧,绣工厨艺无一不精,还认得草药,常帮村民治病。她与陈顺朝夕相处,情愫暗生。
这年端午,村中张员外见白素美貌,欲纳为妾,派媒婆来说亲。
白素坚决不从:“小女子宁愿嫁与樵夫,不做富家妾!”
张员外恼羞成怒,勾结县衙,诬告陈顺偷盗。陈顺被押入大牢,刘氏急火攻心,旧病复发。
白素变卖首饰,上下打点,才知张员外买通狱卒,要在牢中害死陈顺。
危急时刻,白素想起师父临终所赠锦囊。打开一看,里面是半块玉佩和一张字条:“危难时,持此玉佩往见杭州知府。”
她不及多想,连夜赶往杭州。
杭州知府李大人见到玉佩,大惊失色:“这...这是长公主的信物!姑娘从何得来?”
白素这才知师父竟是当朝长公主,因宫廷斗争出家修行。那玉佩是皇家信物,见玉佩如见公主。
李知府立即修书,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十日后,圣旨到:张员外革职查办,县令罢官流放,陈顺无罪释放。另赐白素黄金百两,准其自主婚配。
陈顺出狱后,得知白素身份,自惭形秽:“姑娘是金枝玉叶,陈某山野村夫,实在高攀不起。”
白素泪如雨下:“若无公子,我早死在蒙山。荣华富贵,不如真情一片!”
刘氏也道:“顺儿,白姑娘对你情深义重,莫要辜负。”
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后,夫妻恩爱,白素将赏金悉数捐出,在村中建义学、修医馆。
一年后,白素生下一子,取名陈继善。这孩子天生聪慧,三岁能诵诗,五岁通医理。
谁知好景不长,陈继善三岁这年,朝中政变,新帝登基,清查旧党。虽白素早已远离宫廷,仍受牵连。
这天,一队官兵闯入石门村。
“奉旨捉拿逆党余孽白素!”
陈顺护在妻儿身前:“大人明鉴,我妻早已脱离宫廷,安心为民啊!”
官兵统领冷笑:“皇命难违!要么交人,要么满门抄斩!”
白素不忍连累丈夫百姓,毅然走出:“我与你们走就是。”
临别时,她将儿子搂在怀中:“继善我儿,长大后要像爹爹一样,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又对陈顺道:“夫君保重,若念夫妻之情,勿以我为念...”
陈顺眼睁睁看着妻子被押走,痛彻心扉。
当夜,他安置好母亲幼儿,毅然踏上寻妻之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打听到白素被发配岭南。
岭南瘴疠之地,九死一生。陈顺变卖家产,千里跋涉,终于在雷州找到做苦役的妻子。
此时白素已病骨支离,见到丈夫,泪如雨下:“夫君何苦来此...”
陈顺紧握她的手:“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岂能分飞?”
他用尽积蓄打点狱卒,让白素住进稍好的牢房,又上山采药为她治病。
当地狱卒被他的真情感动,渐渐放宽管制,允他在牢外搭个草棚相伴。
陈顺白天打工,夜晚照顾妻子,不到半年,满头青丝尽成雪。
这日,白素病情加重,咳血不止。陈顺冒死闯入深山,寻找救命草药。
在原始密林中,他遇到个采药老翁。老翁听闻他的遭遇,叹道:“老夫行医六十载,未见如此重情之人。”
他赠予陈顺一株奇草:“此乃‘回生草’,或可救尊夫人。只是药性猛烈,需至亲之血为引。”
陈顺毫不犹豫,割腕取血,和药煎汤。
白素服药后,果然转危为安。更奇的是,月余后,朝廷大赦天下,白素得以赦免。
夫妻二人回到石门村,刘氏抱着孙子老泪纵横。陈继善已七岁,见到父母归来,跪地磕头。
白素扶起儿子,见他手中拿着一幅画,画的是他们一家团圆,旁边写着:“愿爹娘早日归家。”
原来这孩子日日思念父母,竟无师自通学会画画写字。
村人见陈顺白头归来,无不感动。知县闻讯,特赐“孝义传家”匾额。
经此大难,夫妻更珍惜彼此。陈顺开办木工作坊,白素教授医术,家道日渐殷实。
陈继善十八岁进京赶考,高中探花。殿试时,皇帝听闻他父母的故事,大为感动,特准他留京任职。
然陈继善上表辞官:“臣愿回乡侍奉父母,教化乡民。”
皇帝嘉其孝心,赐金万两,准其回乡。
陈继善用赏银扩建义学,广收贫寒学子。他医术精湛,常免费为百姓治病,人称“小神医”。
陈顺夫妇晚年儿孙绕膝,尽享天伦。白素活到七十八岁,无疾而终。临终前,她拉着陈顺的手:“得遇夫君,此生无憾。”
陈顺在妻子去世后,将二人故事写成《孝义录》,教育子孙。他活到九十二岁,临终含笑而逝。
下葬那日,蒙山方向飞来一对白鹤,在陈家祖坟盘旋三匝,长鸣而去。
陈继善谨遵父母教诲,一生行善。他的子孙中,出过十二位进士,三十八位医官,却始终不忘“孝义传家”的根本。
至今,石门村还保留着陈氏祖训:“孝为百善先,义乃立身本。积善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而村头那株百年灵芝,依然枝繁叶茂。每到月圆之夜,总有白雾缭绕,村民都说那是白素仙子在保佑这一方水土。
陈家的故事也代代相传,教化世人:孝心感天,良缘天赐;不离不弃,善有善报。
当您看到这里的时候,说明您已经看完故事,麻烦您点个关注点个赞,举手之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本故事纯属虚构!谢谢观看!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来源:小鑫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