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话不是他随口说的感叹,是把当时的形势摸清楚以后写在日记里的结论。说白了,蒋有想法、有憧憬,但现实的条件把那股劲儿压得动弹不得。要把整个事情讲清楚,得从大环境说起,再把具体细节一点点摊开。
蒋介石想借朝鲜战事反攻大陆的打算,最终彻底破灭。
这句话不是他随口说的感叹,是把当时的形势摸清楚以后写在日记里的结论。说白了,蒋有想法、有憧憬,但现实的条件把那股劲儿压得动弹不得。要把整个事情讲清楚,得从大环境说起,再把具体细节一点点摊开。
先说外援这一块。蒋把希望大都寄在美国身上,这也不是没道理:要搞一次两岸大规模的海空联合作战,没美国的武器、没美国的后勤支援,根本不现实。美国口头上对台湾“关心安全”,但把真正的战争决断放在华盛顿,台北能拿到的多是模糊的支持而非绿色灯。麦克阿瑟那阵喊得很凶,说要把战火推到中国沿海,这声音听着像是在给蒋撑腰,蒋一听心里有点底。结果麦克阿瑟被撤职,杜鲁门政府的立场又收紧了。美国到底愿不愿意为了一次登陆承担和大陆硬碰的风险?华盛顿算得很清楚,答案让蒋的筹划卡在半路。
再看看台湾那边的兵力。对外报告上有几十万的字眼,听着挺多,但里头水分不少。那会从大陆撤下来的人里有不少是残兵败将,训练不足,装备也老旧。部队士气参差。有个细节能说明问题:一次演习里,一个排长带着十几个人坐小船准备“回家”,被抓回来后竟然直说“家里有老婆孩子,不想打了”。这种话并非个案。部队里有人逃跑、有人不愿上战场,这些都不是鼓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再加上台湾的经济、补给很依赖美援,一旦美国不彻底支持,粮弹军费都会成问题,反攻的后勤链就断了。
蒋方面做了很多外交努力,派人去华盛顿求个明确承诺,像顾维钧这样的老外交家也上了阵,带着面子和礼数去谋后援。可华盛顿更多是把台湾当战略棋子来运用,用的时候拿出来,不用就收着。美国在表态上有点好感,行动上不给到位的支持,这种态度让蒋的计划一再受挫。台北开会的那阵子,场面上能看出急躁:连饭都顾不上吃,拐杖敲地声、翻文件的急促,这些都是当事人能还原的细节。
再把视线拉回到大陆和前线。朝鲜战事确实牵走了大陆一部分兵力,官方统计有上百万人次到朝鲜去。按理说这对沿海防务会有短暂影响,给了外面一个看似的突破口。蒋看到这个机会,想趁着大陆兵力被分散的时候做点动作。可是大陆早有预判,中央把沿海防务布得很紧。像华东、华南那些地方,陈毅、许世友等人都盯得很紧,海面巡逻、岸防哨口没有放松。
基层的防备也不是虚的。沿海的渔民、港口工人常年和海面打交道,是一个天然的侦察网。有人看到可疑快艇会立刻回报,情报一到,地方力量就能迅速处置。许多试图渗透的小股部队、特务一上岸就被发现了,连活动都来不及展开就被抓。这从两个方面暴露问题:一是蒋方向的情报和准备不足,二是民心没有转向。他以为靠几拨特务和几艘小船能打开局面,实际风险太高。
组织和后勤方面的问题也不少。想象一次登陆作战,要协调海军、空军、地面部队的火力和补给,任何一环断了事情就黄了。台湾那会儿的武器很多依赖美援,自己的弹药、海运能力都有限,操练也没有到合格的程度。政治动员上也有短板:统治基础并不牢固,想把全民动员起来去打大陆,号召力有限。战争不是喊口号,也不是靠几位老将讲两句豪言就能赢的,得有人、得有弹药、得有补给线。
另外,国际形势对蒋也不友好。美苏对峙把美国拉进全球算账的状态,多线开火对美国不划算。华盛顿要的是有限风险、可控利益,不能为了支持蒋而把自己拖进与大陆的全面冲突。这样一来,美国在口头上可能给点好听的话,实际行动上很难把资源和政治资本都砸出来。这种博弈把蒋放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既需要美援、又不能完全被美国牵着鼻子走,可现实里两头都照顾不过来。
把这些因素放在一起看看:外援不稳、部队质量参差、情报渗透失利、后勤薄弱、民心未转、国际压力大,这几股力量互相叠加,就把“立即反攻”的可行性压扁了。蒋做了很多努力,会议、会见、礼物、外交辞令,这些都像是他最后的赌注。但从军演里那些想撤离的士兵,到沿海被捕的特务,再到华盛顿摇摆的态度,所有证据都指向一个结局——没有经得起实战检验的条件,就别指望能发动一次成功的大规模登陆。
最后的场景有种无奈的静默:文件摞在桌上,会议记录一页页翻过,蒋的日记里写下那句“反攻成了空”。那不是一句愤懑的哀叹,而是一位政治家对现实做出的清醒记录。会议室空了,桌上的碗筷还在,外交场合的客套话也一页页褪色,期待就这么被现实一点点磨没。
来源:高贵百灵鸟qdvZ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