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猛涨!美玩具价飙150%,圣诞订单腰斩,美泰股价暴跌27%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3 17:28 1

摘要:弗吉尼亚州玩具店主艾米・卢瑟福对着货架上的熊猫玩偶愁眉不展:这只中国制造的玩偶去年卖32美元,如今标价直接跳到80美元,涨幅高达150%。华尔街之上,玩具巨头美泰的股价沦为“重灾区”。

距离圣诞购物季不足两个月,美国玩具商们却丝毫没有旺季将至的喜悦。

弗吉尼亚州玩具店主艾米・卢瑟福对着货架上的熊猫玩偶愁眉不展:这只中国制造的玩偶去年卖32美元,如今标价直接跳到80美元,涨幅高达150%。华尔街之上,玩具巨头美泰的股价沦为“重灾区”。

4月中旬,美国新关税政策正式落地,此后单月内,美泰股价暴跌27%,市值急剧缩水,令人唏嘘。这场由关税掀起的风暴,正让美国玩具业陷入三十年来最凛冽的寒冬。

1、

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是美国政府不断加码的关税政策。2025年2月,特朗普政府先对中国玩具加征10%关税,叠加此前301条款的25%税率,总税率已达35%。

谁料两个月后政策再度升级,部分中国产玩具关税直接飙升至145%,相当于每进口100美元玩具就要额外缴纳145美元税费。

对美国玩具业而言,这绝非简单的成本增加,而是致命的生存打击,据美国玩具协会数据披露,2024年美国玩具进口呈现出可观规模,进口玩具总额高达177亿美元,反映出该国玩具市场的旺盛需求与庞大体量。

其中75%至80%来自中国,从美泰的芭比娃娃、孩之宝的变形金刚,到超市货架上的毛绒玩偶,几乎所有主流玩具都贴着“中国制造”标签。

更关键之处在于,玩具业利润率长久以来都在个位数区间徘徊,其微薄的利润根本难以承受如此高昂的额外成本,着实无力消化。

“我们没有什么魔法钱包能支付这些费用。”JakksPacific公司首席财务官约翰・金布尔之言,精准道出了行业的共同心声,寥寥数语,似是在行业的寂静中敲响一记共鸣之钟,引发广泛的认同与回响。

这家生产迪士尼公主系列玩具的企业发现,关税成本已占产品总成本的50%,过去十年行业里无数同行破产的景象正在重现。

被迫之下,涨价成了企业唯一的选择:MGA娱乐将产品价格提高几十个百分点,BasicFun的Tonka卡车成本翻倍,连美泰的经典芭比娃娃都可能从30美元涨至60美元,直接翻番。

2、

关税带来的连锁反应,正沿着产业链层层传导,最直观的冲击首先体现在资本市场。

作为全球最大玩具制造商之一,美泰的股价成了行业风向标,自4月关税升级消息传出,其股价单月暴跌27%,而竞争对手孩之宝跌幅也超20%。

即便此前《芭比》电影创下票房奇迹,美泰过去12个月股价仍累计下跌23%,直到7月传出收购要约才勉强反弹20%。

股价暴跌的背后,是圣诞订单的断崖式下滑,美国玩具协会针对400余家企业展开的调查表明,超八成企业因关税问题推迟或取消订单,近半数企业发出预警,称将在数月内面临破产危机。

洛杉矶港口的数据印证了这一颓势:作为玩具进口的核心枢纽,其货运量预计未来几周将减少三分之一,往年此时堆满集装箱的码头如今冷清了不少。

中小企业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加州玩具制造商MGA娱乐CEO艾萨克・拉里安坦言,这家经营了46年的企业如今危如累卵。

受困于艰难处境,其俄亥俄州工厂无奈采取裁员举措以维持运营,纽约布鲁克林的FlyingLeapGames更彻底:由于30美元的畅销桌游若涨价就会没人买,公司干脆停止了这款产品的生产。

佛罗里达的BasicFun公司处境同样艰难,CEO杰伊・福尔曼无奈表示:“有些东西在美国根本做不了,玩具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公司因关税暂停发货,正面临现金流断裂风险。

零售商的感受更为真切,洛杉矶店主何塞・加西亚透露,玩具成本翻倍后,他只敢涨价50%,但销量已经腰斩;艾米・卢瑟福的小店更尴尬,熊猫玩偶涨价后几乎无人问津,不涨价则每卖一个就要亏十几美元。

沃尔玛、塔吉特等连锁巨头虽未公开销量数据,但玩具专区频繁缺货的景象,已暴露了订单不足的真相。

3、

面对关税压力,美泰和孩之宝曾寄希望于供应链转移,两家巨头早在2025年初的预测中就计入了20%的关税影响,计划将部分产能迁至越南、印尼和印度。

但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新关税政策下,这三个国家的玩具进口税率分别升至46%、32%和26%,比中国原有关税还高。

“转移生产已失去财务可行性。”罗仕证券分析师的评价一针见血。即便不考虑关税,东南亚和印度的产能也根本无法替代中国。

越南工厂的玩具质量不稳定,塑料件毛边多、易断裂;印度的产业链不完整,连玩具颜料都要从中国进口;墨西哥工厂虽靠近美国,但原材料依赖中国,综合成本反而比中国高30%-50%。

更要命的是工艺瓶颈。美泰曾尝试将芭比娃娃的生产迁回美国,却发现当地工人根本掌握不了面部精细绘制的手工技艺;BasicFun的Tonka卡车需要特殊塑料材质,美国本土工厂的模具精度始终不达标。

广东澄海作为“全球玩具之都”,已形成从设计、开模到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超500亿元,30万从业者支撑起全球60%以上的儿童玩具供应,这种产业集群优势短期内无法复制。

物流危机更让供应链雪上加霜,2025年1月洛杉矶港口工人罢工导致货运瘫痪,大量玩具集装箱滞留海上,不少商家的补货计划直接泡汤。

与此同时,中国至美国的集装箱运费剧烈波动,从2024年底的8270美元暴跌至2025年初的3125美元,运价不稳让商家的囤货策略彻底失效。

4、

为了熬过寒冬,美国玩具企业使出了浑身解数,但这些“自救招”更像是饮鸩止渴。

最普遍的做法是削减成本。洛杉矶教育玩具商算盘品牌公司匠心独运,用7美分的纸板替换30美分的塑料内衬,每处节省三四美分。

这般点滴积累,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部分零售价的上扬,BasicFun为Tonka卡车精心构思三种包装方案。

其中,摒弃展示窗的传统盒装方案极具成本效益,与其他方案相比,每盒可节省1.25美元。采用极简纸质包装,价签装可节省1.75美元。

但CEO福尔曼直言,此举虽能削减成本,却会折损产品吸引力,且节省费用相较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不过杯水车薪。

企业们还在压缩开支、囤积库存。JakksPacific的高管专程赴中国与合作厂商商讨降本,同时在美国境内加大囤货力度,重新评估产品布局。

孩之宝则加速分散采购,已在8个国家建立供应渠道,计划未来扩展到10个,但CEO克里斯・科克斯承认,转型需要时间,今年仍将面临高达1.8亿美元的利润冲击。

消费者的行为也在发生巨变,耶鲁大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全新的关税政策会让美国家庭的年度支出激增3800美元。

在此情形下,玩具行业沦为重灾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冲击。不少家庭开始捂紧钱包,二手平台ThredUp数据显示,美国二手玩具销量同比激增45%,家长们宁愿买旧玩具也不愿为新玩具的关税买单。

艾米・卢瑟福的顾客里,有家长直言:“往年能给孩子买三四个圣诞礼物,今年只能选一个了”。

行业协会和企业也在发起抗争。美国玩具协会曾多次吁请政府豁免玩具关税,协会主席阿赫恩发出警告,若关税依旧维持,美国节日玩具供应恐“中断”。

如此情形下,今年圣诞的玩具供应着实令人忧虑,一批企业,其中不乏玩具制造商,已然对特朗普政府提起诉讼。

他们指控政府所施行的关税政策有违宪法,以法律途径表达对该政策的不满与抗争。加州州长纽森等政界人士也加入反对阵营,指责该政策牺牲普通家庭利益。

5、

尽管2025年5月中美宣布部分关税暂缓实施,但企业仍普遍持谨慎态度,这场行业寒冬远未结束。

美国玩具协会的数据显示,行业营收在2023年下降7%后,2024年仅能勉强持平,而2025年的形势可能更糟。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场旨在“保护本土产业”的关税战,最终买单的却是美国企业和普通家庭。

MGA娱乐CEO拉里安直言:“关税惩罚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小企业和普通家庭”,所谓“把工作带回美国”根本不现实,美国工人不愿从事流水线工作,时薪开到25美元仍招工困难,即便勉强投产,成本也会激增10倍。

经济学家史蒂夫・诺兰的评价更为尖锐:“贸易战没有赢家,美国信用与消费者利益正加速流失”。

对中国玩具企业而言,这场风波也催生了新的机遇。泡泡玛特等品牌加速海外品牌化转型,盲盒产品在海外热销;Temu、Shein等跨境电商平台以低价策略逆势突围,成为不少美国消费者的新选择。

广东澄海的玩具厂商则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从“代工生产”向“设计制造”升级,进一步巩固产业链优势。

眼看圣诞的钟声越来越近,美泰的股价仍在低位震荡,玩具店的高价标签依旧刺眼。

这场由关税引发的行业危机,不仅重塑着全球玩具产业的版图,更给政策制定者敲响了警钟: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试图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土产业,最终只会沦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而对美国的孩子们来说,这个圣诞或许真的要面对一个“玩具荒”的冬天了。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