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nm刻蚀机+100%国产替代!中微公司半年净利大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3 12:06 1

摘要:临港如今的规模很直白:300多家集成电路企业,产值接近500亿元。产能方面也不小,撑着国内14纳米及以下的产出力达到每月16.7万片,成熟制程有152.1万片每月的量级。一个曾经几乎为空白的园区已经成为芯片产业的重要节点。

临港如今的规模很直白:300多家集成电路企业,产值接近500亿元。产能方面也不小,撑着国内14纳米及以下的产出力达到每月16.7万片,成熟制程有152.1万片每月的量级。一个曾经几乎为空白的园区已经成为芯片产业的重要节点。

往前倒回看,变化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2019年以前,临港只有三家芯片公司,产值仅约1亿元。中芯国际投了88.7亿美元建产线。长电科技、中微等头部企业陆续进驻,产业链开始完整起来,装备、晶圆制造、材料和封测等环节慢慢形成联动。靠这套布局,临港从荒地变成了一个能让企业快速协同的地方,供应链成本也因此下降,技术和人才的交流频率被提升。

把镜头拉到中微公司,可以看到它作为这个生态里的标杆企业,成长路径和临港的成长有很强的耦合的性。中微保持了连续14年营收年均增长超过35%的记录,这个数据看起来就像一个侧面说明,技术和订单在支撑着它的规模扩张。近两年具体表演也不弱,2024年营收增长44.7%,2025年上半年仍维持43.9%的高增长。上半年净利润7.06亿元,同比增幅约26.6%。

刻蚀设备是中微的核心。刻蚀设备是中微的核心。2024年刻蚀类收入达到72.8亿元,里面有ICP刻蚀约25.3亿元,CCP刻蚀约46.5亿元。ICP的技术门槛更高,适用于硅和金属刻蚀,是中微从早期就深耕这条线;CCP偏向介质材料处理,形成了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公司在ICP上有突破,这也为它冲击7纳米以下市场打了基础。另一方面,公司在薄膜沉积和MOCVD上也在发力,到了2024年底已经开发出六种金属薄膜沉积产品,钨沉积带来1.56亿元的收入。MOCVD在光学和功率器件领域的市占接近30%,这块业务开始贡献实实在在的收入流。

新业务的增速更亮眼。2025年上半年LPCVD和ALD类设备销售额同比激增超过600%,这说明公司在新领域打开了市场入口。订单端也能看出信号,上半年合同负债约30.67亿元,作为未来营收的前置指标,这是一个强烈的需求背书。加上公司通过参股拓荆科技、志橙半导体等带来的投资收益,2025年上半年投资收益达到1.6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亏损区间有明显好转,这既分散了风险,也增强了供应链的协同可能性。

研发投入在中微的账面上很明显。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率接近30%,2024年也在25%左右,这个比例明显高于在科创板上常见的水平。人均产值的提升也证明研制在转化,2024年公司人均产值超过500万元。目标进一步推进到3纳米刻蚀设备的攻关。毛利率长期维持在40%以上,说明技术优势带来了溢价能量。

竞争面不是没有压力。北方华创走的是平台路线,设备门类更全,2024年刻蚀、薄膜、热处理和湿法设备一起占其总营收的七成多。国际上,应用材料和泛林等巨头的专利和规模优势依然存在,这让中微在某些关键零部件和工艺上还面临挑战。再加上外部的地缘政治因素,美国的出口管制会影响一些关键元件的供给,这类风险需要通过国产替代和供应链多元化来缓解。

在产品需求侧,3D NAND的扩展是中微明显的机会点。堆叠层数越多,薄膜沉积和刻蚀的次数就越多,每多一层通常要增加两次沉积和刻蚀流程,对沟道通孔的深宽比要求也更苛刻,这直接抬高了刻蚀设备的重要性。国内长江存储、长鑫等厂商在这方面持续扩产,给中微带来稳定的订单来源。晶圆厂为了保障供应链安全,通常会在同一环节引入两到三家供应商,这也为中微争取到更多项目创造了机会。

内部策略上,公司选择技术深耕而非全面平铺。这意味着在高门槛的细分市场建立不可替代性,而不是在低端红海里拼价格。与此同时,通过对外投资和产品线延伸,构建起一个相互支撑的生态圈子。创始人尹志尧对外表述过类似的想法,他把目标定在技术顶层,希望用持续创新去正面应对国际竞争。

手头的数字和动作可以看得比较清楚。订单、合同负债、研发强度,三件事一起往上,说明公司在把增长的火车头往前推。订单、合同负债、研发强度,三件事一起往上,说明公司在把增长的火车头往前推。供应链和国际形势仍然是外部变量,3纳米能不能实现批产,以及新业务能否持续放量,是观察接下来几个季度的关键。投资者关注的点也会集中在这几处,尤其是季度订单量、研发进展和毛利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市场对公司估值的判断。

来源:蓝天白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